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LEAD立德人物|近代藝壇傑出先驅李叔同,被譽為「曠世之才」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濕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一曲《送別》傳唱到今天依然能夠激起無數人心頭的情愫。而在這首經典的面前,世人也許不曾了解歌曲背後。

《送別》的詞作者是我國近代藝壇上的一位傑出的先驅人物,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李叔同。他有著曠世之才,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大開燦爛的文化先河,從年輕時浪跡津滬到學成歸國後的誨人不倦,再到遁入空門的精研律法,李叔同的每一步都走得讓人驚艷。

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從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到完善自我,每一步李叔同都在追求人生的圓滿境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今天LEAD 立德人物君就帶你們走近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大師,看他如何在成就自我的道路上熠熠生光。

1、樸拙圓滿,渾若天成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富裕人家,父親曾經是吏部的主事,後又辭官繼承了家族的鹽業和銀錢業。這樣的家底殷實,讓五歲的李叔,即使遭遇了父親的逝世,也絲毫沒有讓富裕的生活發生改變。當然,要說唯一不同的那就是家庭的教育。

父親在世時就興辦私塾,重視教育。家裡也經常念詩文給李叔同聽,從小他就在耳濡目染之下開始領會那些高深詩詞背後的含義。在他長大後,母親就延請了天津名士趙幼梅教他詩詞,浙籍名士唐靜岩先生教他書法篆刻。

聰穎的李叔同小小年紀便積累了深厚的國學藝術修養。他七歲時便能熟讀《文選》,且寫得一手好書法,被人稱為「神童」。很快這位神童就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並成為他的得意門生。

當時李叔同已經隨母親搬到上海,在這裡他接受了較系統的儒家經典教育,還吸納了「新學」的精華。在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叔同的文章屢屢列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達人所青睞,他也被視為「才子」而馳名於上海灘。

但由於校內新舊思想相爭激烈,校方禁止學生閱讀部分雜誌、報紙,激起學生的憤怒,與校方發生了衝突,蔡元培先生據理力爭沒有效果,於是帶領學生和部分教師毅然離開南洋公學。李叔同也隨著老師東渡日本留學,開啟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

2、百花齊放,臻於化境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將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書法、教育等等方面的才華髮揮的淋漓盡致。

在音樂上,李叔同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啟蒙者。回國從教,他在課堂上率先講起了樂理和彈琴的指法。所有的教材都是他親自編纂,一些他選曲填詞或自創詞曲的樂歌,一律都用五線譜記譜。

由他填詞選曲的《送別》,傳唱至今。他作詞作曲的三聲部合唱曲《春遊》,就是中國近代音樂運用西洋作曲方法寫成的一部合唱作品,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的經典之作。

在繪畫上,李叔同堪稱中國現代美術之先驅。美術課上他強調「實物寫生為第一之良善方法」。他是最早在中國開設人體繪畫的課程的人,「裸體寫生」就此在中國美術教育開端。

在日留學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油畫、水彩畫、國畫和版畫,回國時僅油畫作品就有數十幅。這些美術作品當時就獲得了日本美術界的很高評價。

在戲劇上,他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與留日的同學共同創辦了「春柳劇社」,它的成立及成功的首演,是中國話劇的開端,由於李叔同的影響,一大批留日青年將話劇帶回國內。從此,中國戲劇引入了新的表現形式。

而在李叔同從事藝術教育的七年間,他為我國早期的藝術教育培養了不少人才,如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家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李鴻梁,古文學家黃寄慈,藝術教育家吳夢非,作家曹聚仁等等。

作為一個教師,每天早於學生來到課堂,準備好板書,以身作則,不多講話,但使學生衷心感動,自然誠服。

即使生處亂世,李叔同將他的所有才華傾盡,在千萬次的回首與思索之下,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讓他走上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3、以教印心,以律嚴身

1918年的夏天,李叔同在杭州皈依。這位漸臻於完美之境的大藝術家時年三十九歲,從此告別塵世的一切繁文縟節,並發誓:「非佛經不書,非佛事不做,非佛語不說」。

受戒後持律極嚴,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規:不作主持,不開大座,謝絕一切名聞利養,以戒為師,粗茶淡飯,過午不食,過起了孤雲野鶴般的雲水生涯。

就像好友夏丐尊(xià miǎn zūn)所形容的那樣,從「翩翩濁世佳公子」變為「戒律精嚴之頭陀」。這種變化,在常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在心理上難以承受,而李叔同卻以平常心澹(dan)定自然地完成轉化,成了弘一法師。

李叔同僧臘二十四年,他選擇《南山律宗》作為化教制教的《圓教宗》,以「心法」為戒體。受戒後持律精嚴,護生戒殺,正行弘法。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行。1934年到1935年間,他還從日本請回古刻佛典一萬餘卷,因據以校勘了南山三大部的律學名著,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

對於李叔同的出家,正如豐子愷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一文中所說「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他給後世留下的詩文、藝術、思想和佛典,就如藍田之玉和苧羅(zhù luó)之紗,越是經過時間的磨礪越堅實,越是經過污水的沖刷越潔白。雖然李叔同與弘一法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但兩個形象並不是截然斷開。他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是他的多才多藝和認真的精神。

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而立德LEAD人物君也想說,縱觀李叔同的一生,不論是交友,治學,育人,乃至他所從事的某一項專業,一經涉足便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得最好。

這就是所謂的專註力,每一個異類的夥伴從中定能得到啟示,但凡在某個階段都要有和李叔同先生一樣的「學一樣就像一樣,做什麼就像什麼」的專註精神。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87版紅樓夢裡襲人的結局最好?
練筆的想法,要不得
這位作家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推薦
如何形容無力感?
Beyonce的《 if i were a boy 》有什麼深層次的蘊意?

TAG: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