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小盤點:女兒未來的幸福,不靠婆家靠娘家

1

上周我分析了張幼儀逆襲的五大元素,有人不服,不就是娘家有人嗎?

這話有點道理,沒有娘家人的支持,辦銀行和開服裝公司不會那麼順。但也不是那麼有道理,張幼儀的親戚里既沒有馬雲王健林,也沒有蔣宋孔陳。人脈人脈,會用才叫「脈」,不用會只叫「人」。

張幼儀、陸小曼、林徽因這三位,家庭條件還是比較相似的。陸小曼、林徽因的老爸都是同盟會成員,都有留洋經歷,都是民國的高官,張幼儀老爸雖然只是個醫生,但祖父是清朝知縣,家產殷實。

但相似中又大不一樣。

今天我要說的娘家,是指女人童年的家庭環境、父親的寵愛和教育背景,這三點和女兒今後的幸福人生,大有關係。

2

講到女人的幸福,大家首先就想到有沒有嫁一個好老公。比如說吧,林徽因一生幸福,因為嫁給了梁思成這個穩重成熟的丈夫;張幼儀前半生不幸福,因為嫁給了徐志摩這個顏值狗;陸小曼也不幸福,因為兩次婚姻都失敗了。

說的這麼有道理,以為我就無言以對了嗎:為什麼16歲的林徽因就能做到不中二,不花痴,一眼就看穿了徐志摩的本性,說他愛上的其實是他想像中的林徽因,而20歲經歷過婚姻的陸小曼反而看不出一點?

我的第一個答案是她們童年不同的家庭環境。

3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新派人物,主張革命,但家庭生活卻相當老派,不喜歡結髮妻子就娶了小妾。林徽因和母親住在後院,左耳聽到的是前院那家人的歡聲與笑語,右耳聽到的是身旁母親的哭泣與怨恨。

張幼儀也是出身大家庭,兄弟姐妹12個,卻是個「五好家庭」:父親家庭責任感強,不養小妾,母親孝敬公婆,哥哥們為人正派,弟妹乘巧可愛。

你看,兩人的不同之處就來了。

林徽因看慣世情,只相信自己,選擇梁思成,拒絕徐志摩,都是自己的主意;反過來說就是內心藏著個「林妹妹」,不喜歡和普遍人相處,男人緣好,女人緣差;

張幼儀有犧牲精神,相信家庭,從小建立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面人生信仰。反過來說,她以為自己全心對徐志摩,就可以贏得他的愛,卻不知愛情恰恰不是一種對等的感情交換。

再看陸小曼,獨生女一個,千嬌百寵,家庭條件優越,父母關係和諧,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核心家庭」——女兒成為家庭的核心。

區別又來了。

林徽因是長女,既要照顧眾多同父異母的弟妹,又要和他們一起爭取父親的青睞,所以既人格獨立,又深謀遠慮雖天性浪漫,但在婚姻的問題上,又多了幾分現實感。

相比之下,家庭關係簡單的陸小曼性格純真,想愛就愛,不喜歡就分手,缺少對世俗關係的敬畏,對世態炎涼的體會。

所以養個女兒多不容易啊,既怕她情感受到大的傷害,又怕她完全看不到世界的險惡。以前還有兄弟姐妹讓她實習一下人際關係,現在就只能讓她一個人琢磨體會,看造化了。

4

再來談談父愛問題。

這回林徽因與陸小曼站在同一起跑點,她們都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就算是林徽因的父親不喜歡她的母親,也沒耽誤他寵愛這個長女。

相比之下,張幼儀就是一個缺乏存在感的女兒,她對父親的感覺是兩個「從不」:「除非爸爸要求,我從不在他面前出現。除非他先開口對我說話,否則我不會在他面前啟齒。」

有一句話:「女人因被愛而可愛,而不是因為可愛而被愛。」意思是說,父愛是女兒一生中第一份異性之愛,可以幫助她們建立在異性面前的自信,這是母愛無法替代的。

林徽因的開朗、陸小曼的明艷,都是從童年就開始形成的一種自信,這種氣質會陪伴她們一生,讓每一個遇上的男人都感到,要麼就別愛,要愛就要多付出一點。

前一篇文章說張幼儀的成功自救,人生逆襲,但平心而論,作為一位父母,你更希望女兒自信可愛,還是坎坷勵志?

女孩要富養,不是帶她拜金,而是精神世界裡滿滿的愛。

5

最後是教育的問題,這回先從張幼儀說起。

張幼儀的童年教育是那個時代女孩的標準配置:重點是女紅,文化上嘛,識兩個字,學點《孝經》、《小學》之類做人的道理就行了。我們稱之為「舊式太太教育」——為了以後做大戶人家太太而培養人才。

當然,舊式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張幼儀兒時看到的是父親正直不貪圖祖產,獨自供養十幾個人的大家庭;在學貫中西的哥哥們的交流中,她看到女人也可以「知識改變命運」。

這也是她後來能人生大逆轉的重要原因。

林徽因和陸小曼接受的都是「新式教育」,但同樣是「新式教育」,實際差得不止兩個北大清華。

陸小曼上的是聖心學堂,一所專收法國孩子的貴族學校,我們看看她學了些什麼:除了正常的功課之外,還有鋼琴、美術、騎馬、游泳、禮儀……

為什麼要學這些昵?這就是她母親的謀划了。

因為只有陸小曼這一個女兒,找一個前途無量的金龜婿就是她的頭等大事。前途無量的大都是留過洋的,那就必須把女兒培養成一個「新式太太」。陸小曼上學時就被送到外交部當翻譯,為的就是讓她多多結識年輕留洋的公子,打磨成社交界的名媛,以抬高婚嫁的身份。

結果也是如此,我們看看陸伯母為女兒挑的如意郎君王賡——西點軍校畢業,前途無量;父母雙亡,必須依附老丈人結成同盟。

把教育當成婚姻工具,把婚姻當成結盟手段,從這一點上看,陸小曼母親的教育觀也沒有超越這個時代。

其實林徽因上的教會培華女子中學,就是學費低點,課程也差不多,我說的差別是指父母的心態。

陸小曼名滿京華的同時,林徽因卻被父親帶在身邊在歐洲各地遊歷。父親從來沒有給她介紹公子哥,也沒有告訴她該學什麼,只是帶著她見識這個豐富的世界。

從教育上講,最成功的還是林徽因。

三個女人中,林徽因的童年家庭中負面因素是最大的。同樣是成長在那種環境的女孩子,她為什麼沒有成為《金鎖記》里的那個曹七巧?同樣置身關係複雜的大家庭,她為什麼沒有成為宮斗劇小主?

六位父母中,唯有林長民的眼光是超越那個時代的,他不但希望女兒學到知識,更希望她能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女性。

知識見識讓她有獨立思考能力,氣質培養讓避免母親狹隘的性格,中西文化比較又讓她對自己的命運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重點不是上什麼學校,而是我們希望她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甚至上不上學都不重要(只是就那個時代而言),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是個什麼樣的榜樣?

6

作為這個系列的完結篇,有必要做個小結——開個腦洞,她們就好像是我們上中學時班上總會遇到的三種女同學。

林徽因同學,班長,容貌清純,品學兼優,積极參与學校各項社會活動,成為廣大男同學的夢中情人。但她有一定脫離群眾、自命清高的傾向,還拒絕了班級第一才子的求愛,所以被女同學各種羨慕忌妒恨,免費送上「綠茶婊」的帽子一頂。

陸小曼同學,文娛委員,嬌美艷麗,雖然成績只是中上,也不太用功,但仗著一點小聰明,倒也才藝出眾。她懂浪漫,身邊也聚集著一批男生,她為人率真,女生也不討厭她。在與林徽因爭奪「校花」的榮譽戰中,左右逢源的她,大獲全勝。

張幼儀同學,普遍群眾,容貌普遍,功課底子差,曾被班級第一才子嘲笑為「土包子」。但她外拙內巧,對學業不放棄,對生活不拋棄,大家都樂於幫助她,最終用優異的成績贏得了老師同學們的掌聲!

雖然畢業這麼多年,在芸芸眾生之中,我們永遠記得有這麼三位女同學,她們給我們帶來的人生故事,是那個時代最美的記憶。

(本文為重讀「人間四月天」系列最後一篇,非常感謝大家對這個系列的喜愛,我將把這個系列繼續下去,成為「民國新女性」系列的一部分)

同時發表於本人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天皇在日本受人愛戴,皇城卻佇立在一片荒野之中?
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一本另類歷史書!
蔣公對抗日戰爭有什麼貢獻?
如何評價"織田信長處決德川信康"時家康的反應?
舊影瑣憶·反轉不了地球,那就反轉自己

TAG:历史 | 民国文人 | 女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