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73億美元的滴滴推遲上市,程維在下一盤什麼棋
文/小飯桌新媒體主編 襲祥德
滴滴出行新一輪45億美元股權融資讓人咂舌。算上招商銀行25億美元銀團貸款,中國人壽20億人民幣長期債權投資,滴滴新一輪融資達到73億美元,遠超Uber前不久宣布的35億美元融資。
一邊是國內乘客、司機對移動出行平台越來越多的抱怨,以及安全隱患的爆發;一邊是越來越高的估值,和投資者奮不顧身的加碼。新一輪融資後,滴滴出行的估值達到280億美元,而Uber的估值更是高達650億美元。
與其冒著風險一輪輪融資,不斷稀釋股份,滴滴為何不通過上市籌集資金?
「滴滴沒有上市計劃。」滴滴創始人程維近日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其實,前滴滴CFO徐濤2015年底離職,就已經表明,滴滴放棄了短期內上市的計劃。
那麼,是什麼讓滴滴必須不斷瘋狂融資?又是什麼讓滴滴放棄赴美IPO?小飯桌了解到,不是程維不想上市,而是因為現在並非上市最佳時機,而且他可能已經找到了既不直接上市,又能收割資本市場的方法。
本文將試著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滴滴沒有護城河
儘管現在滴滴擁有可調用資金105億美元,平台註冊司機超過1500萬,單月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但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滴滴至今並沒有在移動出行市場建立真正的護城河。
創立四年,滴滴出行的用戶更多是依靠前期燒錢補貼獲得。無論供給端司機,還是需求端用戶,都屬於價格敏感型。
經過上一輪戰爭,滴滴雖然合併了快的,但並沒有消滅神州租車、易到用車,反而引來了更強的對手Uber。
在Uber面前,滴滴的主要優勢包括規模、資金和先發優勢,說白了就是更多的用戶和司機、更多可以燒的資金,佔據更多的城市。
但無論從哪一方面,這都無法構成核心的競爭優勢。滴滴當然知道燒錢沒有未來。
隨著2016年滴滴減少補貼,用戶明顯感覺到了價格提高,而司機收入的減少,也導致供給端有流失的風險。
這是一個需要小心平衡的策略。Uber在中國還處於一種進攻姿態,準備進軍更多的城市。
這種戰局下,問題恰恰在於,在單個城市的爭奪戰上,滴滴的規模和網路效應無法發揮優勢。
前不久愉悅資本合伙人戴汨編譯的文章《為什麼說Uber不可能成為像Facebook一樣的互聯網壟斷公司》一文,對移動出行公司面對的這種困境做了分析。
互聯網公司的壟斷主要來源於:一是網路效應經濟—即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使用人數的增加而增加,比如Facebook;二是零邊際成本分布,提供單位額外的商品或服務不會增加總的成本。
而移動出行公司的問題在於,無論是1500萬司機構成的供給端網路,還是3億多用戶構成的需求端網路,都屬於本地化服務,不僅這兩張網相互割裂,而且同一張網在不同城市也是割裂。
這就導致,滴滴在全國的規模優勢,無法轉化為本地化運營的優勢,競爭對手隨時可以通過燒錢補貼或者其他方式擴大市場份額。因為,無論司機還是乘客,都缺乏忠誠度,誰的價格更低、補貼更高,他們都可能毫不猶豫轉換平台,滴滴的運營成本、營銷成本不會隨著規模效應,而隨之減少。
滴滴很清楚這種風險。因此,本輪73億美元融資,滴滴宣布將主要用於平台技術升級、大數據研發和運營、提升用戶體驗、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和新業務等。平台的技術升級和大數據運營放在了最優先的位置。
「中國之前的互聯網公司贏得本土戰爭,更多的是依靠本土化和政策優勢。我們希望滴滴作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公司,能夠靠技術核心競爭能力,去參與這樣的競爭。我們並不強調太多中國的差異性和本土化,而是在真正的技術核心能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上,找到我們的機會。」程維在接受界面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意味著,滴滴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投入期,只不過不像過去主要補貼用戶而已,燒錢還將繼續,自然不適合過早上市。
另一方面,在與Uber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滴滴新的競爭優勢和護城河能否建立,還是一個未知數。
搏千億美金估值,以退為進
5月底,有媒體曝光了一份滴滴出行的股權投資項目書,顯示滴滴預計將於2018年下半年在美國上市,屆時估值將達800億-1000億美元。
隨後,滴滴否認了這一文件的真實性,並否認有上市計劃。實際上,經歷過這麼多輪融資的滴滴出行,如此眾多的投資者,通過滴滴上市退出是必然的。上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最初,滴滴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難題是阻擋上市的重要因素。但競爭,和為了解決這個終極問題而做的努力,都讓滴滴的估值一路上揚。
無論程維,還是柳青,想必在拉來蘋果、招商銀行、中國人壽等越來越大牌的投資機構後,所獲得的背書或期望,都不再是創造一家千億人民幣估值的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千億美金估值的獨角獸。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述股權投資的項目書有其合理性。在與Uber的大戰結束前,或者在建立真正的護城河或估值目標前,強行IPO更多會成為一副枷鎖,而不是助推劑。
一旦上市,滴滴就必須為財務和收益負責,就必須接受股東、公眾和政府更強有力的監督,在資金投入方面也會受到諸多限制,反而有可能在與Uber的競爭處於不利地位。
甚至可以說,不管是融資超過130億美元的Uber,還是融資超過100億美元的滴滴,誰先上市,誰就有可能第一個踏入下滑和盛極而衰的陷阱。
當然,最近也有一種說法,Uber和滴滴在全球範圍內的燒錢競爭,最終將導致兩家公司合併。尤其是,儘管這兩家公司競爭激烈,但至少擁有相同的4個投資者: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中國投資公司高瓴資本、對沖基金老虎環球和保險公司中國人壽。其中有的投資了Uber全球,有的投了Uber中國,投資人的訴求很可能影響兩家公司的敵我狀態。
「滴滴和Uber大約融資了200億美元,這簡直就像一場戰爭。但他們不能這樣打下去,應該在達到300億美元之前停火。」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稱。
這不無道理。但至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到兩家公司做出選擇的時刻。
拿到新一輪融資的滴滴看起來信心很足,在本來就佔據優勢的中國市場上,付出必要代價後,徹底壓制Uber是有可能的。
「我們非常相信在中國會贏,徹底地贏。並不是有一二三這麼多的原因,而是因為在過去20年互聯網發展裡面,所有的前輩,每一個垂直領域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做到了,我覺得滴滴沒有理由做不到。」4月底,程維在2016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這樣表示。
但在全球,Uber仍然具有明顯優勢。僅從估值上就可以看出來,滴滴出行新一輪融資280億美元的估值只有Uber估值的三分之一多。況且,全球出行服務市場絕對容得下兩三家巨頭的共存。
程維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互聯網打車行業可能只有一兩年的發展機會,對於滴滴來說,加快國際化發展速度非常重要。
目前,滴滴正在打造包括美國Lyft、印度Ola、東南亞公司Grab在內的國際聯盟。這意味著,除了與Uber在中國打,還要在全球開戰,而在全球的競爭,技術、產品和補貼都將是必要的手段。沒有在全球通過一輪戰爭,確立各自的地位前,上市都可能是不明智的選擇。
不妨學習美團,分拆重組
雖然一輪又一輪融資,即使是滴滴高管,也承認這家公司在商業模式上仍然不夠清晰,還處在探索階段。
到現在為止,滴滴收入還是以商業廣告和汽車方向的產品為主。不過,汽車保險和後市場業務,遠遠沒有到變現的階段,只能說是探索。
不久前,滴滴宣布在400多個城市中的200多個城市已經盈利,但並沒有更多披露盈利的具體細節。而對滴滴來說,整體上的盈利則是遙遙無期。
提高司機的繳費比例,提高客單價,的確可以讓滴滴在部分城市盈利,但這與分享經濟的初衷相悖,也不應該成為滴滴主要的盈利來源。
當Uber喊出「生活方式與物流的交匯」口號的時候,滴滴一定意識到了只依靠出行獲取規模化收入和利潤的狹隘。
之前,Uber已經推出如UberRUSH(快遞),UberEATS(送外賣)和UberCargo服務(搬運)服務,希望通過人和物的融合,將線下條塊分割的網路用需求連接起來。同樣的,滴滴必須在業務和商業模式上繼續創新,而且要依靠技術驅動。
如果仔細觀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兩家獨角獸公司——滴滴和美團,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相似,他們面臨相同的盈利困境和燒錢指責,雙方的核心商業模式一直未受到投資人和資本市場的完全認可。
同時,兩家公司的組織結構和戰略也有相似之處,滴滴如美團的T型戰略一樣,已經在各個垂直產品線上都建立了事業部進行深耕:快車、順風車、專車、滴滴巴士等等,每一條產品線相對獨立。
王興的聰明之處在於,雖然美團當前還不適合整體上市,但為了解決燒錢和盈利難題,王興果斷將貓眼分拆,並引入光線傳媒戰略控股,在集團的層面上交叉持股。
這樣以來,美團投入重金打造的貓眼就與光線傳媒這家上市公司捆綁在一起,可以通過光線傳媒吸收資本市場的資金。而通過藉助光線傳媒,貓眼也具備了盈利的可能性。這一策略可能會被繼續複製。
而有消息說,滴滴也正在參考美團的這一策略,在多個產品線中選擇一個產品分拆出來,與上市公司進行整合。如果真的如此,倒不失是一種聰明的做法,既不用接受資本市場的各類束縛,又能收割資本市場的資金。
從這個意義上講,短期內滴滴的確可以不用考慮上市問題,通過分拆,還有可能給旗下的幾塊業務找到突破盈利難題的鑰匙。
推薦閱讀:
※與易到用車,滴滴專車,一號專車合作,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Uber要鬱悶了——蘋果帶給滴滴的不光是10億美金
※Merge還是收購?簡談滴滴與優步中國交易結構
※網約車的春天在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TAG: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