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簡單的話解釋儒道互補?為什麼它是中國人的兩面?

如題


瀉藥

南懷瑾曾說過:道為骨,佛為心,儒為皮。我覺得有道理,但不太好。因為佛為心,大家都出家了去成佛了,就沒人管世俗了。把儒家放在表皮,有點淺了,因為儒家很多東西都深到中國人文化基因裡頭去了。所以我覺得改一下,從功能上說會更好。

論中華文化,華者,花也,則道為根,儒為莖,佛為葉。如今社會形態是果,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之花。

簡單解釋下:

道為根,道家思想是中國人思想的根基,無論什麼思想、教派,來到中國,所翻譯經典所需要的理論基礎都是道家思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這樣子的。儒家在宋朝走到死路,程朱大量借用道家理論改造儒家經典,形成了後世的理學。王明陽結合道家、禪宗思想,形成了後世的心學。道家思想是中華文脈淵源流長的根源。英國著名漢文明研究大師李約瑟說:如果中國是棵大樹,若沒有道家思想,這顆大樹早已經爛掉了。魯迅說過:中華文化根底全在道教。

儒為莖,儒家形成了中國世俗社會的規矩,它是中國人倫理學的基礎,也就是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行規律——莖。外國人經常感嘆:中國這麼龐大,人口這麼多,法制這麼不健全,但是社會卻能運行,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就在儒家思想。它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和潛規則,特殊的資源配送方式。我們現在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官僚又不作為,法制社會還只是一句口號,並將長期處於喊口號的階段,竟然還沒有亂起來,儒家思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統一了中國人對於人際關係處理方法以及做事的原則,包括治國的大方向——調和矛盾不要激發矛盾——也就是現在說的維穩。

但是儒家是必須要變的,現代中國處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上,再不健全法律制度,依然依靠儒家原始的倫理道德體系去維繫,遲早玩完。以後中國要承擔的責任會更大,這個花和果實會越來越沉重,輸送營養的系統必須更加完善,莖必須要又粗又大又長,而且密度高,能夠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才行。

佛為葉,葉向陽,負責光合作用。就如同佛教,哪裡有資本就向哪裡去,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不是貶低,而是自然現象。因為宗教的本質就是資本運作,無可厚非。光合作用為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宗教信仰與精神能量。佛教傳入以前中國沒有宗教,中國屬於重生活,重現實的唯物主義社會,道教是學習佛教這一套。佛教撐起了中國人宗教信仰,處理了一部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問題。如果沒有佛教,沒有出世的選擇,沒有禪師和雞湯,中國的自殺率一定非常非常高。相對於道教樸素的生死觀,佛教完善了中國人對於人死後世界的幻想。

春秋時期,人們對於死後的世界描繪很模糊。儒家的靈魂不滅與事死如事生,道教認為生死都是自然地現象,人本沒有生死,存乎萬物之間,與萬物齊一,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這種思維太簡單,太樸素,太唯物,還有點怪異,人們就接受不了。人們更願意接受天堂地獄,六道輪迴這些更為具體,更為複雜,更為平衡心理與現實的東西。因為人是追求正義的動物,人們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死後去地獄受苦更能為人們接受。

佛教的另外一個作用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佛教巧妙地把佛祖包裝成極其偉大,極其萬能,至高無上的存在。人們在最痛苦,最無助,最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需要一種外力作為精神依靠,這時佛祖是最偉大的。它給了人們陽光。

三教再加上馬哲毛鄧三,革命文化,百家文化,民間文化,雜學等等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這個果實,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樣子。


一、簡單的話: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路很遠,路也有四面八方不同方向,所以目光短的人在路上可能不知道真羅馬啥樣,不知道羅馬還有別名,打了一路最後一看是一個地兒,到了羅馬看了問了才知道都是一家。

打的時候看是「兩」面(對手也有坐了假車的離羅馬越來越遠),到了地方看是互補。

走哪條路坐什麼工具不過是手段,目的都是相同的,所以所有的爭論也是手段上。手段永遠要有目的,手段也永遠不能大於目的。


二、中等的話:

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佛之教法,唯有法華經所說之一佛乘為真實之教法,而二乘(小乘、大乘)或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說,則僅為誘引眾生之方便說。 所以根據受眾不同佛會給出不同的方法或手段,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是二和三,最後我們依然要回到一。手段永遠不能大於目的。 ( 這裡理解了就可以理解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知道可以用語言表達的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可以給某個事物下的定義非真正該事物意義上的名字。

其實簡單說就像玩網遊,可以把身我理解為一個遊戲角色,把真我理解為玩遊戲的人,任何遊戲上的規矩都無法約束真我,只能約束身我。那麼這個真我就是本體,身我就是二和三。而且再厲害的程序員也無法在遊戲中或程序中還原一個人的本體,就算還原了,也只是個軟體,一斷電還是會消失。

任何可以提出的語言或文字都是個軟體(儒釋道經都是軟體,是指月的手指,指的都是真我),軟體當然是程序員寫成的,但軟體永遠不是本體,本體永遠寫不出來。所以可以說出來的話都是有漏的,都是二和三,只要是二和三,都有漏。

包括有無、一、道、神、佛、太極、神通、所有詞、所有文字語言、所有概念、所有神通、所有神佛都無法代表本體,因為它們都是軟體。只是方便說而已。

所以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所以心經說: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所以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所以所有的爭論也是手段(軟體)上。手段永遠要有目的,手段也永遠不能大於目的。

看懂了手段都是軟體的人,自然知道是一家,是互補。


三、難點的話: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報,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謂一生二也,是曰虛黃。

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陽之清者,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在焉。故天左運,三光右旋。陽之清者,騰上而會於陽也,故風雲動而雷雨作焉。陰之濁者,重滯而就地也,則海岳奠峙而五穀草木昌焉。故岩岫出雲,山澤通氣。陰陽之氣閉而不通也,則雪霜結而凍冰焉。陰之濁者,積冱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穀八石以錯雜焉。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愚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所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

若夫至聖神人,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振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離陰既實,則復純白為乾矣。

斯時補足乾元,復全渾敦,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則盆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現。真人出現,變化無窮,隱顯莫測,而與鍾、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

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而為鬼。故紫陽真人曰: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轍,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

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安汝止,欽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緝熙敬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渾然在中,粹然至善。誠盡處腔子,里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天下歸仁,退藏於密,保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復命關,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門,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硃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穀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總持門。彼岸、凈土、真境心他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蜜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

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余於是而知:不執中、不一貫,其成聖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釋迦乎?唯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霹出端倪,強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地地,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於此也。

聖得此而聖聖,玄得此而玄玄,禪得此而禪禪。而聖玄禪之大道,原於此也。

帝皇之得道者,若羲農、黃帝焉。仕隱而得道者,如老、庄、關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鍾、呂、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沖舉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奇若子晉之驂鸞、琴高之控鯉,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屍解。復有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只為有道存爾。周子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先哲云: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大哉!吾身之太極。生生化化,與天地終。長生不化,超出天地。戒傷生,忌惡化,可以盡年,可以令終。絕其生,斷其化,可以長生,可以不化。盡年令終,與凡夫異;生長不化,與仙佛同。兩者皆從太極中出,而作用不同。

人皆知太極在未有天地萬物之先,而不知既有天地萬物,各有太極具焉。太極有時候、有真種。

未有天地萬物之太極,在戌亥二會。有此二會,太極斯有一元造化。每年太極在九月、十月,有此兩月太極,斯有一年造化。每月太極在二十六至三十,有此五日太極,斯有一月造化。每日太極在戌亥二時。有此二時,太極斯有一日造化。一時太極在窈窈冥冥二候,有此二候太極,所有一時造化。

動物太極在宿蟄孕字,植物太極在歸根結實,人身太極在晏息、窈冥、交媾、結胎。交媾有時,調養有法,不傷太極,此盡年令。終斷淫慾,時入窈冥,保完太極,此乃長生不化。盡年令終之道,亦有毀壞。長生不化之道,可以成仙,可以作佛,終無毀壞。豈直異於凡夫,別於草木禽獸云乎哉?——以上引自性命圭旨


總結: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陳澹然[清]

殊途是殊途,同歸是同歸,不可只見殊途,也不可只見同歸,也不可拘泥兩者都見,不執,再將不執不執,執無所執,涅槃寂靜。


彩合仙詩曰:

三教原來一理同,何須分別各西東。

三花三寶三皈里,五德五行五戒中。

《太上老君常清靜經》圖注

道德品第十七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註:上德不德者,非是上德之士反不重道德也。而上德為先天,五德俱全。在儒以遵崇仁、義、禮、智、信為德,以忠恕為行;在釋以戒除殺、盜、淫、妄、酒為德,以慈悲為行;在道以修鍊金、木、水、火、土為德,以感應為行。德行全備,未染後天,以為上德。後天返先天,亦是上德。本來自有,不待外求,故曰:上德不德也。下德執德者,非是下德之士反重其德也。而下德已染後天,五德漸失,非執德之道,難以返先天。何以為執德?知過必改,知罪必悔,戒刑殺以成仁,戒巧取以成義,戒邪淫以成禮,戒酒肉以成智,戒妄語以成信,而仁、義、禮、智、信五德由勉強而來,故曰:下德執德也。執著之者,不名道德,何謂也?執為執拗,著為著相。不信陰功,不明道德。見人戒刑殺以放生靈,他言輕人身而重畜物;見人戒盜取以周貧困,他言總空子而填人債;見人戒邪淫以保身體,他言斷人慾而無世界;見人戒酒肉以明智德,他言那六畜而系人吃;見人戒妄語以講信實,他言只要心好,何必忍口。種種執固不通,難以盡敘,故曰:不明道德也。

豈不知孔聖人所言仁、義、禮、智、信,李老君治下金、木、水、火、土,釋迦佛戒去殺、盜、淫、妄、酒,是何言也。不戒殺則無仁而缺木,在天則歲星不安,在地則東方有災,在人則肝膽受傷矣;不戒盜則無義而缺金,在天則太白星不安,在地則西方有災,在人則肺腸受傷矣;不戒邪淫則無禮而缺火,在天則熒惑星不安,在地則南方有災,在人則心腸受傷矣;不戒酒肉則無智而缺水,在天則辰星不安,在地則北方有災,在人則腎膀胱受傷矣;不戒妄語則無信而缺土,在天則鎮星不安,在地則中央有災,在人則脾胃受傷矣。哀哉!

天花真人詩曰:

先天上德為純陽,若肯修行果是強。

五德五元三寶足,何須執德苦勞張。

彩合仙詩曰:

三教原來一理同,何須分別各西東。

三花三寶三皈里,五德五行五戒中。

何仙姑詩曰:

道德真詮品最奇,全憑五戒立根基。

愩高執著回頭想,莫等幽冥悔後遲。


道家以道德經為準吧,道德經主要講道器的關係以及人在面對形器的世界時如何才能做到道器兩全。

而儒家則講如何維護人心道體以及人心道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道儒兩家本質上講的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一個從道器的角度講,一個從人性的角度講。


偽命題,完全是道所途說,滿口胡qin


儒和道根本就不是互補關係


謝邀!

儒釋道從來不是互補的,他們各自都是完善的,只是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有所側重。


南懷瑾引用前賢的講法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

通俗的說法是:儒家說糧食店,日常生活必需品;道家是藥店,生病了可以救治。


這句話我只在上課的時候聽語文老師講過 私以為是現代課本和教學的影響 實際上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舉個例子 我為玄門修士 必以道為尊 其它儒釋不以為準 此為純凈 道心不擾。

若是密教修士 自然也是以此為尊


我不知道是誰編的,除了網上,沒見過這種說法。


沒有互補這回事,只有信道家或者不信道家。

如果沒選擇信道家,實際上就是不信了。

當然信不信,可以自己選擇。

至於個別人根本道家,去把偉大的道家思想跟什麼什麼思想互補純粹,是腦子有問題兼誤解了道家思想。


對帝王來講,歷來講究外用儒術,內用黃老(道家)。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李澤厚《華夏美學》裡面的小標題就解釋的蠻清楚,雖然是從美學的角度。

實際上中國哲學應當是儒道禪互補,三者分別為社會之道、自然之道與心靈之道。


儒道是一面。這是持斷滅見者所能想出的最佳策略:穩固大後方,俟機進取,進退有據。參與者包括了兒孫以及兒孫的兒孫……


今天的儒重權術,道重修身,釋講包容,其實本身的精髓已經與先祖聖人相差甚遠,只是更加契合了當下的普世價值觀,作為調和當下生活的粘稠劑.儒釋道三家本為一家,大者用之即同,只是側重點與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已,本質上追求的都是一樣的,就像是你我在不同的學校上學,雖然老師講法不一致,不過我們的目標都是考上大學一樣.儒釋道就分別像是三個不同的老師,方法略有不同,但目標一致。所以說這三家互補只是在不明其本質的情況下的表象而已。


您好。

儒,人之所需。

道,自然法則。

人與自然的融合才能讓地球更加美好。


感謝邀請。

我看題主所問,寧願錯看成:

"如何用簡單的話解:釋儒道互補?"

論及儒道,不得不提佛家啊~

但:儒家,佛家,道家。

三家怎成「兩面」?

所以,其實沒有兩面,

三家所論,都是一件事情。

唯此一事,餘二皆非真。

此即:

儒之無極,

釋之圓覺,

道之金丹,

儒說:聖

釋云:佛

道曰:仙

儒曰:觀其復

釋曰:觀自在

道曰:觀天道

儒,易

釋,明

道,丹

三者合一,共成文化特徵。

因其,不可見知,無從觀察。

故曰:真空。

六祖曰:吾有一物,即是真空。

此空:

儒曰:無極。

釋曰:真空。

道曰:虛無。

空中一物,

生於先天,藏於後天。

位天地,統陰陽,

運五行,育萬物。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

儒曰:明德、天地之根;

道曰:靈寶、黍米寶珠;

釋曰:正法眼藏、涅盤妙心。

儒家,六經四書,論不及他;

道家,丹經萬卷,形不盡他。

釋氏,大藏真經,說不像他;

千言萬語,說不盡然。

世間學問,又豈止三家。

諸家所論,

無論對立衝突,還是相輔互補,

其實都沒有論及兩面,

大家追求的都是一件事情而已~~


推薦閱讀: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國學入門四書、經、子、史、最新最好的註解本如何選?
有infp圈子裡的人嗎,感覺自己很孤獨。同類可以抱團取暖?
《莊子》人間世:都說伴君如伴虎,如何安然與虎共舞?
《清靜經》有在儒得此竅而成聖,在釋得此竅而成佛,在道得此竅而成仙也。若是以泥丸、鹵門、印堂、肚臍、心下、臍上、丹田、兩腎中間一穴、尾閭、夾脊、玉枕為玄關者,皆非達到之所也。 此竅是何?

TAG:道家 | 儒家文化 | 儒家 | 儒家思想 | 道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