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則明、明則誠,至誠如神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禮記·中庸》

.

今日立春。

春去春又回,從今天開始就是春天了,心裡莫名歡喜。

一棵樹可以迎來千百個春天,而人卻只能看數十多次花開花落,但那又如何,剎那猶可永恆,人壽有盡,精神無窮。

天生萬物,其性想通。所謂誠則明、明則誠,就是人通過自我真誠可以自然的懂得道理,而由明白道理就可以自然的做到真誠。

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生?至誠之道,正是做人的本分事。

.

簡單的一個「誠」字,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你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捫心自問,都能做到真實無虛,問心無愧嗎?

比如在面對上級或有求於人的場合,濟源湊巧,需要你說幾句虛偽的話、做一些自欺欺人的事,你是說不說、做不做呢?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

.

但是,這樣自欺的事情做多了,就會形成累積,就像以墨浸死水,內外俱黑。

《大學》裡面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後邏輯貫穿起來的就是一個「誠」字。所以,人如果不能做到誠於己,就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人生處事自然也就不能取得多少成就。

真正的強大,都是內心的強大。這一切都是從「誠」開始的,西方人講真理至上,尋求真相,不也是由「誠」而始嗎,如果你是以假對假,陷於幻境,只能是以空對空,人生淪為一場空相。

做人至誠,是最省力氣的作法。只要你是發自內心的對人對物,沒有雜質,不是表面功夫,外界是可以感受到的,從而反饋給你的就是正向的回報。

.

發心正,起心動念至誠,表裡如一,內外澄澈,這樣的人做起事來,不需要費盡心機的去領導別人,別人自然願意跟隨其後。

你看當今的大企業家、領導人,哪一個會把時間浪費在整天講空話說胡話上,都是簡單明了,直截了當。這才是做事的最高效方法,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大家都不用練花架子,做無用功。

日本企業家講「敬天愛人」,真誠的發心謀求事業成功,自然也就能感召集體的力量實現聚集效應,通過成就別人,成就自我,從而成就事業。

誠則明、明則誠,內誠外明,外明內誠,是共同出現的,那明白的又是什麼道理呢?

天理。

.

何為天理?

王陽明講道,「去私慾,存天理,致良知」,所謂天理,就是事物運行的規律,如日月更替,天體運轉,並沒有絲毫虛假。

而存天理,自然就會去私慾,因為你心裡要是私慾堆積,就做不到存天理。私慾多了,你的一切出發點都是從滿足自己的話,猶如帶著鐐銬奔跑,會非常累,而且做事情就偏了,主觀太強、不客觀的結果,早晚出問題。

一個人的執念再強,也不可能違背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就像春去春回,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畢竟,誰能影響到日升月落呢?

.

天地之間,每棵樹都有一塊土壤,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去除私慾,少一點功力之心,就多一點天理之道,良知也就出現了。若是老想著自己的利益,首先你自身就落在了下乘,其次事情的格局也就狹隘了,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在聲色犬馬的誘惑里打轉,是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失去了「良知」。

美國心理學齊斯贊米哈伊教授曾做了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很多社會精英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做特別喜歡做的事情時,他們經常進入到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如痴如醉,酣暢淋漓的狀態。他把這個狀態用了一個詞來表述,就是福流。一個人如果太聰明、太算計的話,在心被污染後,是感受不到這點的。

王陽明說「樂是心之本體」,人只有通過「致良知」不斷的存善去惡,完善自己的心理建設,一步步修正自己的位置,才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

然而,「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就像你知道了「天理」,不一定能夠「存」在了心裡。要想真正提升自身,還需要立志,而立志,就必然要做到知行合一。

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這點,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人為的分裂開來。知和行本是一體,真「知」就自然能真「行」,若有一點偏差,那就不算是真「知」。

你看那些張牙舞爪的人一般都是虛張聲勢,是骨子裡的自卑,是對外界現實的恐懼,榮格說「向外看的人是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人」,就是如此。

至誠如神。只有真的誠於己,才有去私慾、存天理、致良知,也才有立志、知行合一,這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循環。而隨著知行一體的不斷強化,然後你會發現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改變。


推薦閱讀:

禮記大學裡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什麼不是先誠意後格物?學習前不是應該先擺明態度么?
真正的絕境能成就偉人嗎?
如何理解「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鵝湖之會,陸九淵即以心學與朱熹辯論。何以沉默了300年之後,心學在王陽明手上一炮走紅?
為什麼說 21 世紀會是王陽明的世紀?

TAG:知行合一 | 王阳明王守仁 |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