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影評丨《無問西東》自我實現是怎麼完成的

作者簡介:許艷麗,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內心豐富而堅定,心理學從業10年,有大量心理諮詢和授課經驗,善用心理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公眾微信ID:xuyanli179936680。

這部電影中的每段故事都是通過尋找並完成身份認同,最終階段性自我實現的故事。

但也有的人沒有找到合適的身份認同,所以最終失去了自我。

我們來分別比較下身份認同前和身份認同後的他們。

一.身份認同前

1.張果果

張果果遇到一個生了4胞胎的家庭,但這個家庭無法養育4個孩子。他本想通過廣告合作的方式來救助這個家庭,但願望沒有實現。

看著這個家庭可憐,張果果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他聽了Robert的話,覺得資助家庭可能是個無底洞,萌生打退堂鼓的想法。

同時在Davie和Robert的戰爭中,他也在猶豫,自己是否要做一位腹黑的商業者,來扳倒Davie。

2.吳嶺瀾

吳嶺瀾的文科成績優異,但物理成績不及格。可他覺得好學生都是學理的,所以自己也選擇了理科生。但因此而埋沒了他文科的才華。

3.王敏佳

王敏佳是孤兒,她和孤兒院一起長大的陳鵬、李想是好友。

時而覺得王敏佳喜歡陳鵬,時而覺得她喜歡李想。

也許一開始的她,連自己也不知道喜歡誰,想要跟誰在一起。

4.沈光耀

富家子沈光耀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一身才華而且家教極好。

受到母親的影響使他並不想做什麼出人頭地的事情,而只想快樂的體驗人生。

但戰爭年代,面對日本的侵略,人民的慘死,他開始猶豫要不要參軍。

二.身份認同的轉化

其實上每個人在面臨選擇時,怎麼選都是對的。只是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從小會崇拜父母,把他們當成偶像。但慢慢地我們發現他們也很普通,並沒有那麼強大。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可能都脫離了時代,如果我們還像他們一樣的生活,可能無法適應新的社會。

那怎麼辦呢?

我們就要到社會上去認同一些更強大,適應能力更強的人。學習他們的相處之道,模仿他們的思想和模式。

但有些人會在這個地方卡住,因為他們會忠誠於父母的為人處世。認為忠誠是孝順,或者是感恩等。但實際上去認同其他人,並非背叛和傷害家庭,而只是完成自我成長。

1.張果果

是否資助四胞胎家庭?

是否學習Robret和Davie的腹黑、圓滑?

這個疑問在他從父母那裡聽說了家族的救命恩人李想後,開始發生轉變。

李想為了救他的父母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才有了張果果的出生。我們總是會跟性命有關的人牽扯不清,這份大過天的恩情足以使張果果想要去認同。

他選擇救助四胞胎的家庭,選擇單純的對待工作,這都是在向李想靠攏。

但他並不需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只要搭上一些財力即可。

2.吳嶺瀾

選文還是選理?

在他的老師梅貽琦和很多大文豪站在托爾斯泰旁邊的時候,他做了選擇:認同這些大文豪。

因為他想成為好學生,而大文豪都是好學生。

3.王敏佳

選擇去愛還是不去愛?

王敏佳錯過愛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小時候,她愛戴毛主席,卻緊張到生病而錯過了給毛主席獻花;

長大後,跟李想曖昧時,李想要支邊她也沒有挽留。

結果在毀容後,看著村子裡樸素的人們在唱情歌:「給你做飯,為你斟酒,聽你彈吉他。」

王敏佳終於開始認同了樸素的無產階級,放棄崇高的理想。她開始走出去找陳鵬,並且想對他說:以後我來照顧你。

4.沈光耀

一個出生在三代五將家族的後代,遇見戰爭,怎能不想上戰場。

父母雖甘於平淡,嘴上說著擔心兒子去當兵,但母親的氣質仍然遮蓋不了她自己也認同了大將作風。

一開始沈光耀選擇在小山村裡學習,其實是想認同平凡的人生。

有時選擇新的認同就是在選擇「救命」,這是生物的本能。但他並沒有完成這部分認同,他最終還是認同了自己的家族。

三.沒有良好的認同

影片中還有兩個沒有找到合適身份去認同的人,一個是李想,另一個是許伯常的妻子。

他們兩人有共同的經歷:(認為)自己害死了人。

我們的經歷中很難遇到害死了別人還活得健康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體驗,但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我們就無法完成新的身份認同。

而且,正如前面所說:人們總是會跟性命有關的人牽扯不清。

所以,這時的人們就會認同那個被害死的人。

李想和許伯常的妻子分別用不同的方式選擇了死亡,就是向死去的人認同。

四.良好而穩定的自我

而另一個人,陳鵬。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

這得益於他生長在非常淳樸的環境,這種環境中的人會有很好的穩定感。

因為每個人的身份簡單,不像在城市裡的人會有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他們的身份也非常確定。

面對失戀,他雖痛苦,但他仍有良好的社會功能,還可以選擇更艱難的工作;

面對死亡,他雖悲傷,但仍有力量面對;

面對王敏佳的毀容,他仍不改心中所愛,毫不影響。

這種良好而穩定的自我已經完成了向強大的身份認同。人們在完全可以適應環境的情況下,就不會去選擇新的身份認同。所以陳鵬在本部電影中沒有改變認同。

五.人們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身份

其實身份認同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段需要去認同不同的身份。

小孩有小孩的認同,青春期有青春期的認同,中老年還有中老年的認同。

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環境無法適應,就去觀察那些可以適應的人,並選擇你想成為的樣子,模仿和學習他們。這就像小孩子學習和模仿父母的方式一樣,我們每個階段都需要新的學習。

當模仿和學習導致身份穩定之後,你就會形成當下這個時期良好的自我,然後靜待下一個時期的到來。

推薦閱讀:

3,我的童年與少年時期
【認真想】如何快速識人?
怎麼看待林泉忠提倡包容台灣香港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以及強調多點普世關懷少點愛國情緒的言論?
如何理解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

TAG:身份认同 | 自我 | 女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