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和教育的界限如何把握?


-

說教,是在證明老子正確。

對方聽不聽,其實不重要。

重點是老子得口沫橫飛,說完,老子心情得爽。

而教育,是在傳達一個你認為有意義的知識。

傳達這個知識,是你的義務。

對方若是不聽,是你的責任。

-


我認為說教是教育的一種,問題在於說教僅僅是說。

教育很多時候應該是身體力行的去做,高談闊論就不要怪人家不聽了。

但是,有時候我又只能高談闊論,勇氣啊,理想啊,追求啊,自己都沒有了,又怎麼去教學生呢?

說教,是教育的一種,因為近似於光說不練,所以被定義為假把式,又大概因為假,所以就沒人信了。所以說教,也就成了失敗教育的一種。

你做到的或能做到的,說給學生聽,是教育。你沒做到的也不能做到的,說給學生聽,是說教。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傳道,可以理解為傳播其認為正確的三觀。

授業:授技能於你。

解惑:另受教者茅塞頓開,幫助受教者理清思路。

所以,如果你認為對方只是在說自己知道的、認為的東西,而對你毫無幫助,就可以認定是說教了。

不過,我覺得這個區別是由受教者來決定的。你認為這個人是在說教,沒準別人認為這是教育。說到底還是要看你是否同意並接受此人的"教"。


TELL 跟 SHOW 的區別。


一個是自己爽。。一個是讓別人爽。。


我認為作者把教育的範圍搞得太狹窄了。本身說教和教育就不是對立互斥的。你在給學生講授一個知識時,如果他認為不怎麼靠譜,並且你不也不去證明這個知識是對的,那你怎麼保證他會接受這個這個知識?換句話說,這裡應該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說教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教育是將世界觀和方法論告訴受教者,讓受教者自己選擇是否接受。

說教是要求受教者接受說教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個是貶義詞,一個是中性詞,本質沒太大區別。

受眾煩了,就是說教;受眾沒煩,並且還有所收穫,就是教育。


作為一個二十齣頭的畢業生,身為人子又不久為人父的我,這樣一個問題是很值得思考的。我認為說教和教育的本質區別在於參與。 說教顧名思義講道理以達到教的目的,可是效果如何(呵呵)?原因在於說這種方式僅僅只有說的一方真正的參與了,而教育的主體對象—孩子們卻沒有真正的參與。真正的教育我認為必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

但是如何做才能父母的教育成為真正的教育而不是說教呢? 私以為用我個人的成長經歷做一個解釋(僅供參考,勿噴無爭論)可能會給各位一些啟示。首先,教育者:我的父母都是初中未畢業的農村人,不到二十歲就到城市打工,依靠自己的勤勞和踏實也算過上了小康的生活;受教育者自然是我了。 大家可以想到,我所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主要是由和我父母思想文化經濟水平差不多的人所組成的一個圈子(這個社會底層的主體)可是。。。。。我的父母卻沒有像他們的朋友那樣以打以罵或者以語言教育來教育我。(補充一下我的背景:生活在這樣文化水平的家庭,一個天性自由的男孩子,雖然惹禍不少,我卻從沒挨過一次打。 現在也算讓爸媽欣慰,即將從985畢業去美帝留學希望以後能有能力更好的孝敬父母)。對於我爸媽的教育方式,我真是由衷的感激和感慨,我的父親和母親對我一直是鼓勵為主,尊重我的選擇。在我的性格塑造方面,我的父親(我目前最為敬佩的人,雖然我是理工科男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很感性的)一直都是以身作則,即:所謂的身教(我覺得我的父親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身教)。 四十多歲的父親一直不賭博不酗酒,就連抽煙也戒了很久(作為一個出身農民的小生意人,相信你知道多難的),這是我長大以後最為敬佩父親的方面,所以(雖然沒有邏輯關係,但是微妙之處就在這裡)我也一直沒染壞習慣,抽煙,沉迷網路,以及酗酒都和我不怎麼沾邊。我相信這就是我父親的教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以身作則去「教育」自己的兒子。 另一方面,對於生意,我父親也是行業的模範,為人仁義而不以利字為先,對於家庭,父親更是盡心盡責,不僅我們自己家生活幸福,父親提供幫助讓親戚們從農村走了出來,做起生意改善了生活,甚至幫助他們改變了下一代的命運。我不是神化我的父母,我只是在闡述作為一個兒子,我眼中的父母,他們雖然樸實甚至有些落後但是他們用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困難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他們不懂什麼是自主,什麼善良甚至什麼是包容,但是他們在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事中處處流露出的都是這樣的信息。我的啟發就是,教育者也許真的不需要懂得太多理論和方法,過多理論很容易走向說教(例子太多自己可以補充)。教育也許就是,讓自己首先成為自己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也許學歷上難但是起碼在品德上必須的),然後給孩子自由自主。(雖然有些極端,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孩子最終可以正太分布於父母希望的那種人)。

純屬個人觀點,希望給您帶來一些幫助,如果有表述過激不當的地方,請您自動屏蔽


來個三行,哈哈哈。

不管你是不是處於好心要告訴別人一個道理。

一旦你開始覺得對方「固執」「怎麼聽不進去」

你就進入了「說教」模式


說教是居高臨下的,教育的雙方在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 說教是單向傳授,教育可以是雙向溝通; 說教是不容置疑的,教育可以接受探討、懷疑和挑戰。


正所謂,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bucket,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教育」是為了交流知識、經驗或價值觀,重點在於「教育」的內容。

「說教」重點不在於「說教」的內容,而在於展示個人地位。

例如:

表妹在參加社團

表哥:學生就要有以學業為重,社團毫無意義,就業時候只看分數...你就是太幼稚

表妹在讀書學習

表哥:這年代讀書沒什麼用,關鍵要有社團經歷,就業誰還管你成績...你就是太幼稚

作為第三方來看,這個表哥說的似乎自相矛盾。但實際上,他並非在傳遞自己的經驗,而是告訴表妹:「我比你成熟有經驗」。

  • 用「教育」的方式傳遞知識,重點在知識本身,是客觀的
  • 用「說教」的方式傳遞知識,重點在我比你聰明
  • 用「教育」的方式傳遞經驗,重點在經驗本身,或許對你有點用
  • 用「說教」的方式傳遞經驗,重點在我比你成熟
  • 用「教育」的方式傳遞價值觀,重點在價值觀本身,我是這樣選擇的
  • 用「說教」的方式傳遞價值觀,重點在我比你更加正確,更有道德

判斷方法:

「教育」的內容與對象的地位無關

「說教」的內容與對象的地位有關。

在跟別人長篇大論時,想想若是這個人與你平等(一樣的聰明,自信,成功),你還會如此堅信自己說的話嗎?


(負能量、痛苦)

「說教」這個名詞概念其實是太美化了,稱之為「罵人」也太輕了,不但罵人還想指揮控制別人的內心,實則是一個靈魂企圖凌駕另一個靈魂。不如把「說教」這個詞換成「綁架」。

「綁架」你的時候,我覺得我像神一樣,我有多爽,你造嗎?

————————————————————————————————————————

教育,個人理解,真正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或者,言教,應該是在甲方尊敬且願意聆聽學習乙的前提下,乙適當地分享自己的心得。

(正能量、福樂)


感覺題目修改過了。

所以題主問的意思是如何不讓對方感覺自己是在說教,而是在教育嗎?

如果題主是這個意思,那麼人物是如何設置的,1對1,還是1對多,還是多對1,還是多對多?

人物關係是如何?

假設是1:1。假設是老師與學生。

那麼場景是在哪裡?溝通是何時發生的?以往溝通的節奏與反饋是如何?溝通頻率是怎麼樣的?

個人認為,說教更偏向隨性而至,教育則是有組織有預謀有針對和持續性。

從結果上來看,不一定哪個更好。


客觀和理性的理解這兩個中性詞:

教育: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說教:講解和教授。

我以為說教就是以言傳為主的教育,前者包括於後者之內,兩者之間並不存在所謂界限。

但代入一定情境,例如:

「我教育我兒子,他反倒說我說教」,「他這種流於浮表的說教,反而使我受到了教育」等等,就產生了各種主觀的帶感情色彩的理解。世上並無客觀的絕對的「惡的說教」或「善的教育」,每個人在不同情境處於不同角色(施教者或受教者)時,會有不同理解,也正所謂「善惡存乎一心」。


教育應該是彼此雙方交流,探討,分享的一個過程。那說教應該就是灌輸式的教育。

我覺得這個問題存在一個思維模式的局限性。對教育的定性太過於死板。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導師評價網 www.mysupervisor.org ?
ICLR總結
中美科技競爭最新態勢如何?這份報告提供了一份難得的「上帝視角」 | 余亮
本科生應不應該參加學校的科研?
舉例說明:寫出專業和優秀的SCI論文引言

TAG:教育 | 科研 | 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