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裡,為什麼一些學科的女教授尤其少?
這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現象,而是世界各國難以根除的舊患。Harriet Zuckerman和 Jonathan Cole在70年代的研究就指出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受著「三重歧視」(triple penalty):第一層是社會層面的,父系社會下,科研是被看作非女性的(比如認為女性沒有做科研的體力,或者女性不擅長理性分析等)。第二層是心理層面的,即社會偏見隨之帶來的女性信心和雄心不足(有很多關於信心差距的調研,比較經典的一個是面對同一個招聘啟事,一般女性申請者會在自己100%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才申請,而男性申請者在僅滿足50%的條件的情況下就會申請)。第三層是實際操作上,女性被給予的機會及獎勵也相對少。
『first, science is culturally defined as an inappropriate career for women; the number of women recruited tons science is thereby reduced below the level which would obtain were this definition not prevalent. Second, those women who have surmounted the first barrier and have become scientists, continue to be hampered y the belief that women are less competent than men. Whatever the validity of this belief, it contributes to womens ambivalence towards their work and thereby reduces their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scientific careers. And third .. there is some evidence for actu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the extent that women scientists suffer from these disadvantages, they are victims of one or more components of the triple penalty』 (Zuckerman and Cole 1975:84) Women in American science像我老闆這種早七晚七,回到家半夜兩點還回郵件的一心學術嚮往科學的三清女博士,農曆29還在辦公室改學生的文章,帶的學生很多都讀研期間假期從不回家,留在學校做實驗。兢兢業業,從沒見她有過什麼負能量,每個文章每個報告事無巨細的改,各種會議各處飛,上得會議作報告,下得污水廠摸污泥,一年四季不是在開會就是在辦公室科研,為了推廣項目到處奔波,帶我去出差,路上先討論5小時文章和我,然後為了省科研費跟我住一間,剛一進入賓館就拿出電腦開始做ppt,我已經睡了她做到深夜1點。去世界各地開會唯一的想法就是帶更多的水樣回來給我測……
公認全院最漂亮的女老師,當年環境系系花,本可以拼外表的年紀,她跟別人拼腦力拚體力,去年剛結婚,女人寶貴的30~40歲都一個人毫無保留獻給了科研,儘管這樣,也只是一個副教授,評教授遙遙不知期。其他人提到她的第一句從來不是她的科研,而是她是很漂亮。
我老闆經常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打開數據,仔細的看和分析很久,然後找學生討論,可是這樣,在學校里,依然招不到很滿意的學生,基本都是研究生後考來的,質量稍微差一點,但是仍然孜孜不倦的指導。我老闆天資絕對不差,後天努力在我目之所及無人能及,可是儘管這樣,她還是那麼辛苦,距離「科學家」這個稱號遙不可及…… 祝她早日評上教授,退休之前評上院士,實現理想,賣出儀器! (千萬別人肉我)註:評不上教授我覺得是學校大神太多名額太少太苛刻,她的文章和學術水平挺高的~整個學術界女性都不多,包括通常女性學生更多的社會科學法學院文學院。但數量上的少只是一部分,我也不認為絕對數量上的多就是好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評價標準,導致這一行業天然對女性就有極高門檻。
美國國務院政策籌備處首位女性主任Anne-Marie Slaughter(曾任職普林斯頓大學Woodrow Wilson 公共與國際事務院院長) 2012年在The Atlantic上發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這篇文章是2012年The Atlantic點擊率最高的文章,2013年她在Ted也做了同名的演講Anne-Marie Slaughter: Can we all "have it all"?
Slaughter主要是講工作環境和評價標準對女性的影響,真正平等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在政策的制定上達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她不認為在現有的標準下,女性可以真正地兼顧家庭和生活。我認為可以適用所有行業而不僅僅是本問題中的學術界的是,由於女性對家庭的投入更多,在當下這會影響對女性工作上的評價,因為整個社會甚至家庭的其他成員都不認為對家庭的投入也同樣是重要的『工作』。
在學術界工作的女性,需要在非常繁重的行政、教學和研究工作之外,有的甚至還有社會事務比如專欄電視電台採訪和NGO工作等等 ,還要對家庭和子女付出很多心血(比如Slaughter講到她不希望錯過兒子成年前僅剩的可以在家裡共同生活的幾年,為此不惜放棄很多工作),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份工作。某種程度上,我想是因為以上多重因素導致學術界天然對女性就設置了極高的門檻。 就我個人所讀過排名靠前的學校,女性教授幾乎都是最優秀的學生同時家境良好(或以上),並且得到了家人極大的支持(比如較晚生育或者沒有小孩或者小孩由父母照顧較多等等,當然這都是個人選擇)。
我以為如果評價標準公平,會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學術界,或者女性學者對家庭付出較少也能得到伴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有真正平等的標準和價值觀,男性其實也同樣受益。比如國際所的合伙人和法學院的教授,如果僅以薪資衡量,可能都有數十倍的差距,但男性教授可能可以在家庭和子女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對他們而言也是非常自豪的成就。
很遺憾看到這個問題下非常多的答案都是赤裸裸的歧視,比如女性不思進取,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只想著結婚,等等。無知真的很可怕。
最後的一點感想,與問題本身無關。我認識的每一位名校的女性教授,從小就是學校最優秀的學生,拿到教職後也是本行業備受尊重的優秀研究者。已婚的教授都能兼顧工作與生活,工作努力生活幸福,業界之光。隨便列幾位我曾經就讀和正在讀學校的女性教授,無論是做人還是學術都是我一生的榜樣。共勉之!
Jane McAdam
Scientia Professor, Professor,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Shahla Ali
Associate Professor Deputy Head,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Jing Leng 冷靜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因為在你眼裡科研是高大上,科研人員都是高人一等
在我喜歡上竄下跳到處瘋跑,單杠雙杠俯卧撐能玩出花兒的時候,周圍人說,你一個小女孩這樣亂跑像什麼樣子?!!
我喜歡跑步喜歡足球天天運動服運動鞋運動背包的時候,周圍人說,你知道小姑娘你以為自己是男人嗎?!!這樣很變態很噁心快去穿裙子!
我喜歡數學理綜夢想上清華的時候,周圍人說,卧槽你簡直TM不是個女人!你不用這麼拼,女孩子嘛,差不多就行了。
我假期一個人背包旅遊到處跑,爬山渡河看大海計劃著出國轉轉的時候,周圍人說,你一個女孩子,多危險啊!你爸爸媽媽男朋友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怎麼放心你一個人出來?你家沒人管你的嗎?
我想留在一線城市發展不願意回家鄉小城得時候,周圍人說,女孩子嘛,父母在不遠遊,事業沒那麼重要,嫁個好人有個安穩的家庭就行了。女人啊,還是家庭最重要。
我辭職拉團隊想創業的時候,周圍人尤其父母親戚就差揭竿而起火燒火燎給我做思想工作。女孩子啊,千萬不要這麼辛苦!你這樣拼事業,何時是個頭呢?!你就算以後拼出來事業了,可是時間耽誤了,青春沒有了,以後可怎麼嫁人啊?過了生育年齡,以後怎麼生小孩?!!你不為自己想,也要替你爸媽想想呀!他們抱不到孩子不安心,你忍心讓老人家一把年紀了還替你操心嗎?
我轉手公司準備出國深造考慮移民的時候,又是…每逢回家,沒有人關心你的事業如何成果怎樣,彷彿這些成就在「沒結婚沒生孩子」面前P用都沒有。我付出心血覺得自己在成就自我,但在很多人眼裡我是耽誤時間不幹正事。
作為姑娘,但凡你想做點傳統社會認為「男人該干」的事,首先佔據你的精力和你不懈鬥爭,對你操心擔憂的,就是那些你最愛,也最愛你的人。他們擔心你過不好,其實他們的擔心,才是我最難過去的坎,別的都還好說。
就像前面的答主說的,姑娘想做科研時,必然被分走一部分精力去應付歧視、不理解,甚至阻撓。然後又被倒過來說,女性做科研無法全心全意投入。
在事業上,很多時候,結婚生子,真心是老天賜給女人的一大障礙。上學的時候,總幻想,如果能把生孩子這事扔給男人解決,世界多麼輕鬆美好丫!(YY場景)老公,給我生孩子吧!我願意工作賺錢養家養你!房產證也寫你名字!你只要在家給我把寶寶帶好,我工作完回家讓我舒心別給我添堵,把咱家打理得溫馨和諧別偷妹子就好!否則買兇閹了你啊,花著姐的錢睡著姐的床住著姐的房開著姐的車,不過就是生孩子帶孩子打理點家務就好,這麼輕鬆你還出去偷妹子,媽蛋給姐滾蛋!麻滴想給姐生願意給姐生孩子滴男人多得是,滾滾滾!
——題主,你看這種男女平等的模式下,我覺得科研界也會公平很多。可能也會有一部分男人的小玻璃心會隨著妹子的湧入而破碎吧。讓我們來想像一個男生,從小給他粉色的洋娃娃而不是各種可拆卸自己組裝的遙控玩具賽車,從小被要求表現得文靜得體,獨立發表自己的觀點爭論就會被認為沒教養,我們來想像這樣一個男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有多強。還不論他在成長過程中各種打擊的言論和歧視的大環境。
最最可怕的還不在於環境的歧視,而在於傳銷式的對女生」女生就是這樣」的思想灌輸,這樣,當這一批人成為媽媽的時候,她們也同樣教導自己的女兒,於是這種情況就世世代代,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有個相似的問題叫為什麼中國的奧領匹克金牌那麼多但是大科學家卻沒幾個,參見高票答案,
不是做不到,是時機未到。
爭對想和我辯論的人,我表示我也不知道女生可能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也不咋想辯下去。我就只是希望大家在養育自己女兒的時候,如果萬一她和現在普遍認為女生的愛好不一樣的時候(有益範圍內...),請支持她,鼓勵她,不要使她泄氣,無論是語言上的,還是行動上的。男女表現這個問題很複雜,我不否認。我非常期待大家排除了我說的因素的影響再來和我辯論的那一天。
鏈接中國在國際奧數比賽中,近些年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可是為什麼至今沒有人獲得菲爾茲獎? - 數學 女生開始廣泛接受教育沒有多長時間,社會呀也還未給女生創造足夠好的像科研方向成長的條件,要看到女生廣泛出現在科研領域,還需要等待足夠的時間順便給出些曙光2014菲爾茲獎公布,首位女性數學家獲獎
------------------------------------------------------------------------------------------------評論里給出的Ban Bossy. Encourage Girls to Lead------------------------------------------------------------------------------------------------關評論了~~~大家過個好年哦~~~因為科研/學術圈,的確存在在性別歧視(更多是隱性的)和男性統治。首先我們看,一個女性如果要升到教授,她要做到哪些?首先,她要寫出博士論文,通過答辯,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她要憑藉論文及其他在大學裡謀到一份教職。在之後,她要寫論文、發論文、繼續寫論文……然後憑藉這些論文及其他被評為正教授。
總結起來就是:論文,論文,論文。
好了,無論男女,想要成為教授通常都要走完這條路(拒絕特例)。那麼在這條路上,相比男性,女性學者會遭遇到哪些【額外】的困難呢?題主問的是「女性在科研圈」,而我們已近看到:無論男女,無論教授還是講師,一個人的博士學位、晉陞、在科研/學術圈的聲譽,幾乎一切都和一個東西相關——論文。那麼,論文靠的是什麼?首先,你得把論文發表出去。論文發表靠什麼?上點水準的期刊決定是否發表論文時靠的都是同行評審。同行評審的目的,也正是為了保證專業和中立、客觀。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很遺憾,同行評審有性別偏倚,女性學者的水平和貢獻可能被低估了。並非口說無憑。Nature曾發文探討過這一問題——在對540篇經由同行評審制度發表的文章進行調查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信息科學家文森特·萊利維爾(Vincent Larivie?re)教授以及他在印第安納大學的合作者們指出,在現行的論文出版制度下,女性對於科學的貢獻可能被嚴重低估。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雜誌上。
「儘管女學生的數量多於男學生,但無論是教授的數量,還是論文作者的人數,男性都佔據壓倒性的優勢」,萊利維爾教授說,「(我們的)這項研究是世上首個對這種性別失衡進行定量調查的項目。儘管科學界一直在試圖避免這一問題,但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對它進行充分的了解。這個星球半數大腦被排除在外,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研究人員收集了在2008至2012年間被Web of Science資料庫收錄的論文作為樣本,這些論文上附有作者的姓名及所屬研究單位。其中,未經同行評審系統發表,或被認為「對原創性知識無貢獻」的論文被排除在外。在這四年間論文發表少於1000篇的區域也同樣不在這項調查的範疇之內。
作者的位次被作為評估的標準,用於評估性別差異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為了確定作者的性別,研究人員採用了US Census等資料庫的數據,並通過程序對名字中表示性別的特殊結構加以分析。這樣,在2700萬名作者中,研究人員可以確定其中65.2%的性別。
(藍色區域標示論文發表數量男性佔據優勢的國家,用紅色標示女性佔據優勢的國家。兩性論文發表量大致相等的國家用白色標示。值得一提的是,「白色」國家曾經都是共產主義國家。圖片來源:Cassidy R. Sugimoto. 2013. Nature.)
研究的結論確認了人們的大部分預期。在北美和西歐等論文的」高產」國家,男性為主要作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多於女性。與此同時,男性研究人員的國際合作要多於女性,而這正是增加被引用概率的一個因素。這一現象在南美以及東歐國家並未出現,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此前的共產主義國家重視性別平等所致。
研究同樣關注了國家的區域不同導致的不同。在美國和加拿大,「佛蒙特州,羅德島,緬因州,新斯科舍以及魁北克省,男性女性發表文章數目接近平衡,而在新墨西哥州,密西西比州以及懷俄明州則相反。」萊利維爾指出。此外,在針對不同科研領域的調查中,女性研究者在護理、教育、社會工作、助產術、圖書館學、語言學科等領域佔據優勢,而男性則在軍事科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機器人技術、航空學、高能物理以及哲學等學科佔優。
(由女性研究者主導的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低於男性研究者的論文。在研究與國際或國內的合作程度兩方面,女性研究者作為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的論文,引用情況也比相應的男性研究者的論文要少。圖片來源:Cassidy R. Sugimoto. 2013. Nature.)
儘管研究本身並沒有解釋產生性別差異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數據為進一步解決性別差異問題提供了參考,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現狀。萊利維爾稱:「鑒於目前這種以引用次數評估研究質量的制度,性別失衡的情況很可能會加劇。我們應該從這項研究中探究學術界的這種性別失衡有沒有其他明顯的誘因。」萊利維爾也承認,「研究領域本身具備的一些內在因素,也可能吸引或排斥特定性別的研究者投身其中。也許從其他不可定量的方面考察科學界的性別失衡問題,見到的會是另一幅景象。」
信息來源:EurekAlert!
文章題圖:http://genengnews.com被低估的女科學家:同行評審有性別偏倚?
物理學科。曾經和教授討論過為什麼美國歐洲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普遍存在Women in Physics這樣一種社團。我當時自動腦補是要廣大科研女同胞團結起來抗爭行業中的性別歧視……但教授告訴我一個完全不同的思路:這種活動希望起到outreach的作用,吸引更多高智商高素質的女性進入到物理研究的領域。
因此,反過來想,或許不是普遍認為的行業內部所謂重男輕女,而是大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導致女性更不容易進入科研領域。比如作為女性你試試和人講你是做理工科研滴,多數人恐怕不是看怪物一樣就是看神仙一樣看你。而學術界中,其實認為男女先驗地在學術能力上存在差距的人越來越少,以至於漸漸成為異數。
因此看到這個問題下區區幾個答案中就有至少兩個認為女性科研能力差的,我相當心塞。竟然連高中男女理科成績差距大這種歧視老梗兒都翻出來了,呔!我來說親身聽過的兩位女科學家的分享。一位是日本女科學家,她說在她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並艱難突破科研瓶頸的那幾年裡,同為科研人員的丈夫「不僅沒有幫忙,反而選擇了離婚」(原話)。此後她一直單身,我認識她的時候已經60多了,保養得很好,待人處事也非常溫婉。當時有個插曲,她做報告的時候,翻譯的水平不夠,翻得有點慢,她就會很溫柔地把很多關鍵部分用英語先說一遍。並沒有完全讓翻譯難堪,又解決了溝通問題。而且一個日本人英語那麼好很難得。還有一位是中國科學家,不能說太具體因為太容易搜到了。她談到女性做科研的時候,說了一個例子「如果孩子說餓了,爸爸會讓孩子吃饅頭,但媽媽一定會去做飯。」而她說她今生最大的遺憾是,他們夫妻都是一流科學家,兒子只是中專畢業…我想說的是,這兩個故事裡,都折射出了男性伴侶的問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護理學院科學家們的那些小事
1. 我的導師是學院的副院長,年近60歲。每天,她會在7:30準時出現在辦公室,身著整齊的制服,畫著精緻的妝容,戴著優雅的飾品,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作為academic
affair的副院長,事情多而繁雜。比如JHU要開一門網課,就需要得到所有州高等教育機構和護士局的批准(我在幫她處理這件事所以知道,其他的事情也是細如麻)。而且美國高校的學生和老師訴求多,她都要去一一平撫和處理。這個職位不容易做。然而,她能一直保持很淡定很親切的態度,不慌不忙地處理這些事情。對於我的論文,更是非常認真地一點點反覆修改研磨,沒有時間的話就周末做,並且所有評價以鼓勵為主;對於我生活上的事情,也非常關心。比如每次見到都會誇我Tory
Burch的鞋子。是的,我的導師非常熱愛時尚,很懂搭配。
2. 院長Davidson不僅僅是院長、科學家,她更是一個詩人。每次她的郵件我都會細細品讀,每一封都是一首詩:行文洒脫簡潔,感情豐富,觸動人心。下面摘抄幾段。第一段來自於土耳其爆炸案和幾個州的槍擊事件發生後,當時院長剛從中國回來。
Dear
SON Community,
I
returned to school today after traveling to Turkey, China and India for
business. During that window of time, a
number of horrific events transpired - bombings in Turkey, Baghdad, and Saudi
Arabia and, closer to home, shootings in Minnesota, Louisiana and Texas.
It』s
times like this when we all wonder if the world has gone mad. And perhaps it has a little. As nurses, we can』t change what happened but
we can help heal those who survived.
While we』re heartbroken over these events, there is comfort in knowing
that there are nurses throughout the world who are actively doing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In
addition to our bedside and recover efforts, we have a voice –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gun violence.
Internationally, I am currently writing an editorial with international
colleagues on gun control as a public health issue and the role of nurs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and nationally, our school sent
letters last week to both U.S. Senate and Congressional representatives
requesting funding for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o study
gun violence. In addition, we will be
launching a social media campaign shortly where you can help support this
request.
Our
prayers and thoughts are with all of the victims, survivor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cities in which these events took place.
We know all too well how such events can touch everyone in a
community. I』m glad to be back home in
Baltimore. I』m thankful we』re all safe
and able to help with the healing. And I』m proud to be a member of the nursing
profession.
-Trish
第二封發生在奧蘭多同性戀酒吧槍擊事件發生後。院長強調了tolerance,
diversity and love overcome hate。
Dear SON Community,
There are no words to describe the weekend shooting at the
Pulse nightclub in Orlando, Florida. No matter what your beliefs are
regarding politics, sexual identity, religion, or any specific nationality or
culture, we all must join together in the belief that tolerance, diversity and
love overcome hate. It』s that simple.
Our hearts go out to the victims,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ies. I am comforted in knowing that there were nurses who responded
and are continuing to respond to their pain and suffering. It』s what we
do best. Let』s not let the loss of so many innocent lives just be another
tragic shooting in our country. I encourage all of us to take a moment
today to recommit ourselves to tolerance, diversity and most of all – love.
-Trish
在每次社會大事件發生後,院長都會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醫療工作者能夠貢獻的,從而鼓勵和感染在校的學生和老師 。院長對博士生非常重視,經常親自分享經驗,每次大家聽完了都表示不想做學術了,因為院長對大家的期待和要求很高,大家覺得「臣妾做不到啊」。在院長來之前,每年JHU每年只錄取3-5名博士生。2013年,她帶來了很多資金,所以此後,每年學校招收大概13、4個全獎博士生。
3. 醫學院的教授覺得我寫作太強調速度而經常忽略細節,我寫郵件表了決心。她回道,Professional
writing is a life-long learning experience! I am still working on my style
and content approaches after 35 years. 35年了,依然在學習學術寫作的技巧,這是一個終身的學習。 真的很佩服這種不浮躁的精神,因為我覺得她的寫作技巧和學術成就(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已經非常厲害了,但她依然在努力提升自己。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大家小小的溫暖和鼓勵!
女性的社會屬性問題。在父系社會中女性的角色定位絕大部分都在家庭,時間的分散性造成了女性的科研地位不會太高,且在體力及定力方面女性確實不比男性這在科研的成果方面就會比男性少很多。當然,現今社會隨女性社會地位的日益提高,女性的教育培養同男性一樣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我想應該會有所提高。
以前和一個civil engineering的哥們聊天(好像做混凝土的) 他們實驗室時不時要拉一皮卡石子兒之類的東西 為了省錢基本都是學生自己卸石子兒 當然還有其他各種體力活。所以 我沒在他們實驗室的主頁看到過女生 估計這個學科其他實驗室也差不多吧。所以 連女學生都很少的學科 女教授存在的概率就更小了吧
哈佛校長summers當年說過女生和男生均值一樣,但是方差小,所以不適合搞科研…然後被迫辭去哈佛校長
(這個回答全部出自我的個人經驗,沒有經過什麼科學論證,因此可能有很大的偏差疏漏,請諸位姑妄聽之。)
上面有不少熱心人指出了女性在學術職場遭遇的歧視和家庭分工導致的分心是女性企圖學術的大阻力。身在學界我也深切體會到女性奮進的困難。但是我認為,導致女性在學界精進殊少的根本原因決不是在女性在20歲以後的那些阻力,而是20歲甚至大學以前就形成的各種態度和觀念。我的觀察是:大學裡不乏成績十分優異的女同學,但是這幾乎多是出於女性更高明的自律和責任心。我在一所常春藤名校和一所最好的美國公立大學執教近十年,專業是某理科,課程下自大一入門課上至博士專業課。我個人的大概觀感是:極少女性對學習內容有自發的好奇心和探索了解的熱情,也極少女性有「獨臨深淵」這樣孤獨刻服困難的決心和能力。每逢有難度的知識或習題,女生多是坦然放棄或不求甚解;不折不撓地鑽研,反覆來我辦公室提問探討的大多是男生。願意舉一反三,追本溯源地求索的大多是男生。
另外特定於理工科,我的印象是:女性中邏輯能力和抽象能力出眾的人相比男性來說實在太少太少。
我不少男同事都表示不收女博士:萬一她們哭了還怎麼push?
但女老師表示,男學生哭了也是一樣的難搞。身為老師真的拉不下臉來跟他對著哭啊啊啊啊啊!
於是我就去問男同事該如何應對。男同事表示,他會直接對男生說:f*ck off。。。感覺要踏上這條路了講講為什麼不開森!我只是從家庭和事業的矛盾來講!~別的方向我還不了解~
咱們從女教授往前推導!排除跟著大牛混!排除天資極高!排除運氣極佳!那麼此時一個普通的教授需要讀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沒有完,化學學科一般還要出門做幾個薄厚才能有就業的機會。。。於是乎。。。就算你是7歲上學(應該一般是這個年頭吧,前後誤差應該不超過兩年吧)9+3+4+5(碩博連讀)=21,然後畢業了28!讀完薄厚,嗯,超過30了吧!對於家庭來講,我覺得要考慮幾個方面對象、父母、孩子、親戚。
以下僅僅從個人立場出發,只代表我這一類人的想法。
對象:首先我認為對象這個事可遇而不可求,不能強求。就這麼多年都在上學的路上,估計志同道合之士八成是同一個學校。會遇到什麼矛盾和阻隔呢?價值觀的差異——我覺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就會對人生產生不一樣的感悟,所以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如果你和你的ta在小學就相遇(好吧!先給你點個贊!)然後你們後來異地戀了,經歷了不同的生活,你們的生活觀念還能不能一樣?小矛盾好解決,大矛盾是不是存在呢?
學業——你是本科我是高中,你已經漂洋過海,我還在大洋這端。相互之間的彼此陪伴可能只有靠電子設備了。你是大四我是研一,你今年要去大洋彼岸了,我想是不是應該選擇放棄我的考研,放棄我的學業陪你一起。(以上是兩種情況而已)工作——哦,你被單位外派到西寧了?可是我還在雲南任教啊!寫的有點亂,我後面就以提問的形式吧
父母
你啥時候結婚——我們啥時候有外孫子/孫女——你能養活了自己嗎——你都求學沒回來了,啥時候回來?——你的XXX去世了,你趕緊回來吧!手頭東西放不下怎麼辦?——好吧以上的問題男女都會遇到,只不過選擇不太一樣,說幾個只會女人遇到的問題吧。。。
孩子
懷孕的時候辣么多癥狀,你還能堅持嗎?——
你為了你孩子的安全你好意思孕期去實驗室嗎?——為了順利生產你好意思成宿成宿的熬夜嗎?——你的工作夠奶粉錢嗎?——你生了孩子有空照顧她嗎?——是讀完博士生還是碩士?還是等有了工作?——感覺教授這條路根本停不下來好吧!這麼費勁要不要就找個代孕?——費用暫且不表,是我覺得唯一勉強可以接受的方法,但是喪失了一個和寶寶相處10個月,一朝經歷痛苦分娩的經歷。這麼費勁要不就不生了?——呵呵呵呵呵,我就是想要個孩子你管呢。。。我只是見到過一些老來膝下無子的成年人,不想走他們的路而已。。。。。。。。以上。。。。。。。。。。。。。。。。。。。。。。。。。。。。。。。
我只是覺得,上面的問題中,其中任意一個問題可能都是女性放棄成為教授的原因。忍不住想起一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傑 《殺鵪鶉的少女》
可能我現在想的還很淺顯,就像是我看曾經的自己,輕拍,多建議。。。不斷思考互相促進。。。我最後還想說的是,我以上說的都是一些套路,可以大致預想的。但是實際的生活之中,處處都有轉折和驚喜,除了了解未來可能會走到的路,我們可能更需要的是鼓起勇氣,走不一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