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那麼多答題人都那麼愛講故事?
為什麼問1+1等於幾 沒幾個人回答等於幾,卻非要給我說個故事,然後扯出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玩意兒最後也沒告訴我等於3,在知乎講故事很有逼格?
講故事從來不是因為有逼格,講故事是一件有趣的事。
總有些不友善的人,會指責老老實實論述「1+1=2」的人在裝逼,指責向人們描述「1+1=3會導致什麼荒謬後果」的人在抖機靈。講道理,不開心。
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多少還算開心,人不就是為了開心么。———之前說過一句話
「你想要反對的講故事是指在正經題目裡面突然開始說自己的人生經歷,而不是在本來就標註了是腦洞故事話題下面完整的甚至不乏優秀作品的故事。」
來知乎有一段時間,真的純腦洞話題下面的很多好故事被埋沒的太多,熱度遠遠比不上熱點話題。
另外估計題主說的1+1=2這一類題目是指乾貨區?抱歉我看到的乾貨區並沒有人瘋狂講故事。
那麼問題來了,一直被反對的講故事究竟在哪一類題目下面呢?
童瑤的在青梅竹馬的題目,雖然經歷是假的,但是並沒有不切題。這一類題目本來就是帶著娛樂性質的,答題的也開心,看的也輕鬆,至於到底是故事還是其他的,有什麼要緊呢?退一萬步說,你不許人家舉例子了?先秦時代都有比興手法呢。
最後,每個話題都是平等的(三觀不正的除外),但是你只逛了生活娛樂區域的話題,就不要說你是來學習的了好嗎?不說人家要不要寫給你看的問題,你看了別人寫的乾貨,給贊了給感謝了嗎?你知道有多少人沉在一個個冷門區域裡面追求嚴謹答題查資料翻牆去外網再帶翻譯嗎?
連那些乾貨答主都不反對故事,甚至有些也會在故事話題下面寫寫,有些看官老爺到底在自我高潮什麼……
不能理解不謝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知乎上有列數據的有直接丟圖的有進行數理分析的有開腦洞的有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有爆照的有抖機靈的,當然也有寫故事的。各憑本事啊。你看不過去別看啊,幹嘛要針對寫故事的,該寫的故事要寫的啊,問個問題這麼沖,這個社區生氣是沒用的啊。
還有,邀我幹嘛,我寫的故事又不是為了跟你講道理,我寫故事就是為了讓你看故事啊。看故事是知乎的一部分,不爽不要來。因為認真答題的一般沒有贊。
更精確的說法
@唐嚴密是答題枯燥的一般沒有贊,風趣的乾貨大長文贊也很多。一開始看到幾個故事類答主在此題下答題,內心波瀾是:神摸!連故事答主都有人撕了麻?
故事答主一不撕逼二不站隊,老老實實一聲不吭地被人騙故事,這都有人撕?
然後才發現這個問題不是針對故事類答主的,而是針對在一些索要乾貨問題下答故事的答主。
簡單地說,就是針對那種「我先講一個故事吧」的答......主............合計著還是要撕啊,你們好好上網不行么幹嘛老是撕別人,還用什麼「很有逼格?」這麼帶節奏的話做題設。你是不是天氣熱了無處發泄,裸奔去啊。我就不說我自己了吧,因為我很不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事,前段時間用自身經歷答了個題還被人搬到微博上實在太尷尬了好嘛。
回答問題。
一、用故事引入,是特定用戶的答題方式,便於吸引和引導讀者。
不一定有逼格,但是有效果啊。總地來說,與乾貨相比,大多數網友想看的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趣事、吹牛逼的事、恐怖故事,反正上網嘛,找樂子。
來知乎學習非常好,但還要求別人都要跟你一起學習就有問題了。因此,別人樂得在題下講自己的故事,因為有人看啊,有人喜歡啊。
同時,很可能,知乎上大部分網友,無法回答一些專業性的問題,少部分能回答的,人家不想回答你。
所以有人來講個故事,幫你挽尊,自己再分享點經歷,豈不美哉?
二、沒人有義務回答你想要的在知乎上提了問題以後,問題就不再屬於你自己,因此,它會被怎麼改動,變得奪么鬼畜,是由廣大知友決定的,你改變不了。
因此,當你提出「1+1=?」的問題時,不免會出現1+1=3的答案。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認真回答「1+1=2」的,點「贊+感謝」。也許更多的網友喜歡那些說「清晨的陽光照射下,1+1就變成3了呢!」的人,但你沒有權利去否定他人的喜好啊。
顯然,在當前的知乎上,分享自己有趣經歷的,爆照的,吸贊吸粉的數量要遠超出勤勤懇懇寫答案的,但是不代表那些看似默默無聞的人一無所獲。
認真整理的材料會變成日後的資本,勤勤懇懇寫出的文章會讓文筆更精湛,在網路上交到知心朋友的感覺更是讓人開心。
我非常尊重和感謝,每一位在知乎上認真答題的答主。話說,雖然跟題主說了那麼多,實際上我也有幾點私貨:
1.我不喜歡在一些嚴肅問題下抖機靈的;2.最近那個「以XXX為題寫篇故事」的泛濫簡直是智障。3.格外討厭沒事撕逼的,尤其是莫名其妙開題撕逼的。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從資本的逐利性可以看出來,並不是說大多數人都喜歡講故事,而是大多數人(在知乎上)都喜歡聽故事。
花了同樣的時間,打了同樣的字數,講個故事可比查資料寫圖表輕鬆多了,還有人關注有人贊,萬贊還"不情願"的發個照片,更是引得一波關注。
別他媽跟我說這是少數人,童謠是怎麼騙的二十多萬?
既然大多數看客都是來看熱鬧的,如果想看乾貨,還是另請高明吧。故事偏誤
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曾經說道:「我們嘗試編故事,就像人們喜歡試穿衣服。」 生活紊亂,比麻線團還亂。請你設想有一個隱形火星人,手裡拿著同樣隱形的筆記本走 在你身旁,記下你所做、所思、所夢的一切。你的生活備忘錄由「喝了咖啡,加了兩塊 糖」、「踩了一顆釘子,詛咒世界」、「夢到自己吻了女鄰居」、「預訂了去馬爾地夫休 假,貴死了」、「耳朵里有毛,立即拔掉了」等組成。我們將這些亂七八糟的細節編成一個 故事,就像將我們的生活編成一根繩,讓我們可以順著它往前走。許多人認為這根繩很有 「意義」 o
我們也是這麼對待世界史細節的。我們將它們強行編成一則沒有矛盾的故事。結果如 何?結果是,我們突然「理解」 了為什麼《凡爾賽條約》會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格林斯 潘的寬鬆貨幣政策為何會導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我們理解了,為什麼鐵幕必須降臨(冷戰 開始),或《哈利?波特》為什麼會成為暢銷書。我們叫作『『理解」的東西,當時當然沒有人 理解過。根本沒有人能夠理解。「意義」是我們事後虛構的。因此故事是個值得懷疑的東西 ——可看樣子我們不能沒有故事。為什麼不能?不清楚。清楚的是,在開始科學思維之前, 人們先是通過故事解釋世界的。神學比哲學更古老。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 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在媒體里,故事偏誤像瘟疫一樣肆虐。例如:一輛汽車駛過一座橋,橋突然垮塌了。我 們第二天會在報紙上讀到什麼?我們會讀到倒霉蛋的故事,他坐在汽車裡,他從哪裡來,要 駛去哪裡。我們會獲悉他的生平:生在某處、長在某處、職業是什麼。如果他倖存下來,能 夠接受採訪,我們會準確地聽到當橋轟然倒塌時,他是什麼感覺。荒唐的是,這些故事沒有 一個是重要的。因為重要的不是那個倒霉蛋,而是橋樑設計。問題具體是出在哪裡?是因為 是附帶物,
可我們的大腦不是這樣運轉的。
它要聽故事。谷歌在2010年美國「超級碗」節目 中插播的廣告出色地證明了這一點。在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上輸入「谷歌巴黎之愛」就可以 找到這則廣告。
結論: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製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 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應對方法: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 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麼?訓練方法:請你設法用無關聯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會吃驚 的。
摘自《清醒思考的藝術》
手機搞的。格式可能不是很正確據我觀察,老老實實說1+1=2寫乾貨的大多沒幾個贊。先抖機靈講故事說1+1=3—1的才有前景。
這個問題以前我看到過一個答案很好,大致意思是「一件事情,要問是不是,對不對,很容易,任何搜索引擎都能辦到,知乎上的回答更多的是用切身經歷告訴你這樣對不對,這樣好不好,我以前經歷過這種事情,大概是這樣的BLABLA。。畢竟啊,世界上最容易說服別人的東西叫做前車之鑒」
吼吼,我覺得題主提的問題的重點在於`講了很長的故事而沒能(或者不準確地)回答問題或者答非所問`,而不是在於有沒有逼格。我認為問題的最後一句話完全可以看作是無關緊要的吐槽。
整體來說講故事當然是對回答有益的:生動的例子當然比枯燥的理論講解更有效、有趣。
但是,對「講故事」答題方式的崇尚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直觀上說,很多「講故事」的答案是答非所問的,是偷換概念的,是沒有幫助的。它們除了雞湯以為別無他物,並不能準確全面地回答問題。更嚴重的是,儘管這些很長的「講故事」答案不比其他形式的答案多很多乾貨,卻因為其他原因得到了極高的贊同數。這無疑打擊了「枯燥乾貨派」答主的積極性。未來旳知乎被「講故事」派完全佔領也是很有可能的。
我覺得樓上的諸君大可不必抓住答主「裝逼」這一觀點大加抨擊。這個問題的主要點是「講故事」好不好,而不是「講故事是不是裝逼」。諸位一致抓住「裝逼」猛噴我也是覺得很有趣。
您要是覺得我在裝逼就當上文都是 放屁就好。
拉屎的時候打這麼一大段感覺更乾燥了呢 。講故事更有說服力,好多人來知乎其實只是來看看建議,回答個非常簡潔的答案在提問者眼中根本就不是正確答案,他就是想看看你的做法有些什麼影響。中庸的回答相反很好。
為什麼知乎上的人都那麼愛聽故事才是根本的問題啊青少年。
因為講故事更有利於理解過程和結果,畢竟知乎上的問題不光是題主一個人看的
道理我都懂,可是這個鴿子為什麼這麼大?
不請自來
在知乎混了好長時間了,總見到有人質疑這質疑那,哪那麼多的事,人家想怎麼答怎麼答,礙你什麼事了,又沒非讓你看。
問1+1等於幾,如果有人告訴我是2,我會問他為什麼是2,我需要知道原理,那些故事就是那些問題的原理。
回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講故事,有的人列數據,有的人輕描淡寫一句略過,但很顯然,講故事是最吸引人、最相關的方式。
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這些都是最寶貴的財富,有一天你求別人講故事,他也不會告訴你的。一個問題,讓別人想講述他的故事,你應該感到慶幸,你有機會傾聽這個故事。只有你自己從故事中發現問題的關鍵,你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