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將何處安放
近幾年,一個新詞「碎片化閱讀」進入大眾視野。碎片化閱讀的定義,即是通過移動終端,聯結互聯網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是時代潮流,值得嘗試;也有人不贊同這種模式。而我認為,應當適當阻止碎片化閱讀入侵,否則,本無處安放的「思想」更會銷聲匿跡。
有人說:「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也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嗎?」誠哉斯言,但碎片式的結構並不能稱為進行「碎片化閱讀」的理由。碎片化閱讀並不是不能承載思想,而是此思想非彼思想。這種思想可能是值得人們警惕的思想。
首先,問題在於:讀什麼?閱讀閱讀,不就是讀有益的書嗎。而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往往在做「開卷無益」的事,甚至這種開卷還是有害的。網路小說、八卦新聞、網頁......這樣的東西充斥著人們的「碎片化」閱讀。而這點,是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的通病,也是「沉浸式閱讀 」嗤之以鼻的。拿起手機,打開電腦等終端設備,讀什麼,怎麼讀?這是值得人們關注的焦點。
面對無孔不入的信息垃圾, 人們將何去何從? 是否需要知道那麼多的東西? 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萬種期刊、 六十餘萬種新書, 登記 四十多萬項專利, 新增 期刊 近 萬 種 向 你 源源不斷 地輸出層出不窮的新 觀點; 九百多萬個電視台、 幾十萬個微波通訊塔、 幾萬個雷達站、 三十多萬個民用電台, 以及隨時在增加的行動電話和終端電腦時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發生的大事件。 不只 有 新聞、 調查、數據、 分析、廣告通行世界, 更有預言、 傳言、 流言與謠言招搖過市…… 上世紀初,晏陽初曾經將「 免於 愚昧無知的自由」 視為「 第五 大 自由」。 幾十年後, 索 爾 仁尼琴還注意到另一種自由:「 除了知情權以外, 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 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著我們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 過度的信息 對於 一個 過著 充實 生 活的人來說, 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在此,姑且將免於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稱為「 第六種自由」。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我們 的 客廳 不過是電視台傾倒垃圾的地方。 在過去, 性病廣告只是貼在廁所、電線杆等「 公器」 上, 而現在貼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傢具上。
其次,竟然要「開卷有益」,那麼碎片化閱讀能做到嗎?一般情況下,答案是:不能。比起沉浸式閱讀,長時間閱讀,「碎片化閱讀」往往「人如其名」,它代表的常常是淺讀,短時間閱讀。比起閱讀傳統書籍,現在的你拿著手機,看著碎片化信息,若要談及,哪個開卷更有益的話,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還有一點值得深思馬爾庫塞在《 單向度的人》 里表示單向度的工業社會具有「 極權化」 傾向。 當人們使用著相同的網路, 閱讀著相同的頭條, 因為相同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 信息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 單向度的思想」 與「 標準化的人」。
確切的說,不是「標準化的人」,而是「標準化閱讀器」
這時候我想以劉慈欣作品「三體」中的一句話來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這種情況下,人不會成為「新人」,而會成為「非人」.(好像話說的過重了~Sorry...)
過多 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度的信息依賴讓我的人生不自由。 不是么?打開幾個網頁, 關掉,一天過去了。打開無數個網頁,關掉, 一輩子過去了。 十五年來, 我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光陰都花在互聯網上, 花在了許多與我的人生並無關係的奇聞軼事上。 事實上,從我意 識到 我要 守住自己的「 第六種自由」 時開始, 我便想著做這樣一個「 非常艱難的決定」 了: 若非必要,以後一定少上網。 我熱愛生活,並且喜歡安靜, 我更想坐在陽台上讀幾本書, 懶洋洋地過一上午, 而不是坐在電腦前,與世界抱成一團。
Ps:把一篇自己的文章拿來改了....如果要轉載,須經本人同意哦.
願諸君盈科後進,再創高峰!當然,本篇文章結論因人而異,也有人對於碎片化信息安排得當的,但作為文章,還是要關注群體趨勢。
推薦閱讀:
※長閱讀的未來是什麼?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會使長閱讀走向衰落嗎?
※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信息碎片化降低了人們的認知水平?
※如何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合理的利用起來?
※碎片化的知識,如何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