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殖民地文化?為什麼說香港文化是殖民地文化?
搜索結果說「殖民地文化的特徵之一是大部分公民屬於兩面派」,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公民都不這樣嗎?
又有「殖民地文化表現為努力模仿入侵者的先進科技」一說,那為什麼只說香港是殖民地文化而不說中國其他被殖民過的城市?
謝謝邀請
所謂殖民地文化是指,某一地被殖民後當地文化受到外來殖民者的改變
香港由於受英國殖民統治比較久,所以英國文化就會隨著英國的管理者強行改造本地文化。久而久之就會被當地人不知不覺的習慣,甚至包括那些屈辱的習慣。這時候他們就會按他們習慣的文化要求原本傳統的文化,特別是在文化藝術方面。但是由於香港離大陸近,而且中華文化根深蒂固,仍然在民間保留著傳統的薪火。那些殖民文化影響較深的就是那些讀洋書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甚至看不起本土文化。大陸人對香港的印象幾乎都來源於粵語流行曲、武打電影(情色電影)、港譯動漫和TVB劇以及自由行。內地的朋友更是語言不通,對港樂的了解只有九十年代的張國榮、四大天王、beyond和現在的陳奕迅、王菲。(若不是我是歌手這個節目,在內地 鄧紫棋和古巨基恐怕沒幾個人知道。)
隔岸觀火的人們看到的只是西化的現代城市:發達富裕文明自由,到處高樓聳立,有最新最全質量優良的商品,富豪們開著高級轎車,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普通人也是很禮貌紳士有秩序,打工仔可以發起罷工,學生可以談戀愛、參與遊行……
然而看TVB的朋友,除了電視劇和動畫,有多少人會看它轉播香港電台的城市論壇、星期五主場?知道「維園阿伯的粗暴」、極度貧富懸殊的情況?
而除了書展以外,又有多少朋友會關注香港的畫展、攝影展、獨立電影展?
最近我在看也斯先生的作品,被朋友問起,總是習慣性地加一句:「沒錯,香港也有文學。」 除了金庸 梁羽生、倪匡 亦舒 張小嫻以外,大家可知道99年法國新小說大師阿倫羅伯·格里耶訪港時專門拜訪過的小說家劉以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前衛詩人蔡炎培?還有說到香港文學就繞不開的西西、也斯兩位前輩,現在的董啟章、黃碧雲、廖偉棠……
至於評論界,梁文道可能大家聽說的多一些,其實香港還有很多「文化百足」,林行止、陳雲、陶傑、陳冠中……
那麼,除了港樂、電影和電視劇,香港文化究竟是怎樣的呢?回歸十多年來,我們放棄了把香港當作完全西化的現代城市的殖民主義的視角,和罔顧語言文化、法治文明、社會發展等等的不同將香港當作與大陸無異的民族主義的視角,現在,我們要正視香港的本土文化。
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看看下面作者和他們對香港文化有過深入探討的作品——「從影視角度入手有早期的《號外》諸君子;搞文化批判的有《文化新潮》;從社會學角度入手的有呂大樂、吳俊雄諸位;從文藝與大眾文化角度的有羅貴祥、洛楓;從教育角度的蔡寶瓊;從哲學角度的文思慧;從通俗文化角度的有周華山、邵國華等;從性別角度的有《女流》電視分析有馬傑偉;對流行音樂的評析有餘少華、朱耀偉、張美君等。」(也斯《香港文化十論》)
我們再無法把香港文化簡單解作流行商業文化、再講訴「東西文化交匯」「傳統現代融合」的濫調。對香港本土文化的重新發現與正視,乃至於反省,其實也是香港文化人、評論家多年來的焦點。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受香港文化影響很深,他們聽的是香港的粵語流行歌曲,追的是TVB劇,看的是香港的格鬥類漫畫,喜歡的是香港明星。在很多年輕人眼裡,大陸明星都是垃圾,不僅長得丑,歌唱的也難聽,而且大陸的電視劇題材也很單一,不是鄉村愛情就是家庭倫理。而香港的電視劇就不一樣,有單純的愛情劇,有穿越劇,古裝劇,警匪片又分緝毒、反貪、卧底等等…總之在年輕人眼裡,香港的一切都比大陸好。這就讓老一輩的人很不高興,那些老一輩的人喜歡的就是大陸明星,什麼李谷一、費玉清,最時髦的喜歡費翔;在他們眼裡大陸的家庭倫理劇那叫接地氣,老百姓就應該看家庭倫理劇;他們覺得紀律部隊永遠正義的,不會有所謂的黑警;他們認為黑幫里永遠充斥著上位的鬥爭,黑幫永遠是最弱的,根本不需要派遣什麼卧底。
推薦閱讀:
※有哪些看似平常的東西只有中國才有?
※南昌大學一本麻醉學怎樣?
※近一百七十年來對中國和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什麼?
※魏明帝曹睿不是曹丕的兒子是袁熙的兒子,真的是這樣嗎?
※劉邦為什麼要斬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