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史之信息時代(5):人類合作指數
5、人類合作指數
從本書第10節開始到本節為止,我們十分簡要地回顧了人類的發展歷程,重點是考察人類能力邊界發展的情況。人類能力邊界的外部表現是軍事能力(安全邊界)和科技水平(認知邊界)這兩方面,而在內部起支撐作用的是獨佔邊界、共享邊界、影響力邊界,共中最核心的是共享邊界。共享邊界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共處的形式,它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
人與人之間的共處,自然是既有對抗,也有合作。縱觀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基本的規律是對抗的程度不斷下降,合作的程度不斷提升。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取決於共享邊界中人與人之間合作的程度,而合作程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人類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信息技術(從廣泛的意義來理解)的發展水平。從簡單的抽象符號到成熟的文字出現,這是信息技術得以產生的基礎,也是人類開始大規模合作的起點;接著是書寫材料的改進、印刷技術的出現,文字信息和相關知識大量普及,使人類建立起複雜的、多層次的合作團體;後來,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將人類帶入了全球化合作的階段;現在,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全世界緊密聯繫一起,人類正在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當然,技術的發展總是領先於經濟社會現狀的。當法拉第向公眾展示自己的電動機實驗小模型時,被人嘲笑說:這東西有什麼用?法拉第答道: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作用呢?1996年,國際電信聯盟將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命名為IMT-2000,目標是建立寬頻的多媒體全球數字行動電話網路,以實現手機之間傳送圖片、音樂、網頁等功能,誰也想不到最後能發展出現在這些強大的應用:移動支付、手機網購、手機直播、微信朋友圈、滴滴打車、共享單車……
人類合作的規模和水平,從絕對值來看肯定是越來越高,這個研究方向似乎意義不大,如果我們改用相對值來研究這個問題,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還記得在本書第10節中,我們提出的人類歷史加速發展模型嗎?人口數量是該模型的主要參數,此外還有一個參數(R),當時並沒有詳細討論R是怎麼來的,只是籠統地稱之為人類能力參數,但是人類的能力有很多種,具體該怎麼來定義呢?現在,我們通過對人類能力邊界的發展歷程的分析,明確了人類整體最核心的能力是依靠信息技術進行相互合作的能力。因此,以相對值表示的人類合作水平來定義人類能力參數R,是最合理的選擇。
下面,我們嘗試用相對值表示人類合作水平的高低,有一種簡單的方法是將合作與對抗(或競爭)關係進行對比。假設有100個人或100個團體,其中與自己合作的有60個,與自己對抗的有40個,用合作的數量除以對抗的數量(60/40),就得到一個比值(R=1.5)。但是這樣計算的話,R的振蕩幅度太大,很不穩定。比如,合作者僅僅增加15個(R=75/25),則R值從1.5變為3,這意味著合作水平是原來的2倍嗎?顯然,這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要對計算方法做一些改造。首先,將R分為合作Ra和對抗Rb兩部分,在隨機的情況下Ra與Rb的機會相等,即Ra/Rb=50/50=1/1;接下來我們只取Ra值,當Ra=60時,則R=60/50=1.2,當Ra=75時,則R=75/50=1.5,依此類推;最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R的取值範圍是0到2之間(0<R<2),也就是說當合作的程度是1.2時,不合作的程度就是2-1.2=0.8,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穩定的又容易理解的R值。
在現代社會,有一些關於人類發展水平的評價參數是普遍被接受的,比如: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量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反映收入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還有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係數等。我們這裡提出的人類合作指數R到底有多大的意義?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被普通接受的新的評價參數?我想,即使上面關於R值的計算方法不夠合理或者太過簡陋,但如果通過更多專家學者的合作,則一定能夠設計出更合理、計算出更精確的人類合作指數,從而能夠更好地評價各國政治經濟結構的合理性。
下面,我們從合作指數的觀點出發,簡單梳理一下從群居動物到現代人類的合作發展情況。
一、動物群體:各種獨居的動物(虎、熊、豹、鷹等)其生存主要依靠生物個體的能力,同類一相見就會發生爭鬥,唯一的合作是異性之間的交配和繁殖後代。還有許多動物雖然是成群結隊地出現,但相互之間的合作程度並不高,比如非洲草原上的水牛群、角馬群,它們聚集在一起,首先是食物的競爭關係,一個區域的青草是有限的,食草的同類數量越龐大,草就吃得越快,競爭越激烈。在群體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在客觀上會形成一個安全邊界,可以阻擋捕食者的侵犯。但是,相互掩護合作的角馬或水牛有上百隻聚在一起就可以抵擋獅子的偷襲了,根本不需要成千上萬地擠在一起。因此,牛群、馬群這種鬆散的動物群體不是真正的合作團體,其合作指數明顯要低於1,僅略高於獨居動物。剩下就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團體,比如蟻群、狼群、猴群等,它們的組織內部高度分工合作,並且佔據相對固定的領地,各領地之間通常是既不合作也不對抗,這樣它們的合作指數應該是約等於1的。但是,如果兩個領地的邊界發生衝突,它們似乎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只有你死我活的戰爭。所以,在總體上,它們的合作指數總是接近於1,但很難超過1。
二、原始人類:從猿人到智人,人類的大腦容量進一步擴大、新皮層更加發達,因此,人們開始掌握一些抽象事物,例如部落圖騰、原始宗教等,正是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讓人類開始了真正的合作。通過給猛虎圖案畫上一對翅膀,人們就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圖騰,讓崇拜虎的部落與崇拜鷹的部落實現了聯盟。有些原始部落喜歡給太陽、月亮等自然事物取一個神秘的名稱,號召大家進行舉行儀式祭拜這個神秘的名稱,於是就創造了神靈。那些還沒有神靈的部落(不能及時給自然事物取名的部落、或者取名後不會用儀式強化神靈地位的部落)必定會被有神靈的部落所吸引、所同化。抽象的神靈比形象的圖騰更具傳播的優勢,從而可以進一步擴大部落合作的範圍。
原始人類憑藉這一優勢,終於跨過了R=1的門檻,並在R>1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文明社會。不過,最初的合作加速度是很有限的,因為在各部落普遍都形成了較成熟的原始宗教信仰後,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如果發生衝突,該如何解決呢?在這一點上,原始人跟動物群體沒多大差別,基本上都是通過戰爭殺死對方,甚至將對方吃掉,要麼殺死對方,要麼被對方殺死,這顯然不是合作。
三、古代社會: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逐步創造了兩個重要的抽象事物,一是文字,二是貨幣。依靠這兩件事物,古代人類建立起了新的、大規模的合作邊界,從幾十萬人的軍事團體,到幾百萬人的民族團體,再到幾千萬人的大國王朝,甚至還出現了數以億計的宗教信徒。更關鍵的是:不同的團體、國家、宗教之間的衝突並不總是以戰爭來解決,文字和金錢幫助人們實現談判和利益交換,從而減少了野蠻的、不必要的屠殺式戰爭。文字是通用的信息表達,貨幣是特定的信息表達,幫助人們解決戰爭問題的是信息技術,而不是倫理道德或上天神靈,相反不同神靈更容易讓人們產生戰爭。
即使發生了戰爭,人們也不用把戰敗者全殺掉,只需要向被俘者傳達足夠的信息(訓斥、鞭打都是傳達信息的方式),使他們接受戰勝者的安排,成為勞作的奴隸或者半自由人,使戰敗的小國成為大國的附屬國。當然,具體的合作與對抗形式是十分複雜的,要準確計算各種合作指數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各種文明的特點不一樣,合作指數的趨勢也有較大差異。中國王朝的特點是治亂、興衰交替,合作指數呈現為上下循環振動的波浪線,這種線條具有較穩定的平均值,初步估計為R=1.5左右;西方文明的合作指數則呈現為一條上升的拋物線,拋物線的問題是在出現頂點後,將面臨長期而嚴重的下降趨勢。
四、近現代社會:在全球化時代,貿易關係將各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產生了全球化的合作,也產生了全球化的對抗。在某些時間段,比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對抗甚至超過了全球合作的強度,歷史似乎在開倒車,此時的人們內心十分不安,擔心世界要走向毀滅。但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全球對抗中發展出來的電子信息技術成為人類全面合作的新工具,最終將人類帶入了全新的合作階段。在信息時代,中國文明的穩定循環被打破,西方文明帶領全人類繼續攀登合作指數的高峰。世界大國的元首們隨身攜帶著核密碼箱,遠程控制著隱藏在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核武器,但這些核導彈從來沒有真正攻擊過對方,它只是一種大國身份的象徵。由於通訊網路的發展,信息在各國之間順暢流動,誰有多大實力、誰的軍隊在調動、誰在進行戰爭的準備、戰爭的後果將會怎樣?這些信息都是公開的,大部分情況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所以成熟的國家之間總是在頻繁地溝通、會談、討價還價,這些都是合作。此時,人類整體的合作指數應該處於1.5到2之間(1.5<R<2)。
進入21世紀,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極有可能將人類帶入一個合作的新時代,人們有望登上合作的頂峰。當然,讓人擔心的是這個頂峰會不會是拋物線的頂點,之後怎麼辦?進入智能時代,人類的命運將會怎樣?
推薦閱讀: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開始信命 每個人一生下就知道命運走向 會怎麼樣?
※為什麼明末沒能阻擋住清兵入侵?
※生化危機最後整個地球活下來幾千人,他們得花多少年才能恢復現在的世界?
※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最根本的生產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