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吃齋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里為什麼提倡吃素?這種吃素有什麼規矩或要求?


吃齋這句話嚴格來說不正確,齋不能吃,持齋!

齋和素不是一回事

在佛教中不食非實時叫齋,也就是俗稱的過午不食。這是當時印度的生活習慣和僧侶的生活環境所限。簡單說,佛教出家眾不做飯,化緣而食,晚上化緣不方便,因為大多數人家也是一天兩頓飯的習慣。二者,「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 吃多了也不利消化,這是和僧人的作息聯繫在一起的。

可是到了中土,尤其近代,一是寺院里有了五觀堂、香積廚。不用出去化緣了。二者,僧人夜間活動增多了。所以晚上不吃飯是頂不住的,故而大多數僧人也吃晚飯,但晚上那頓不叫飯,托個名叫「藥石」 當葯來吃的

不光佛教有齋,天主教有大小齋,伊斯蘭教之穆斯林「五功」 齋、禮、念、課、朝。 也有齋


謝謝邀請。

佛陀在世的時候,僧眾是吃肉的

佛陀及其出家弟子是以托缽乞食為生的,在托缽過程中,我們無法預料布施的人會準備素食或肉食,若施主布施時,我們還在分辨素或肉,那便是分辨執著,而執著與解脫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佛陀時代是沒有肉素之分的。

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僧眾已經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已經脫離了外出托缽乞食的生活。這時他們的食物是可以主動選擇的,這時若還吃肉的話,就需要殺生,而不殺生是五大戒之首,所以應當食素。

要了解,隨著時間的流轉,佛法被污染的越來越厲害,很多佛陀的教義也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在佛陀時代,現代的寺廟在那時叫做精舍。當有施主布施精舍,並發願在某段時間供養佛陀或其弟子,佛陀及其弟子才會前往暫居。而現在呢?精舍已經成為了出家人的聚集地,成為了開水、陸、空法會的場所,成為了上香拜佛的地方,成為了求子、求財、求名、求利,求姻緣、求平安的交易場所。

隨著時代的變遷,佛法傳承已經從無素葷到了必須吃素食,還要戒掉蔥姜蒜,從最開始僅僅是為了不殺生,已經演變成了吃素能靜心,吃素能養生,吃素能消業,吃素能治病。

我想再過些年吃素興許會演變成 長生不老的秘籍呢。


「佛教這樣好,知道的人這樣少,誤解的人這樣多」

吃素,無疑無意是佛教中,被誤解最多的。可是,怎樣是正解,小的說不清楚,還請轉身到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菩提達摩大師在他的《破相論》中有關於吃齋的經典論述:「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推薦閱讀:

佛經中有多少是釋迦摩尼親口說的原話?
提婆達多在地獄受三禪之樂的典故出處?
為什麼抄寫或者念誦佛經都是54或者108遍?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