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旗下的罪惡利爪-日本30年式刺刀

30年式刺刀是日軍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冷兵器之一,到二戰結束為止,有據可查的生產數字約為680萬把,比1906至1945年的40年間日本各種步槍的總產量還要多40萬,實際生產數字肯定更大。日本接觸西方制式步槍刺刀的時間較早,1831年,長崎市的高島秋帆通過荷蘭商館館長德·希列尼向荷蘭方面購買了燧發槍和配套的刺刀。到了1865年,伊藤博文又從英國購買了1800支米涅步槍和刺刀,這也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購買裝備近代步槍刺刀。

老照片-裝備30年式刺刀的日本步槍

明治初期,日本除了購買西方武器之外也開始自主製造、富國強兵的目標發展。明治三年即1870年,日本近代第一座兵工廠在東京小石川成立,即東京炮兵工廠,因為誒他地址在小石川,所以也叫小石川炮兵工廠。之後為了更好地進行仿製工作,日本政府於1871至1875年之間相繼僱傭了比利時技術員菲利普·喬利、法國軍官喬爾茹·魯邦大尉和他一起的五名下士。日本刺刀早期受到法國的影響比較大,在刺刀的改造中都是模仿背部為鋸齒狀的法式刺刀。

中期的30年式刺刀,刃部小倉標清晰可見

在189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小石川炮兵工廠廠長友坂成章接到命令,要求研製一種使用無煙火藥的新型步槍,以取代早期的村田步槍來裝備部隊。最終小石川炮兵工廠於1870年研製成功一種口徑為6.5mm的新型步槍,因為是友坂成章開發並在明治三十年研製成功的,因此該步槍被命名為30年式友坂步槍。作為配套武器,友坂成章自然也為這支步槍開發出了一種相配套的刺刀,這就是30年式友坂刺刀。

日軍手繪畫本中描寫台兒庄血腥的白刃戰

30年式友坂刺刀是在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的刺刀基礎上開發而來的,因此在形狀上大體與西門子的刺刀類似。早期的30年式刺刀甚至有西門子公司的標誌,並與東京炮兵工廠的標誌並存。不同的是,30年式友坂刺刀在刀尖形狀上並不是西門子公司傳統的兩邊對稱劍形松葉狀,而是使用了上端平直、下端單刃上挑,類似於日本傳統武士刀的刀尖形狀,有點對士兵進行精神鼓勵,賦予武士之魂的意思。

初期的30年式刺刀

30年式友坂刺刀全長525mm,刀身長400mm,質量達到了690g。其525mm的全長與現代刺刀相比,大約長了將近三分之二。不過在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軍隊甚至有不少長達600mm的刺刀,所以525mm的長度還是符合當時的作戰需要以及發展趨勢的。

資料-30式刺刀兵工廠符號

30年式刺刀作為日本較為完美的兵器設計代表,自然也參與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侵略戰爭。日俄戰爭期間,俄軍曾在1905年1月25日至28日猛烈反攻黑溝台。由於這次反攻完全出於日軍意料之外,結果導致了秋山好古少將的騎兵第一旅團秋山支隊,及其配屬的步兵、炮兵、工兵陷入危機。日軍第八師團也遭到了猛烈攻擊,隨時有敗亡的危險。在危難之際,日軍第八師團師團長立見尚文將剩餘部隊重新編屬成為立見軍,自立為臨時司令官,在第五師團的援助下果斷以師團為單位對俄軍進行白刃衝鋒,在經過慘烈的肉搏戰後日軍獲勝。此戰在拯救了日軍的同時,也創造了以師團為單位進行刺刀衝鋒並獲勝的成功戰例。因此日軍後來在1909年修改步兵操典的時候,於綱領中重點寫上「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是刺刀突擊。」至此,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陸軍仍然十分重視步兵刺刀的訓練,哪怕其作戰理念已經落後於世界。

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日軍吸取戰爭經驗,對30年式6.5mm步槍的槍機、保險以及瞄準裝置都進行了大幅改進。新式步槍於1905年正式定型,這個改進版本就是後來在中國戰場上聲名遠播,並成為日本陸軍代表性武器之一的38年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兒。30年式友坂刺刀因為其較為完善的設計和在戰爭中的良好表現,所以並沒有進行改進,並繼續裝備於38年式步槍。

裝備30年式刺刀的38大蓋

具體說來,30年式友坂刺刀刀身下端是單刃上挑形的,截面形狀彷彿一個尖銳的倒三角。刺刀兩側各有一條寬血槽,刺入人體後可以迅速使人流血並方便刺刀的拔出,同時也在保證強度的條件下,減輕了刺刀的重量。刺刀採用了整體式的護手,護手上方為槍口套環,下端是19世紀後半葉非常常見的向前方伸出的護手鉤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在格鬥時卡、別對方刺刀進行防守,還可以懸掛旗幟、架靠步槍,但後期的設計取消了這種護手鉤,呈直形。刺刀的刀柄尾部採用閉鎖機構,有一個T形長槽,用來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連接。T形長槽內右側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可把刺刀十分牢固地固定在步槍上。卸刺刀的時候,要用手指把刀柄左端尾部的圓形按鈕按下去,卡筍回縮,這樣刺刀很容易就取下來了。日軍為了方便士兵單手握持刺刀,刺刀的刀柄下端一側是採用的波浪形狀設計,兩側用鉚釘或螺絲固定護木。

30年式友坂刺刀的刀鞘工藝相對就簡單多了。因為刀鞘只是用來收裝和保護刀身,因此用不著太複雜的工藝結構。30年式友坂刺刀的刀鞘就是用薄鋼板衝壓成型後焊接而成。為了加固鞘口邊緣,就在刀鞘上埠焊了一個被稱為「吞口」或「鯉口」的加固部件;同時在刀鞘內部上下兩端加了兩對板狀彈簧片,上端用來加緊刀身,下端用來防止刀身在刀鞘內過分晃動,起到了固定刀身的作用。除此之外,刀鞘也可以用來進行拼刺訓練,而刀鞘刀尖部位設計的球鼻狀突起就是為了進行拼刺訓練時,能夠起到緩衝衝擊力的作用。

30年式友坂刺刀在軍隊中其實有兩種正式型號。一種是早期型號,就是筆者前面所介紹的;另一種就是裝備在99年式7.7mm岩下步槍上,被稱為99年式刺刀的後期型號。但其實這兩種型號都是30年式友坂刺刀,99年式刺刀只是俗稱,並不是正式名稱,所以這兩種刺刀結構基本相似,也可以互換通用,不過一些細微差別還是有的。比如刀身上面早期型號厚度較薄,血槽淺,刀背前端平直且部分刀尖由上到下呈弧形,有假刃,刀尖低於刀脊。後期型號則相反,刀尖高於刀脊並向上略微翹起,更接近武士刀刀尖的形狀。護手上面早期型號還保留有護手鉤的設計,後期型號則摒棄了這種設計,護手呈直線形狀。

除了這兩種軍用型號之外,還有一種主要用於民間或幼體學校訓練使用的30年式刺刀。這種訓練用刺刀是使用低品質材料製作而成,基本外形與軍用刺刀相同,只不過刀刃部分是完整的蛤蜊形狀。

初期的30年式刺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和」字東炮30刺,在刀條右側的廠標下列印有「和」字,有楷體「和」字和篆體「和」字等幾種版別。俗稱為「和字小倉」。

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到了戰爭末期日本軍工資源摸襟見肘,更何況還要節省一大部分給海軍使用。所以為了節省資源,後期日本陸軍使用的30年式友坂刺刀一再簡化,從形狀上來看至少有18種不同類型的30年式刺刀。這些經過大幅度簡化的刺刀和早期兩種型號相比簡陋不堪,一般沒有血槽,而且只在刺刀前段三分之一或二本之一的部位開刃,甚至有的刺刀並不開刃,只是在下發後由使用者自己磨出刃口。刀鞘也由早期的金屬制改成了木製或皮製,這些都是日本帝國主義行將滅亡的徵兆。

後期生產的30年式刺刀,血槽改成了圓槽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菅」字30刺,俗稱為「菅字小倉」。

據統計,日本在二戰結束之前一共製造了大約680萬把,是日軍歷史上製造裝備數量最多的刺刀。由於38年式步槍本身槍體較長,加上30年式刺刀後達到了168cm的長度,幾乎與人無異,很好地彌補了日軍身材矮小的劣勢。加上日軍重視刺刀格鬥訓練,營養水平較好,因此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的拼刺技術對缺少火力的中國士兵依然是一種強大的優勢,早期甚至可以做到1打5完敗中國士兵不過隨著戰爭的膠著,日軍中的精銳老兵或戰死於中國大陸、或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加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拼刺訓練的日益重視。日軍對中國軍隊尤其是八路軍、新四軍戰士的拼刺優勢不再明顯。八路軍還運用人數優勢開創出了專門針對日軍的小組戰術,力求在局部對日軍形成二打一、三打一的形勢,老兵一人負責正面佯攻牽制日軍注意力,餘下一兩人新兵負責刺殺日軍。這一戰術後來在1944年的8月中旬得到成功體現。日軍一中隊與我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1團1營1連在山東沂水城西北葛庄及附近展開戰鬥,我軍一百餘名士兵對日軍進行刺刀衝鋒,僅僅一個照面就將日軍前排士兵全部刺殺。

日軍二戰戰敗後,30年式刺刀卻並沒有從戰場上消失。戰後的日本陸上自衛隊、警察預備隊和保安隊依然大量專備這種刺刀。而且因為日軍在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也被繳獲了大量的38年式步槍和30年式刺刀,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中國、朝鮮、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在內都大量使用裝備了這些武器。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號稱「萬歲軍」的38軍就全部裝備38年式步槍和30年式刺刀,並取得了輝煌戰果。雖然後來該刺刀軍隊中逐漸淘汰,但在民兵中一直裝備。一直到1970年代末,38年式步槍和30年式刺刀撤出民兵裝備序列,這兩種武器才全部在中國軍隊中消失。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龍潤。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古代神箭手們到底能有多神?射簇入石、以一敵百都不算事!
什麼樣的冷兵器殺殭屍最有效?
為什麼反曲弓沒在中世紀的西歐流行起來?手弩上用反曲弓不是更好嗎?
群體無甲冷兵器戰鬥中,最佳的投擲武器是什麼?
對練要什麼護具,弱者才帶護具

TAG:冷兵器 | 冷兵器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