【江雪華公益微課】發孩子心理類型與天賦|逐字稿+音頻
https://yunpan.cn/cRUHBYx9CmUUY
之後輸入訪問密碼:f357我今天講的內容是關於兒童心理類型的話題。首先,介紹一下心理類型劃分的基礎,以及來自什麼角度。心理學有一些關於人格類型劃分的方法,今天要講的心理類型源自於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在工作中發現了(人們的心理類型有)很多規律性的特點,由此做總結,將心理類型劃分為「一種態度,四種功能」。隨後由一對非心理學專業的母女編製為一個量表,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MBTI量表,就是在榮格心理學基礎上進行劃分的量表。 如果感興趣,可以從網路上找到量表測量,但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兒童的漢化版的測量。那麼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類型,一個是可以通過今天晚上這樣的介紹,家長來感受自己孩子的類型;第二是經過榮格分析心理學訓練的諮詢師,也有能力通過繪畫和沙盤遊戲等方式對孩子的心理類型做判斷。 接下來我將進入正式的話題,聊一聊孩子的心理類型的劃分。 今天參與講座的家長,你們可以發現孩子們的不同,尤其是多個孩子在一起時,甚至同一個家庭中的多個孩子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很有領導力,可以把事情張羅的有條有理,善於統籌安排,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會很容易成為班幹部;有的孩子很內向、拘謹、安靜、不喜歡說話,到了陌生的環境會非常緊張、不安。有的孩子可能對生活細節感興趣,比如烹飪、手工,小小年紀就可以將手工做的非常精緻;有的孩子喜歡運動、協調力好,但讓他發揮想像力時,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不太擅長了;而有的孩子會痴迷於想像的東西,比如小說《哈利波特》。我們會發現孩子與孩子的差別怎麼這麼大?今天講的心理類型就是嘗試將內向、外向等這些不同的心理功能進行劃分。 大家可以嘗試看看,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喜好或偏向,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刀切,或者認為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說到功能傾向或取向,不是說孩子只有這個功能,而是更擅長於這個。在此基礎上加上父母的、學校的教育,如果父母能夠關注孩子、了解孩子,同時採取對孩子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更有利於孩子發揮的教育方式,那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首先可以從哪個角度看呢?
第一個角度,內向和外向(內傾和外傾)。
內向、外向不是我們簡單所認為的這個孩子是不是活潑、是不是安靜,雖然有相似,但是有更專業的(心理學)解讀。內向、外向是指作為一個人,在環境中的指向是哪個方向。外向的人更傾向於環境中的外在事物,傾向於從外在的事物獲得能量,這樣的孩子可能就偏向於外向(或外傾)。偏向內向的孩子會喜歡安靜、獨處,不喜歡吵雜的環境,如果家長不了解孩子會想孩子是不是適應環境有困難,就會多出很多擔心、焦慮。其實內向的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投入和專註力會很高,外向的孩子喜歡的東西很多,但不深入。所以內向的人注重深度,外向的人注重廣度。
內、外向的劃分是一種態度的劃分,這樣的態度在生活中很鮮明,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這樣的特點。
一些父母會問:內、外向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其實是由先天的氣質類型決定的。
那麼後天的環境有沒有可能影響,從而發生改變呢?這也是有可能的。
為了順應環境,傾向發生了改變,會導致一些心理困擾的發生。原來是內向的人,但是被環境所迫(變為了外向)。一個外向的人是否有可能變為內向的人呢?也是有可能的。當他遭遇了非常大的生活變故、事件、或重大的創傷,就會發生一些改變。雖然先天的氣質類型起決定性作用,但外在的環境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第二個維度,是功能。
生活中會觀察到不同功能的孩子表現不同,有些孩子非常注重細節,喜歡實實在在的,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觸碰到的東西,在面對需要想像力去完成的事情時會有困難,但手工、體育活動等就會很擅長,這樣的孩子就是感覺型的。 直覺型的孩子想像力比較豐富,直覺上很敏銳,不是通過細節的、具體的事物進行判斷,而是通過模糊的、無意識的方式,對周圍信息的整體收集之後,產生一種直覺性的判斷。
(功能)這個維度是指收集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指對環境中的信息以怎樣的方式採集。感覺型的孩子很注重細節、現實、實實在在;直覺型的孩子做決定讓人覺得不靠譜,因為他說不出是怎樣判斷出來的,但似乎就是知道,是無意識化的功能。感覺型的人比較享受現實,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比較享受當下的感覺,比如在做手工、參加活動的時候,會很開心、投入、享受;而直覺型的孩子會站在現在,想著未來,眼神似乎是飄忽的,做著當下的事情就會想下一個時間、階段要做什麼,很期待新的東西,給人感覺他們不太穩,他的思想是跳躍的、飄忽的。 在日常生活中,感覺型的孩子會幫家長、老師做一些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且會做的非常細緻、認真、投入;直覺型的孩子在做的時候手眼協調能力較差,做出來的效果也不好,但在想新點子的時候就比較擅長,而感覺型的孩子可能服從命令、聽指揮的比較多。有意思的對比,感覺型的孩子會比較喜歡拆東西,因為他們會強調對細節的觀察和了解,比如玩玩具時,感覺型的孩子會想把玩具拆開;直覺型的孩子喜歡整體的感覺,比如樂高等小零件拼裝的玩具,一旦拼裝起來之後,直覺型的孩子是不願意再拆開的,會想整體的保存起來。
在細節方面,感覺型的孩子喜歡程序清晰、指令性清楚的事情。如果要讓感覺型的孩子做事就需要把話說得清楚,一步一步、清晰明了的告訴他怎麼做。
而直覺型的孩子喜歡多樣性、喜歡變化,不喜歡按部就班的事情,他們會覺得很悶,沒意思,他們喜歡不一樣的、複雜的事情。
在學習上,直覺型的孩子對符號、象徵性的東西領悟力高,聽得懂的速度比較快,但對按部就班、標準答案一類的事情,就會覺得很煩。
感覺型的孩子恰恰在學習內容掌握的時候,老師要講解的非常清晰、非常詳細,講解詞語、符號的含義需要非常具體的告訴他含義,他需要重複看書、記憶,甚至有時候會死記硬背,而且沒辦法理解符號化的意義,對於那些具體現實發生過的事情就會掌握的很好。
直覺型的孩子對需要想像力、發散的科目會掌握的比較好,對符號化的、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理解力強一些。
第三個維度,是判斷的維度。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接收了來自環境的信息,都需要做出一個決策或者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的決定。這個維度分為思維和情感兩個方面。思維型的人更客觀、對事不對人,他眼中收集來的信息針對事情,比較客觀,不摻雜個人情感;情感型的人恰恰相反。思維型的人用大腦做決定;情感型的人用心做決定。
在說話時會有差別,比如思維型的孩子會說「這個事情是怎樣的」,強調的客觀的問題、事物,主語常常不是人;情感型的孩子更強調人的主觀性,他們在表達時會說「我覺得」或者「別人感覺怎麼樣」,是價值的傳遞者。
思維型的人比較嚴謹、邏輯,重視事實和公平;情感型的人更注重信念、關係與和諧。
思維型的人總以局外人、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顯得很冷靜,沒有太多喜怒哀樂;情感型的人以局內參與者的身份看問題,比較關注別人的人,會觀察別人的感受,如果是比較關注自己的人,就會重視自己在處理事務過程中是否舒服。思維型的人善於發現問題,很容易發現別人的不足,所以總是批評別人;情感型的人強調主觀感受,會注意別人的優點,欣賞的功能比較強,更加通情,理解他人,但在做計劃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邏輯性強、思路清晰。思維型的人總體上會讓人覺得冷漠、客觀、冷酷;情感型的人會讓人感覺情感用事,思維不清。
第四個維度,不是榮格(理論)本身有的,是編製MBTI量表的這對母女發展出的,是如何適應外部世界的行動方式。
兩個方面是判斷和感知,兩者並不孤立存在。判斷的一端是剛才講的當我們收集信息之後做決定、判斷、決策的情感和思維功能;而感知的一端就是接受信息的維度,也就是是用直覺還是感覺來接受信息。
偏向於判斷型的人生活比較有序,即便是孩子,會比較喜歡整潔、有序的狀態,會把自己的東西收拾的整整齊齊的。
感知型的人通常變通性強,做事情讓人感覺有些混亂、無序。
如果是一個成人,很容易判斷他是感知還是判斷,當然不是看他的外表,因為外表可以進行修飾,而是看一下他的生活空間,看一下他的冰箱、衣櫃等,比如日本人會強調收納,將衣櫃收拾的很整齊,就是典型的判斷型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一個是感覺型的人,他的外表很整潔,衣櫃會比較亂,不過這兩方面是可以變通的,當然這是非常外在的表現。
知覺型的人同感覺和直覺相聯繫,所以是用感覺和直覺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生活中充分的可以接受變化,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不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那樣會覺得很難受;判斷型的人原本安排的事情被打破了就會很惱火,而知覺型的人就會覺得沒事,可以再等等。 知覺型的人會隨意、邊界感沒有那麼強。比如一個知覺型的領導上下班時間是分不開的,下班之後還會給員工髮指令;判斷型的人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下班就不再安排工作,工作與業餘時間不會混淆。知覺型的孩子,他的玩具或東西被別人拿走了,或者行程被打斷,他會覺得無所謂,可以隨遇而安;而判斷型孩子的玩具、東西在沒有經過同意就被拿走的時候,他會覺得邊界被侵犯了,會很生氣。另一方面如果自己計劃一個事情,家長不能滿足,他就會焦慮、難受,因為內在的秩序性被打破了。 如果孩子上學了,家長會發現知覺型孩子的書包亂糟糟的,作業完成的速度慢,孩子因為總是會分神,如果父母陪孩子做作業,會發現孩子很難按照計劃完成,父母會很辛苦;判斷型的孩子會完成目標,養成非常好的習慣,會先做一個計劃,然後按部就班的實施。 從習慣的養成角度來看,判斷型的孩子要容易帶得多。在我們的生活中,什麼樣的孩子會容易成為知覺型的孩子呢?被溺愛的孩子。因為大人不按照穩定的規則教育孩子,沒有計劃,孩子就會覺得我怎樣都可以,所以父母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行為規範。如果一味的溺愛,那麼(孩子的)這種狀態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我們說到「拖延症」,知覺型和直覺型的人就更容易出現拖延的可能。而日常生活中,與判斷型的人在一起,你會很緊張,他們很嚴厲、苛刻、要求高;知覺型的人對變化無所謂,隨遇而安、處亂不驚的狀態讓人感覺很舒服,但是要能夠忍受他們的凌亂,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混亂常常需要他人收拾,會讓人覺得他沒有責任心。總結起來知覺型的人給人感覺是飄忽、不穩定的;判斷型的人會有計劃、有目標。 我們現在回憶一下,第一個維度是態度,內、外傾,是能量的方向;第二個維度是接收信息的渠道,感覺還是直覺,感覺是很直觀的,可以清晰的告訴他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摸到了什麼。第三個維度是對信息進行判斷的維度,分為思維和情感;第四個維度是判斷和知覺,判斷型的會按目標,有責任心,很嚴謹;知覺型的喜歡變化,能夠突發應變,在乎的是過程,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負責任。那麼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目前,針對孩子測量的量表還沒有漢化,美國有針對各個年齡階段的量表,但一般來說也是從7、8歲開始的,因為太早的孩子還沒有定性。觀察也可以發現孩子的特點。父母可以觀察一下:情感型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什麼表現?思維型的、感覺型的、知覺型的、判斷型的、直覺型的孩子在生活中又會有什麼表現?接下來我們把這幾個維度結合起來看,也就是將內、外傾的態度與下面接收信息、判斷信息的維度進行結合,那麼就結合成8種。
首先是外傾感覺,對外在環境感興趣,即便是孩子,對當下的事情也會很享受、開心;成年人會享受美食、漂亮的衣服、美景等,關注那些可以看到的、享受到的事物,會在微信、微博,轉發各種美麗的畫面,美景、美食、對衣服的著裝,那麼他們會很在意現實的外在事物的信息和感受,這會是他們的主導功能。 與他們態度相反的內傾感覺型又不太一樣。內傾感覺的人比較偏重外在規則的內化,外傾感覺的人享受現實的生活,而內傾感覺的人會很注重規則,很乖,會要求按照指令去做,會有點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所以他們可以從事按部就班的工作,或者要求鮮明的工作,比如會計、審計、IT行業,他們的口頭禪是「應該這樣、必須」,也就是服從外在規則,成為自己的指南和標準。接下來是情感這個功能與內、外傾結合。
如果是外傾情感型的人,即便是一個孩子,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也會自來熟,與周圍人很快就建立關係了,並且會很貼心,想別人所想,照顧別人,注重外在的人與人的和諧,很貼心,常常會忽略自己的需要,讓人覺得有些心疼,這些孩子比較適合做生活委員或者老師的小助手,為他人服務。
而內傾情感的孩子會用內在的判斷來決定是自己想做的還是不想做的,會以自我價值作為基礎,固執起來的時候會很固執,只聽從自己,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極致的時候以自己為中心,關注自身感受的來源,但是當他們的內傾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時,就會將這種東西放在他人身上,給予別人,看對方要什麼就會給什麼。內傾情感的人會理所當然的先滿足自己獨特的喜好和需要,然後推己及人,不會過分侵擾周圍人的感受,看別人要什麼才會給別人什麼,這是不一樣的。
第三對是思維的功能,最容易獲得公認的成就的是外傾思維,因為他們對環境的把控力很好,能夠充分利用好外在環境,並且能夠執行和統籌安排,適應良好,外部資源的利用度會非常高。
做事情也會有張有弛,安排的好,但是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因為總是很理性、客觀的決定事情怎麼做,會利用外在環境資源作為統籌安排、規劃的資源。
內傾思維的人是活在自己思考的世界裡,對普遍的意義有執著的追求,會思考很大的話題,適合當科學家。放在孩子身上也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外傾思維型的孩子在家裡,尤其是在學校會表現出很強的領導力,外傾情感是打雜的,那外傾思維可以幫老師謀劃事情,上了初中以後就會越來越有領導力,可以幫老師做事情;內傾思維的孩子看起來會很安靜,會思考一些很深奧的問題,比如自然界、宇宙界的規律,數學、物理等,讓人覺得難以捉摸,因為他們的情感功能比較弱,就會比較難打交道,讓人看不透,好像在想一些別的孩子都不想的事情。
最後一對是直覺與內、外傾的結合。比如大人在聊天,小孩在旁邊聽,然後就說出來大人想要說的話,大人就會覺得小孩亂插嘴。總之外傾直覺的孩子,能夠接收到外在的信息,快速做出一種可能性的判斷,讓人覺得眼睛總是很機靈的感覺。有時候太關注外在的可能性,沒有穩定的思維和情感,就會不腳踏實地。內傾直覺的人會關注內在的直覺的東西,會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很神秘的感覺,是非常先天的決定,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遭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母親在焦慮、應急的態度可能影響孩子的神經發生變化,這種功能就像是巫師的感覺,能夠未卜先知。 在心理類型中,我們都可能遇到以這8種功能為主導功能的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相應的表現。如果只有主導功能,可能就會顯得太自大了,比如外傾情感的功能,完全佔據的人,會達到無私忘我,身邊的人也會受不了;被外傾感覺佔據的人,只是享受生活,而不去做一些思考、提煉,生活就會成為只為了享受。如果完整看的話,需要輔助功能和劣勢功能。由於今天時間不夠,大家可以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探索。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夫妻、好朋友?功能相似的人會成為好朋友,因為說話不用說完,他們會惺惺相惜。想要成為夫妻,恰恰是功能相反讓你們在一起。主導功能是外傾情感的妻子,先生的主導功能是內傾思維的,她就會覺得先生特別不浪漫、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他們的孩子的主導功能會是怎樣的呢?是遺傳單方的還是混雜的產生新的類型?這些情況我都遇到過。比如一個外傾情感的母親,很熱情,她的孩子可能很熱情;但是也可能熱情過度,反而會和父親很像,很安靜。
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可能改造孩子,學校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功能。明白孩子的本質特質是什麼,發掘孩子的本質特質,然後為他們營造一個適合他們本性發展的環境,發展他們的優勢功能,同時要加強輔助功能的培養。比如優勢功能是情感,那麼輔助功能就是感覺、直覺,就需要關注來自於情感與思維的判斷,都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才會有基礎。如果一個孩子愛思考,就要讓他充分體會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如果一個孩子的主導功能是直覺和感覺,就要提升他做決定、判斷,去思考的能力,加強他在情感上的判斷,加強輔助功能的培養。我剛才講了,有些孩子的先天的主導功能因為環境原因被打壓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強迫症,壓抑特點就會出現,因為原本的功能不能表現,而要為了環境表現自己的劣勢功能,於是就出現了內在衝突,左右為難。大家需要留心觀察一下這些方面。比如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孩子是以情感功能為主導的,但是在學校教育中,主觀角度評判是不太被重視,客觀邏輯性的培養是更佔優勢的,就像我們通常認為邏輯思維強的是男性,情感功能強的是女生。那個情感功能強的女生因為學習需要,就要不斷發揮邏輯思維能力。上了大學之後,因為學習環境不像高中那樣,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真正的功能可以發展的時候,於是就會出現混亂,就會想「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遇到要談戀愛的時候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已經被打壓了,不能發自內心的找到個人的喜好,而是會遵循社會常模或者衡量標準來選擇合適的對象,相處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我在大學裡面經常會遇到,情感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用思維功能替代,從而導致關係不良。那麼要想調整,就需要重新恢復她的情感需求,找情感信念是怎樣的,重新進行判斷以及恢復。 那今天是時間差不多了,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課後進行反思、反省,以及感受一下,最好就是可以對身邊的人進行判斷,可以先是主導功能。比如一個小孩在家裡很活潑,但是在學校表演就會很困難,因為他的主導功能是內傾的,輔助功能是外傾的,內傾、外傾一定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家裡是安全的,孩子就表現的是輔助功能,在學校是不安全的,於是就以主導功能表現出來。如果一個成年人或者小孩的主導功能是外傾的,無論是外傾情感、外傾直覺、外傾思維、外傾感覺,那麼他展現在別人面前的就是真實的自己。
如果是一個內傾的人,那麼他展現在別人面前的是輔助功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喜歡安靜的,於是就會讓人有一種別人不太懂他的感覺。
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心理成長聯繫電話:020-87354983(工作日10:00----18:00)諮詢微信號:psyheart2
官方QQ群:128276987推薦閱讀:
※和食物的鏈接-選擇
※四歲多的小男孩,被批評時有自殘的苗頭,該如何對待呢?自殘之外,如果孩子狡辯、打人、吐口水等,又怎麼辦?
※6周歲小孩說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讓孩子始終心理健康成長怎麼做
※好好愛發脾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