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才算真正到過一個地方?

怎樣算到過一個地方?

是遊玩過旅遊景點?

是品嘗了特色美食?

是逛了商業街?

是和當地人聊天?

是參加了當地的活動?

抑或是得住個一年半載才算?

大多數人到一個地方都只是短暫停留,如果算不算到過一個地方與時間長短無關,又該怎麼安排才不浪費這難得的機會呢?


我個人對真正『到過』一個地方的標準是:交到一個當地的朋友,並且,TA親口跟我講一件關於TA自己的私密情感故事,可以是TA自己童年的一件糗事,可以是TA的某一段戀情,可以是TA對自己父母的看法,等等。

旅行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我個人的風格是風景愛咋咋,景點可去可不去,但一定要和當地人混在一起,看到他們的日常,聽他們講述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三觀,對世界以及對他們自己所處環境的看法。

此外,聊天很容易,聊心不容易。推杯換盞互相好奇和誇獎是第一步,對各種興趣愛好大事小事交換看法是第二步,接下來,如果雙方信任,才會進入到下一步,傾吐關於純個人的情感故事。

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可能也很短,旅行的魅力正在於此。有些話,我們對一個太過熟悉的人也許無法說出口,卻有可能告訴一個看似投緣的旅行者。有什麼關係呢?這個素昧平生毫無生活交集的陌生人,只是個遊客啊,讓故事爛在她那裡,講出來,消失在江湖,也是一種解脫。

聽過很多故事,越發覺得,人和人思想上的差距比我們長相上的差距要小得多,以及,人性才是真理,很多社會強制賦予的約束規則,比如頭巾,比如婚姻,終究一定會有消失的那一天。

好像越寫越跑題了,就此打住吧。


前些年去過一次雲南,一路上到處都是人,感覺不像旅遊,更像在消費商品(美景成了商品);到處還圍著柵欄之類的東西,感覺自己像是花錢買了一次放風機會的囚徒。

然後在玉龍雪山腳下的所謂原始森林,我找到一處沒人的地方,越過柵欄,朝著雪山的方向,孤身一人往森林深處走去。

走了一段後,就發現景色好美,周圍一個人都沒有,地面、石塊和樹榦上都長滿了厚厚的苔蘚,還有自然倒下、腐朽且也生滿了苔蘚的長長的樹木;到處都是苔蘚的那種別緻的鮮綠,連成一大片,沒有任何瑕疵,在地面上鼓出各種形態,需要你用各種方式跳過、繞過……就像到了童話世界(當時還是諾基亞手機,拍照效果忽略,尤其是地面的顏色完全不是我當時看到的樣子……)。

不記得走了多久,大約二十分鐘的樣子,忽然看見遠處有一個動物,好像體型還不小……

看樣子好像是無害的,於是我慢慢地靠近……

對方也看到了我,於是就那樣站著不動(也許是見到我這詭異生物,有些不解、好奇……)。

再靠近一些……

再靠近的時候,這小傢伙就突然跑開了。太過突然,把我嚇了一跳(以為要攻擊我)。我因此開始擔心:在這四處沒人的地方,如果碰上什麼食肉動物就不好玩了,於是也回頭往山下跑去(在那海拔三千米的地方,居然能一路跑到山下的旅遊區)。

那張照片記錄著我,一個都市囚徒與一個大自然中真正自由的精靈相距最近的時刻,也是我逃離人類文明最遠的時刻。

後來我都有意去尋找一個人的情境(還是不推薦一個人往森林裡跑……),比如在石林里,我也一個人鑽了很多穴道,成功來到一處沒人的地方,那時也才真正領略了它之所以為「靈境「的所在。在青海的草原上,我越過一個小山丘,再也看不到人之後開始狂奔,然後才知道「大草原」是什麼意思。

怎樣才算真正到過一個地方,我覺得就是去孤獨地與那個地方相處,與它單獨對話,盡量理解它,甚至能從它那兒學到了、懂得了什麼。

吃特色美食、拿紀念物、拍照,都不能真正「擁有」一個地方,你還可以在那地方盡情地打滾,挖一塊土回去,甚至把那地方買下來,但好像都不能因此而真正「擁有「那個地方。

就像你無法靠擁有一件美的東西,就能擁有那東西的美(於是你也不曾真的擁有那個東西……),要擁有美,只能你自己成為那美……


到幾個特定地點wifi會自動連上。


每去一個城市要想感受當地真正的風土人情必須要得去這個城市下的農村。

現代化的建設使得每個城市都基本類似高樓大廈人們面無表情的走在鋼筋混凝土之間沒有一點特色。而農村基本保留了當地的特色,看看農村的房子,每個地區和每個地區都不一樣,農村的植物,農村的特有食物,還有農村的習俗特別有傳統的味道。


拿出來每看一遍,腦海里就有一遍的感受——這個地方,我來過。


與當地人聊天,同當地人吃喝,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不帶相機

不拍照


首先,我相信一句話:可感的世界比可知的世界大太多。

有觸感,get 到點,是關鍵。

其次,能享受,有眼睛。

最後,最好能與它發生聯繫,因為人或是事或各種都可以。

總之該是,這個地方在你心中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有話可說的。

以上


你可以把那裡的風景忘掉,但你要把那裡的人留下。

足記APP火的時候,我把在斯里蘭卡拍的一些照片配了文字。

我走的時候,當地的小孩們說要好好賺錢,爭取來中國看我。把我的漢語地址抄了又抄,不停地確認字跡是否過關。

火車開動前十分鐘,所有孩子從三輪車上跳下來,衝到我面前抱住我,咬著牙才沒掉下眼淚來。

Homestay的男主人在我回國後不停地問候留言,生日時收到FB和郵箱里,NGO和當地學校的各種人的祝福和回憶。

當年同行的姑娘們如今工作學習在世界各地,我看到他們在廣州在台灣在新加坡在紐約在北京再相會,也期待與她們在世界的什麼地方再遇見,更期待還有同行的機會。

事實是,我離開那個國家了。但在回來讀書的很久一段時間,手機地圖都不開GPS的網路,保留了原先的街道和商鋪名,一遍遍看。

事實是,從那次開始,我一次又一次地開始背包自己上路,接觸全新的地方全新的人。

事實是,當我想到當年那些同行的姑娘,想到那個在我回國前一晚跟我告白的男生,還是有點想流眼淚。

年輕真好。我去過那裡,我的19歲留在那裡一部分,我也深深留在這個國度一部分人的回憶里。


第一次知曉色達是在13年,我旅行至成都,同很多背包客齊住在一位沙主家,並且在那遇到了剛從色達回來的二丫姐。對於滿山的紅房子,還有神秘的藏傳佛教,我的心是不可抗拒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當時並沒有前去,但一直心心挂念。

今年9月我終於可以踏上這片土地,我住在成都的夢之旅青年旅舍。原以為可以見見在敦煌相識的飛飛,她在這青旅喝茶,冥想,她說她愛上成都了,並且非常熱愛趙雷的《成都》。我到時她已經只身前往夏河,我有幸在夏河與她會面,與她一起體會熱愛的拉卜楞寺。在青旅結識了Zoe,一個畫海娜的女孩,她告知我她為期一年的長途旅行,我對此心生羨意。她說色達是他第二個家,此前在色達有過20天的短居生活,我們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前往。

15個小時的車程是痛苦的,當晚到達的只是爐霍縣城,離五明佛學院還有3個小時車程。藏族司機總是不靠譜,明裡暗裡的顯示他嫻熟的車技,我的心裡是拒絕的。到達佛學院是第二天的早上8點,內心激昂帶點高反,數千間絳紅色的藏式平房連綿幾公里,簇擁著幾座輝煌的寺廟和佛堂,形成了一座壯觀的小山城,龐大的陣勢常常會讓初次到色達的人目瞪口呆,任何一張照片都無法表達出身臨其境的震撼。這是千百年來在此修行的僧眾親手搭建起來的山間奇觀,身處期間,滿滿的都是虔誠與信仰。

這裡住著成千上萬的喇嘛和覺姆(女性修行者),身披絳紅色僧袍的僧人們來來往往,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安靜祥和,沒有煩惱。Zoe笑稱我們是在居士,隱藏在現世里的居士,我非常佩服那些勇於認清自己的本心,從俗世跑來修行的居士,這裡的生活貧苦而堅韌,高海拔的原因讓他們臉上都有一抹高原紅。讀書,冥想,修行是他們的日常。

在這非常感謝Zoe,給我帶來重新的認知。我和她有過一番對話。

『 你都不了解藏傳佛教,你為什麼跑來這裡?』』

『『我是來感受的』

「沒有好的了解,怎麼去支撐你感受?

我無言,我不是個虔誠的佛學教徒,也是個無神論者,我們凡夫在俗世里大談的信仰,倫理,道德。其實也就是一番屁話,什麼是信仰,各個人給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信仰應該是根深固定的吧,什麼是該做的且不該做的。信仰會告訴你。Zoe信佛,相信因果皆輪迴,相信佛的慈悲會感化世間一切。我也願修行的喇嘛,覺姆還有居士都能夠功德圓滿。嗡啊惹 巴扎納德。

我在色達皈依佛教,丹增活佛給我獻了哈達。在他念心咒的時候,我一直淚流不止,Zoe說她一生暫時還沒有什麼憾事,由不得她流淚。我卻想起我的堅守,一個人的自由能有多大呢?獨自背包前往藏區,對我來說是易事。想起梭羅在瓦爾登湖寫的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其中感受,難以言表,我或許也是個唯心主義者一生有多種生活方式,我一直在堅守我的信仰,不停地探索。

壇城位於佛學院山口。傳言轉108圈可以洗凈一生罪虐。你在這裡靜靜的看著也可感受到他們的虔誠。磕長頭,轉經筒,念心咒。我未曾數過我是否轉了108圈,我的罪虐深重,償還了我的心也無法安下。

現世我們都是有病的。人人談論自己的心境,想得到一支催化劑,我想想,我只是寫一篇遊記。

「下次再來吧,能留多久看的是你的佛緣。」Zoe如是說。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人都想打一劑迷魂藥,標明自己與他人不同。文藝青年嚮往西藏,麗江,拉薩,認為這是洗滌心靈,尋找信仰的過程,我不敢苟同,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是抱著這種想法,事實上我並沒獲取什麼。希望喜歡旅行的人,能深入了解,進行思考,或許這才是旅行帶來的。

交通TIPS:

1、包車:若是人數夠,從成都包越野車或者大巴去會很方便;

2、汽車:成都茶店子長途汽車站現每天有三班直達色達的汽車,發車時間為6:10、6:15和6:20,根據車型有209元和231元兩種不同票價,車程約為14個小時。當天未必能買到票,最好提前預訂,最早可以提前3天預訂,也可在四川汽車票務網http://www.scqcp.com/預訂。

微信公眾號walking-lijun 各類原創文章,遊記,感謝關注。


看當地人所做的。

想當地人所想的。

玩當地人所玩的。

享受當地人享受不到的。

印象最深的是前幾年跟父母和他們幾個同事去麗江。

午飯後,就著溫和的秋日暖陽,幾個人擺了一桌撲克牌。

我推脫著要出去溜達避開了牌局。

我既沒有走進酒吧那種文藝青年場所,也沒有逛那人群洶湧的街道。

而是在一個水車的橋旁,一坐就是一下午。

吹了一下午的暖風,曬了一下午的太陽,看了一下午的美景。

看 那些勤勞的人們為了家庭以及小鎮的繁榮而工作。

想 這些瀟洒的旅客在應酬之餘陪著家人朋友而旅行。

玩 在這風和日麗的下午一起聚齊在小橋流水旁玩耍。

享受 我不需要為了生活而奔波,也不需要應付工作的應酬,還不需要忙著陪伴家人。我只享受這自由舒暢的一下午。

我一直覺得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把某個精彩瞬間記錄在相機里,而應該銘記在心裡。

所以我一直不喜歡拍照。

由於沒有拍照,網上搜了個圖,當時地點大概就是醬。


坐當地的公交,逛當地的生活區,看看當地人生活的模樣。

我偏愛一個人去,兩個人或多人去的時候注意力難免會被分散。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注意到一些特別小的細節,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感受。


慢慢遊覽 不著急…

哎 好想再去塔島

真是避世好去處


這些年我到過一個地方,要有以下幾個標準:

1. 自己單獨閑逛過;

2. 和當地朋友一起聚餐;

3. 逛過當地大學校園;

4. 有名勝自然要逛過;

5. 當地的小吃或者小吃街;

6. 當地超市裡買過當地獨有的特產;

7. 拍過留念發給家人;

8. 寫一首當地的詩,自己要滿意的那種;

9. 在當地的影院看場電影。

差不多吧,多了就矯情了。

我寫的詩集《城市的味道》,幾乎所有作品都是這樣遊歷中寫好的,從我的家鄉,到我的大學,到北京和香港,到我走過比較多的上海、紐約、倫敦、慕尼黑、成都和深圳,再到很多擦肩而過的城市,我心裡會覺得,寫過一首自己滿意的詩,算是對得起那段旅途。

貼幾段吧,寫詩肯定是因為自己喜歡,要記錄自己的足跡,所以幼稚一點的筆法也就多擔待了。

——————————————————————————————————————————

比如我的家鄉張家口,我不僅僅寫的是家鄉,而其實我成長起來的一個小衚衕:

《鹼店巷裡的那抹夕陽》

鹼店巷裡的那抹夕陽,

有著蜂蜜顏色的亮光。

衚衕深處的高牆下,

老漢們坐了一行。

……

如果不是夕陽,

映著他們的額頭髮亮;

遠處,他們很像,

一排口蘑靜靜生長。

比如我的母校清華:

《孩子》

而我,大概

有一天也會像黃葉一樣,

靜悄悄地融化進你,

在一個不知名的角落,

為你永恆的青春致禮。

我知道,

縱然我白髮蒼蒼,

我永遠是你的孩子,

我願意。

比如香港,我職業開啟的地方:

《香港香港》

北燕南歸穿越西江風把海吹皺,

起身對鏡你從身後幫我戴袖扣,

早安兩字情正濃時不易說出口,

你的發簪我的高領你的紅唇我的衣袖。

比如北京,來過走了,然後又回來寫的太多,小到南鑼鼓巷:

《一巷鑼鼓》

書上說雙皮奶里,

有明末清初的味道。

我坐在垂花門前,

卻更禁不住品口老燒。

從嗓子到肚子,

杜康含笑來一刀,

街巷裡,沒來由地靜悄悄。

再比如項目滯留的成都,人生樂園:

《上燈的錦里》

黃昏里的石板路,

柳蔭映著晚霞。

獨上高樓佳人遙望,

暮靄似流紗。

也寫過廣州的流花湖,鳳凰出版的海燕老師最喜歡這首:

《半畝流花》

昏炊暮鳥燈頭黃,

散落春秋誰主張?

醉宿中原繁華地,

曉渡南國零丁洋。

最敬揚名謙君子,

曾傲傾城妙文章。

一朝天地一香茗,

半畝流花半畝塘。

與君共話得意事,

繾綣他鄉作故鄉。

還有紐約:

《愛恨交加的城市》

於是在大雪覆蓋百老匯

的那個初冬,

魚尾紋爬上我們的眼角,

緊緊風衣,繼續尋夢。

疼過,

愛過;

疼著,

愛著。

日本的名古屋城:

《名城之礎》

垣上青苔無若深,

等卿歸期不見卿;

王旗獵獵如昨日,

白頭宮女掃落英。

還有我第一次去慕尼黑:

《伊賽河的大提琴》

在陽光斜斜射下的中午,

我手持一塊堅硬的麵包,

在街角聽懂了同樣分寸的

漂泊。

後來再去,就寫了一個小說一樣的詩:

《胡夫花園外的史詩》

這裡長眠著政客、英雄和詩人,

也長眠著痞子、瘋子和浪子;

前者標誌理想,後者定義流氓。

通常,三個人可以包括所有概念,

有時一個人足以體現所有標榜。

還有巴黎,流光掠影,如只有一日在巴黎,我絕對會留在索邦:

《索邦往事》

在拉丁文的書卷中雋永,

在洪荒的早晨聽你。

是人的,讓人探索;

是神的,讓神啟迪。

還有吉隆坡,我偶遇了我後來的新娘:

《KLCC》

就在那黃昏的都市角落,

請你凝視我,

記住這手牽到一起的一刻,

人潮如海,

繁花似錦,

落日成火。


每當出去的時候會先查一下當地資料各種各種, 下載那裡的地圖,然後到了那裡後,逛逛博物館,看看那城市濃縮的精華,在街上溜達溜達,注視一下形形色色的人,嘗一嘗路邊小店,再去感受感受心儀的地方,想在這裡體驗的都達到了,就完美了。此中,因為看過了資料啥的,就會每時每刻想到這個地方很久很久以前是這樣的,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等等等等。從現在看到了過去,這趟旅行才夠飽滿。


好奇-反感-厭惡-無奈-接受-體會-理解-欣賞-離去-回味-懷念

經歷過這個過程,才算吧。


真正到過一個地方,是指有一段經歷讓我與這個地方產生了「連接」。

經歷的越確切、越深刻,就越算真正的到過一個地方。

越確切,連接就越加緊密。越深刻,使得這份有限的存有在流動的世界還能保持固化的形狀。

-------------------------------------

去年一月,在一周之內去了黔南州的每個縣。

早上出門車輪打滑撞上大橋……

凌晨還在毫無防護的盤山碎石路顛簸,濃霧散開後發現腳下是深不見底的峽谷,天邊處點點的燈火和星星連成一片。

中午錯過吃飯的地方,餓得眼冒金星想買泡麵都找不到店,然後被路邊布依族姑娘拉到家裡飽飽的吃了一頓。

回到家裡,連續幾天都夢見還在雞蛋托一樣的山巒中穿梭,連夢話的內容都是慢一點慢一點。

真正到過一個地方和真正愛過一個人一樣,當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什麼的時候其實我們什麼也沒有擁有,當我們覺得自己什麼也沒有擁有的時候,其實我們擁有著點什麼。


*^_^* 如若只是純粹旅行而言,

離開前略帶些許不舍,

離開時想要再來一次,

離開後回憶僅剩美好。

再後來,別人問我要不要去某某地時,我猶豫了一下,沉浸在唯一的一次的美好旅途回憶中搖了搖頭說「我去過啦,所以不去了,換個地方吧~」

不忍心打破這份在雲淡風輕的歲月後被自己美化了的沿途風光與恬淡感受。

有些風景,

之所以美好,旨在因為是唯一。


我去杭州,西湖肯定要走一遭,但是我不喜歡人多,個子矮,別人擋住了就看不了了。最近一次去西湖,是在清明假期的晚上,西湖下著小雨,但是可能是水氣,不用打傘的那種,晚上8、9點走完了蘇堤,沒有什麼人,夜晚風景獨好,燈光旖旎。讓我覺得最好的,是和男朋友走在杭州的街道上,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我是住在杭州,甚至是住了很多年,茶米油鹽。


自己去過,有所回憶,有所念想,不就好了,為何非要強調真正去過。


推薦閱讀:

TAG:旅行 | 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