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隨緣與攀緣?

不能很好地體悟隨緣的生活狀態,希望各位友人給予指點。


有人半夜去殺六祖,那人走到床邊看到六祖沒在,床上擺著幾錠金子。然後六祖在一旁說,我欠你錢,不欠你命,你拿去吧。改天換身行頭來,我度化你。你現在趕快走,讓我的弟子看到你,你就慘了。

這叫隨緣。

他知道過去的因緣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隨順,而不攀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做功德、攢福報和積資糧。就是為了眾生早日成就。沒有人我相。沒有我執,沒有人執,沒有法執。這才談得上隨緣。

所謂隨緣,就是隨順因緣。

試問,不放下執著,怎麼可能隨順?

不證得平等性智,又怎麼可能放下執著?

不得無生法忍,又打哪兒來的平等性智?

不到八地菩薩,又哪兒來的無生法忍?

隨緣——壓根就不是八地之前的菩薩玩兒的東西,

我們說的隨緣,其實更應該翻譯成「隨便」,

愛咋樣咋樣,我儘力了,我沒轍了,愛誰誰吧~

八地菩薩之後,才開始可以隨緣,

而且還不能圓滿地隨緣,直至成佛,破除掉最後一絲執著和無明,才能徹底隨緣無掛礙。

於此之前,無一不是攀緣啊~

無生忍從般若智慧來,

般若從暖頂忍來,

暖頂忍從定慧等持來,

定慧從功夫來。

說破大天,沒有功夫,終歸還是佛學家,不是修行人~


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舍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 當願眾生 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舍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舍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舍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舍諸罪軛

鬀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舍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凈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凈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嗔痴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凈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凈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凈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凈法界 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舍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凈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湧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耒*芸]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舍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舍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凈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舍佛道

見著甲胄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凈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城廓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嘆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舍人 當願眾生 常不舍離 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 當願眾生 永得舍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凈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舍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辨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捨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舍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嘆無盡

贊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例:你被女朋友分手了,你試圖挽回,可女朋友不同意,於是你就放下了,繼續開始新的生活。這份放下,不對結果產生執著,就是隨緣。

例:你被女朋友分手了,你試圖挽回,可女朋友不同意,你痛苦、執著,不斷的打電話給她,這就是攀緣。


@陳玉恆 謝邀,這個問題提的挺好的。

末學搜了一下顯密文庫,節選了兩篇凈空法師的文章。完完整整讀下來,肯定可以明了。

--------------------------------------------------------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凈空法師·開示集八]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7338

昨天我給南大的學生也透過這個意思,他們學生問我,聽我錄音帶裡面常常說「隨緣而不攀緣」,他說他們學校的佛學社每個學期都要計劃安排哪些活動,他說我們這種安排,是不是叫打妄想?是不是叫做攀緣?那要不安排,這個佛學社就沒活動了,這種安排是你工作裡面的一部分,你事業裡面一部分,如果種種條件都許可,你去安排,這就屬於隨緣,沒有這些條件,刻意去安排,那就是屬於攀緣。他們的學社也有不少年的歷史了,每一年每個學期都安排一些活動,這是成規,就像辦學校安排課程一樣,請外面法師或者大德到他們學校去講演,他這次來他邀請我,這個一切條件都具足,這也叫隨緣;條件不具足,一定勉強的去求,那是攀緣。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的很清楚,隨緣心是清凈的,很順利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了;攀緣是很勉強的,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後,後面還有煩惱,心得不到清凈。所以隨緣如法,如法就是心地清凈,與戒定慧相應;攀緣與貪瞋痴相應,它不與戒定慧相應,如果我們從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就很清楚,很明白。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四七0卷

怎樣離相離念?就是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的,不執著、不分別,從這裡下手。在生活當中也不要分別執著。菩薩示現,所謂是隨緣而不攀緣,這樣就對了。隨緣裡面也有一個原則,隨順善緣,隨順與性德相應的諸緣;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就不能隨順。但是在這裡面哪些應當隨順、哪些不應當隨順?都不起分別執著,境界現前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智慧!如果一有分別執著,那就變成意識,你已經墮落在意識裡頭,與性德就不相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練這個!只要沒有大的妨礙,決定不放在心上。大的妨礙不是妨礙我,妨礙我無所謂;妨礙一切眾生,影響到一切眾生,尤其是負面的影響,這個時候要說,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來處理。怎樣把它化解於無形?這個功德最大。這是說法身菩薩。

  『出生一切佛剎莊嚴』,這是指的利益眾生。「莊嚴」就是布施、供養、成就,成就一切眾生真善美慧,這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菩薩能滿一切眾生的願,不礙自己的道行,不礙自己契入無生,也就是對自己是「無作而作」,對眾生「作而無作」。利益一切剎土,利益就是莊嚴,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相。《金剛經》上講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相不著,念頭都不生;「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不生。有人問:「念頭不生,怎麼辦事?」辦事總得要起心動念,沒錯,是得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為眾生,不是為我自己,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起心動念為自己是煩惱、是病,起心動念為眾生是善。雖然起心動念為眾生,心地保持清凈平等,保持覺正凈,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與性德相應,這叫稱性法門,怎麼會妨礙!正是《華嚴》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要懂得這個方法,要學習,要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第四句:

  【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一向為他」,這個向是方向,只有一個方向:利益眾生,這正是我們學習大乘人必修的課程。菩薩的名號含義很深,『普散眾寶』,我們今天講散財、利生,這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在他修學法門裡面我們看到了,『修習種種諸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三昧通常也翻作禪定,於是我們就曉得,禪定是正常的享受。禪定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更白,我們更容易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著相不是教你不要相,這裡頭千萬不要錯會意思;如如不動,也並不是說你沒有起心動念。世尊告訴須菩提「不取於相」,要懂得什麼叫不取,不要錯會了意思!「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是不是不要?不是的,不是在事上離,事事無礙,你離它幹什麼!在哪裡離?在心裡頭離,心才會障礙,事沒有妨礙。所以經上教給我們離相、教給我們不取,都是在心上,心裡頭不要執著。

  譬如我們的飲食起居,肚子餓了要不要吃飯?要吃,吃飯是不是著相?吃飯如果貪圖色香味,你就著相,怎麼著?貪心起來了。如果講求色香味而沒有貪心,他就不著相。色香味可不可以講究?可以,不是不可以,確實沒有貪心,不起心不動念,不起貪瞋痴,不起好惡,「我喜歡、我討厭」,不是起這個念頭。不起自私自利,不起這個念頭,色香味做得很漂亮,可以做。為什麼要這樣做?接引眾生,眾生歡喜。這就是拿這個做佛法,佛法是覺悟眾生的方法,接引眾生的方法。佛教導我們,特別是在大乘法裡面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合起來去體會。離一切相,決定在一切相裡頭不生煩惱,總的來說,決定不生妄想分別執著;即一切法,就是順一切眾生的慾望愛好。

  大乘佛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是四攝法,後令入佛智是六波羅蜜,手段多高明!我們在敦煌、雲崗看到石窟裡面的造像浮雕,佛菩薩在講經說法,這種大會莊嚴;天女在空中歌舞散花來供養,供養佛、供養道場、供養一切與會大眾,載歌載舞。學小乘的人看到這個境界他就迷惑了,這還得了?佛教給我們不可以歌舞、不能接近這個場所,沒錯,小乘初學。怕是什麼?你已經在日常生活當中起這些惡念,起貪瞋痴慢,怕在這些境界裡頭你受不了,又勾起你的好惡,又引起你的貪瞋痴慢。教你遠離,這樣的場合不要去,小乘戒都有明文規定。大乘菩薩不如是,大乘菩薩要廣度眾生,大乘菩薩有定力、有智慧,決定不為這些假相所動,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清楚他明了,他不會被外境欺騙,不會為假相所轉,所以他自在,他入無障礙境界。境界不相同!

  接引眾生菩薩會觀機,一看這個人是什麼根性,是大乘根性還是小乘根性?是菩薩根性還是人天根性?佛菩薩一看就清楚明了,說法契機,示現恰當,讓這個想學的人一接觸生歡喜心。他歡喜你、尊重你,聽你的教誨;他要不歡喜不尊重,你想教他他掉頭而去!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怎麼行?這是用我們世間人的話來說,大學問!高度的技巧、高度的藝術!我們應當學,但是我們能學多少、能做多少,那就是所謂量力而為。這個量力非常重要,要量自己的定力,要量自己的慧力。如果我們在這裡頭也真的動了慾念,趕快退回來;如果自己做得稍稍有一點勉強,立刻中止,這個事情我做不得。在這裡練心!《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講到修行方法裡頭,總的一句話:「歷事練心」。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可以參學,你在這裡頭練心,練什麼?「修習種種諸三昧」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眼見色,見到天人載歌載舞,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看得也笑也鼓掌,決定沒有貪戀之心。你的眼根在歌舞裡頭入定,眼根在歌舞裡頭成就三昧,你在這裡得一種三昧了。你看到表演是惡法的、無惡不作的,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起瞋恚心、不起怨恨心,你的眼根在這個色境裡頭又入定了。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修行?你去逛百貨公司,你看產品琳琅滿目,看得很清楚、看得也很歡喜,「這個東西好,我想買一個。」可以,你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需要,行!這個可以;不是真的需要,譬如我已經有個茶碗,「這個茶碗很漂亮,我很喜歡」,你的眼根就被它污染了。如果看到之後,我不需要買,我家裡的碗可以用,看得清清楚楚,也很歡喜,絕對不會動個念頭我要購買它,你的眼根在這個茶碗上入定了。我看到現在最新式的電視機很薄,我家裡的電視機很笨重,已經用好多年了,還可以用。今天再新的產品我也不會動心,到什麼時候換一個?用到壞了不能再用,實在不能再用了,行!可以換一個。還能用,我絕不上當,我絕不花這個冤枉錢。我們每天在電視機里看什麼?看我生活上所需要知道的訊息,這對我工作、對我生活有幫助;與我生活工作不相干,不用看它,你在電視螢光幕上入定了。這是講到「修習種種諸三昧」

我們的六根在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緣是惡緣,都能夠練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是說你需要不需要。需要的時候,統統可以用,事事無礙;不需要的時候,邊都不沾。道人,生活在今天的這個社會,問起來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明了,智慧!無所不知。自己生活所不需的,決定不取,如如不動。所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要應用在生活上,不是說不要相。我們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住房子,你怎麼能夠不要這些相?所以離相是離心裏面妄想分別的相,離貪瞋痴慢的相,離自私為我的相,離相是離這個,不要搞錯了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醒同修們,要遠離控制一切人事物的這個相,這種念頭不能生。有這個念頭,不自然!就是與法性相違背了,法性裡頭沒有。穿衣吃飯,這個法性裡頭有,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沒有,法性裡頭沒有,我們離;法性裡頭有,我們可以用。你說這個生活多快樂!

  佛法修學的目標目的,大家都知道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學佛搞反了,我們這個結果是離樂得苦,錯了!佛不是教我們離樂得苦,佛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現在這些歌舞場合、五欲六塵之樂,佛為什麼教我們離開?那不是樂那是苦,那個樂不正常。就好象我們現在一般社會講,那是打嗎啡、服毒。打嗎啡服毒的那個樂,佛教我們要遠離,為什麼?那是找刺激,後面是苦不堪言。佛勸告我們遠離它,它會勾引你的煩惱,它會給你煩惱心所里做增上緣,讓你煩惱起現行。煩惱是七情五欲,這不是真樂。真正的樂趣,唯有契入境界的人他才能享受得到;沒有契入境界,依教奉行的人他享受得到。佛教我做,我認真努力做,佛教我不可以做,我決定不違反,他得樂。這個樂雖然不是諸佛菩薩境界裡頭那一種的樂,相似!接近,這個樂接近真樂。

  這個道理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以為打嗎啡很樂、吸毒很樂,他不曉得禍害就在眼前。造作善業的那種樂,只有行善的人知道;造作十惡業那種樂,頭腦清楚的人、明白人知道那是苦不是樂,那一種樂是非常非常短暫,有大苦在後面。佛經上常常用刀頭舐蜜,用這個來做比喻。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蜂蜜,蜂蜜很好吃,舌頭去舔它,甜頭嘗到了,舌頭割斷了,佛用這個比喻。所以今天世間這種五欲六塵之樂,就是佛經上所講的「刀頭舐蜜」。我把它比作吸毒,佛這個比喻更貼切,更容易令人了解。

  所以菩薩普散的眾寶是法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樂是什麼?真樂是戒定慧,真樂。你真肯修戒定慧,你就能得到。你得到真樂你必定離苦,苦是什麼?業障、染污。『令眾生除障垢』,那是苦。戒定慧度貪瞋痴,貪瞋痴是障垢的根本,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清涼大師注得好,「一向為他」,起心動念總是要幫助別人,遠離煩惱習氣,隨順聖賢教誨,這裡頭有真樂。前面所講到的「普德凈華主地神」,他講的那個果報有多樂?清涼大師註解「長壽金剛不壞身」,這是樂。從哪裡來的?我們總結清涼引用經論裡面的話來說,三個原因:第一個是不殺,第二個是布施,第三個是護法。這三個業因,得長壽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攀緣)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隨緣)


隨緣是相信命運,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攀緣是相信自己,相信一切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