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70年代左翼風暴可以席捲全球?

看到電影《燦爛人生》,背景有提到在1966年佛羅倫薩水災,豆瓣評價 「正好正如這場毫無徵兆的洪水捲走了佛羅倫薩百十年來的而平靜生活一般,義大利在70年代之後的頹境也好似被洪水席捲一般,69年幾乎同時開始的法國五月風暴,義大利北部青年運動,以及日本全學聯共斗,左翼風暴席捲全球。」 ,70年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怎樣了解這個年代?


60-70年代算是幾個紅色大國輸出革命的高峰期


嬰兒潮長大了


感謝邀請。這算的上個龐大而嚴肅學術問題了,勉強試答一些基礎內容,有待深思完善。

我們稱這場涉及美國、歐洲、日本及中東,有著重要政治和社會意義的事件為「68運動」,因其高潮主要出現在1968年前後,標誌事件是美國的反戰遊行、馬丁路德金遇刺;法國的「五月革命」;德國的學生抗議;日本的「反安保」運動等等。在各國具有以下共性:

1、左翼組織

  • 義大利:紅色旅
    Brigate Rosse (BR)
  • 德國:紅軍派
    Rote Armee Fraktion (RAF)
  • 法國:直接行動
    Action Directe (AD)
  • 日本:赤軍派、聯合赤軍、日本赤軍
  • 秘魯:光輝道路
    (Sendero Luminoso)
  •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
    (POPULAR FRONT)
  • 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
  • ……

2、運動主體

以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為主體,女性在組織中佔據重要地位。

3、活動目標

宣傳共產主義思想,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激進活動

製造了一系列爆炸、槍擊、綁架、暗殺、炸機、劫機、劫船等當時被運動者定義為「革命」,如今被定義為「恐怖主義」的活動,各國均有政治經濟領域的重要人物遇害。

對於這段意識形態障礙重重的歷史,在各種文本、影視作品中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參與人被詮釋成恐怖分子、無產階級戰士、受害者或者狂熱的理想主義者……對於事關歷史和真相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告知一個答案,而是主動去尋找答案的過程。並且這個答案也不一定指向真相,而只是指向我們所堅信的真相而已。

漢堡社會研究所的政治學者沃爾夫岡?克勞斯哈爾(Wolfgang Kraushaar)一直致力於左翼恐怖主義研究,1998年出版著作《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從漂流瓶到燃燒彈》(FrankfurterSchule und Studentenbewegung:Von der Flaschenpost zum Molotowcocktail),講述了這場運動的思想醞釀過程、行動逐漸激進直至升級為恐怖主義,以及對這一時期的反思。大概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它的根源及影響:

一、歷史背景:

  1. 越南戰爭: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公開指責美國越戰是一場"不人道的、血腥的、骯髒的、不正當的和不明智的戰爭",指出每一個法治國家的公民都有義務向自己的政府施加壓力,阻止這場戰爭。
  2. 經濟困境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社會矛盾加大,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矛盾激化。當時在美國大學任教的馬爾庫塞通過撰文和演講,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美國外交政策中的經濟動機,並向歐洲大學生介紹了美國國內的知識分子與學生運動。
  3. 高校改革歐洲各國高校開始實行寬進嚴出政策,嬰兒潮中長大的這一代大學生激增至二戰後幾年的3-4倍,大學從精英俱樂部變成雜亂無章的教育生產線,知識分子對此爭論不休。學生們認為,大學既不能給予可靠的信息,也不能保障學生的權益,呼籲學生團體之間加強合作,自行建立有效的體制。
  4. 文革影響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檢閱遊行隊伍並接見紅衛兵代表,這一事件極大地鼓舞了左翼組織的士氣,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對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表示熱烈歡迎,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前社會主義制度的復辟",在各國「革命」運動中,毛語錄也成為了革命的綱領和口號。

二、思想綱領

  1. 對政治權力和社會制度合法性的批判:二戰後社會民主黨SPD重建,1959年在歌德斯堡綱領中摒棄了階級政黨概念,推行社會福利計劃,並與基民盟(CDU)-基社盟(CSU)進行大聯合,遭到了哈貝馬斯的強烈批判:「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們已經進入了聯盟的低效政府。他們出示偽證,掩蓋瀕臨破產的政治局面。我們更加害怕的是新政府,而不是舊政府,我們這樣害怕是有充分理由的。」
  2. 批判自由主義和「公民的不服從」1966年12月,馬爾庫塞在聖地亞哥大學舉辦的"美國公民自由聯合會大會"(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Conference)上作了關於「公民的不服從」(ziviler Ungehorsam)的報告,並發展成為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馬爾庫塞批判了自由主義的寬容概念,承認在不平等的社會條件下受壓迫者的反抗權利——「他們一旦覺得法律無濟於事,就可以採取非法的手段……除了官府,警察以及他們自己的良知之外,沒有任何一位法官可以對他們做出判決。他們運用暴力,不是要施暴,而是要以暴易暴。」

三、文化藝術關聯

  • 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熱衷於運動的青年也引領了時代風潮。比如「垮掉的一代」以及與之相關的「嬉皮士運動」;對爵士樂的推崇取代古典音樂;搖滾、酒精、毒品、避孕藥的濫用;以及青年性解放和「make love no war」的口號……

對正義的狂熱使得崇高的理想最終演化為暴行,革命變成了解放的狂歡,這場運動留下的不僅僅是傷痛的記憶,更是值得長久深思的問題。

(這方面各國幾乎都有學者專著研究,但大多立足本國問題,感興趣都能搜到,不列舉了。)


繁榮的國家都是一樣的繁榮,不幸的國家則各有各的不幸。二戰後,各國迎來了和平,但是和平並不意味著發展,和平很可能意味著處理戰後的爛攤子和接受人民的抱怨。以法國和日本為例。

關於法國的五月風暴,我摘了一段皮埃爾.米蓋爾的《法國史》

能看出來,五月風暴的誘因是社會經濟危機,社會經濟危機需要治理,治理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必然就會削弱民主,所以,失業,罷工,要求加薪,要求自由,呼籲政府改組,還有法國人內鬥的傳統。這一系列的紛亂最後都會在一場運動中爆發,而這場運動的顏色紅不紅其實並不重要。

日本的學聯共斗有更多的意味:

一,戰後美國推行民主化運動,學生和工人有了更多的聲音。

二,美國戰後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控制,駐軍和建設軍事基地被很多日本人反感,認為當時政府是在「賣國」(可能確實如此)。

三,民眾對於政府中依然存在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滿,害怕政府重新發動戰爭。

四,戰後經濟困難,學生缺少學費,對工作不報希望,至於民眾的反應和法國一樣。

意識形態只是一面旗幟,人們可以追著旗幟奔跑,但跑到終點後,旗幟也就不再重要。


切格瓦拉 文革

那些政治和社會不穩定的國家當然會受到影響,比如法國,義大利

就像法西斯主義也曾在20-30年代橫掃世界一樣


工作機會消失了,只能對土地生產的東西有需求,沒有一畝三分地自然什麼也不是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70年代 | 歐洲歷史 | 左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