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取名中的硬傷淺析

最近十年左右,詩經楚辭取名,風靡一時,然而特別是詩經取名,尤其需要注意,所謂詩無達詁,若不了解其大旨,則切忌草率用之, 筆者取名多年來之感悟~~雖然中國古籍浩如煙海,但是可資以取名的,確實有限,如果取名者沒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礎,很難從故紙堆找出適合用作名字的字詞句篇,至於剪裁,化用就無從談起了。

  筆者近日開始著手撰寫《古詩文化用中的硬傷》一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下所列之名字,均出自詩經,但是皆有問題。

燕婉 盧令令 朱綉 白石粼 白石皓 方秉蘭 方渙 方渙兮 方渙渙 劉其清 殷其盈 梁在淇 胡在淇 賴在淇 厲在淇 胡綏 胡遂 胡有遂 顧思予 顧迅予 齊愷弟

  邶風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這首詩里的燕婉之求,可以化用「燕婉」一名。

  曾被某些詩經取名文章所收錄,然而此名是都能用?

  首先看,毛詩傳之,《毛詩序》:「《新台》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台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

  朱熹《詩集傳》卻說:「凡宣姜事,首末見《春秋傳》。然於詩則皆未有考也。」

  朱熹對詩經之解釋多別出心裁,然而此篇存疑,可見其態度謹慎。

  然而這篇「新台」在歷代儒生,文人看來,皆是「刺衛宣公,納伋之妻」

  如馬瑞辰《通釋》:「此詩「籧篨」、「戚施」對「燕婉」言,皆以人之醜惡喻宣公。」

  那麼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

  來看左傳之記載~《左傳 桓公十六年》

  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這段故事,起因是是衛宣公,強佔了其子急子之妻~也就是宣姜。

  之後與宣姜生了兩個兒子~壽與朔,從此衛國權力鬥爭圍繞這幾個人展開了。

  宣姜為了讓自己兒子上位,與公子朔構陷太子,衛宣公「自以其奪太子妻也,心惡太子,欲廢之」。

  此時恰巧齊國攻擊紀國,要求衛國出兵相助。衛宣公令伋子出使齊國,又埋伏兵士,裝作強盜,截殺太子。此事為壽探知,他勸伋子逃走。

  伋子卻非要迎接自己的命運。壽不得已,為其餞行,將其灌醉。之後,壽冒充太子上路,被盜賊殺死,伋子酒醒之後,又被殺死。

  最終朔當上了太子。

  衛宣公死後,朔即位。宣姜又與庶長子頑私通,生了五個子女。

  兄弟皆死於難。。。

  毛詩傳所說~「《新台》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台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此中之「伋」即是「公子急」。詩序補充了左傳某些未記錄之事,如「建新台」國人因此作詩,來諷刺衛宣公之淫。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新台,乃是衛宣公為迎娶宣姜所築之台,

  《毛傳》:「泚,鮮明貌。」《說文》:「玼,玉色鮮也,從玉,此聲。《詩》曰:『新台有玼。』」

  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說:「河水又東,逕鄄城縣北。河之南岸有新城,北岸有新台,鴻基層廣高數丈,衛宣公所築新台矣。《詩》齊姜所賦也。」

  意思是新台是多麼高大輝煌啊!

  河水瀰瀰:瀰瀰(mí),水滿平貌。《毛傳》:「瀰瀰,盛貌。」

  河水,即是黃河之水,此句說黃河水平緩而盛大。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毛傳》:「燕,安。婉,順也。」朱熹《詩集傳》:「燕,安;婉,順也。」此詩「燕婉」指美貌溫柔之宣姜,為人所求。

  蘧篨音(qu chu)有兩種解釋

  一《毛傳》:「籧篨,不能俯者」。「蘧篨」又轉為丑疾。《魯說》:「籧篨,口柔也。」《國語·晉語》說:「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僥不可使舉,侏儒不可使援。」陳奐《傳疏》:「《國語》『蘧篨、戚施』為八疾之二。」

  二 指,口柔~《爾雅·釋訓》:「籧篨,口柔也。」 郭璞 註:「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視人顏色,常亦不伏,因以名雲。」 邢昺 疏引 李巡 曰:「籧篨,巧言好辭,以口饒人,是謂『口柔』。」 南朝 陳後主 《太建十四年詔》:「而口柔之辭,儻聞於在位;腹誹之意,或隱於具僚」

  此處應該是,第一種釋義~~喻身有殘疾不能俯視之人,此處譏諷衛宣公年老體衰腰脊僵硬狀。

  不鮮,指不是少年了,喻其老態。

  此詩,按照百度里的翻譯為~

  新台明麗又輝煌,河水洋洋東流淌。本想嫁個如意郎,卻是丑得蛤蟆樣。

  新台高大又壯麗,河水漫漫東流去。本想嫁個如意郎,卻是丑得不成樣。

  設好魚網把魚捕,沒想蛤蟆網中游。本想嫁個如意郎,得到卻是如此丑。

  總的來說,是諷刺詩。而燕婉二字從此詩出,自然也帶有宣姜之令人難以啟齒之事迹。若以此詞化用人名,是否合適?我想讀完此文,讀者心裡應該明白了。

二 盧令令

詩經取名中的化用不恰當的問題,筆者遇到過多次,前幾天一位「盧」姓家長對我說,「我寶寶用詩經取名,取名盧令令,老師你看怎麼樣?」。   

筆者當時只覺得好笑,之後就把這首詩的意思解釋給家長。   

齊風 盧令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   

盧令令按照:《毛詩序》:「《盧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獵,畢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好陳古以風焉。」   這位齊襄公愛打獵,按《左傳 庄公八年》   「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斗,死於門中。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   齊襄公即是由於打獵,而亡命的,因此齊風 盧令,筆者看來確是一首諷喻詩諷刺齊襄公耽于田獵,最終喪命之事。   

按~毛 傳:「盧,田犬。令令,纓環聲。」也就是說盧令令,乃是打獵時使用之獵狗其脖子上系的鈴鐺,發出的「鈴鈴鈴鈴」之聲。   

而「重環」:大環套小環,又稱子母環。   

「重鋂」:一個大環套兩個小環。皆是指獵狗脖子上掛的鈴鐺。

整首詩按照百度里的翻譯~   黑犬頸圈丁當響,獵人英俊又善良。   黑犬脖上套雙環,獵人英俊又勇敢。   黑犬脖上環套環,獵人英俊又能幹。   

也就是說,這首詩不過是寫獵狗和獵人,這個獵人乃是暗諷「齊襄公」而已。   

那麼名字叫做「盧令」或者「盧令令」   

其內涵不過是獵狗脖子上的鈴鐺聲,好聽而已。   

而以狗,鈴鐺聲,來做子女之名字,且帶有暗諷荒于田獵,是否不太合適呢?   

筆者對那位家長解釋到這裡,她不禁大笑起來。表示這種名字一定不能用。   

因此,詩經取名,一定不要在不理解原詩主旨的情況下,草率的湊字。結果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三 朱綉 白石粼 白石皓

  這三個名字,同出自《唐風 揚之水》,其中「白石粼 白石皓」曾遇到白姓寶寶家長,生了雙胞胎,問筆者這對名字,是否可用?筆者也只能把這首詩之原委,講個究竟。

  詩經里,揚之水有三首,王風,鄭風和唐風。其中,鄭風~揚之水,乃丁寧勸勉之詞,王風~揚之水,久戍思歸之曲。

  而這首唐風 揚之水,其說法眾多,不可定論。

  唐風·揚之水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綉,從子於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首先要說這首詩之大旨,有以下多種。

  1毛詩序說:「《揚之水》,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

  2朱熹《詩集傳》說:「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是為桓叔。其後沃盛強而晉微弱,國人將叛而歸之,故作此詩。」

  另外還有他說,如~

  3嚴粲《詩緝》說:「時沃有篡宗國之謀,而潘父陰主之,將為內應,而昭公不知。此詩正發潘父之謀。」

  4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諷昭公以備曲沃也。」

  5程俊英也主方玉潤之說,筆者以為方東潤之說頗可信。

  五種說法,似都有道理。在此不辨之。

  再看相關史料~《左傳·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晉潘父弒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七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潘父。

  這段故事,左傳,史記里都有記載,周宣王時,晉穆公,生了兩個兒子,太子名仇,小子成師,這兩個名字,取的實在不好,當時就有人預言「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左傳·庄公十八年》)

  後來昭侯封成師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漸漸坐大,有取代晉國正統之野心,時當昭侯七年,晉大夫潘父與桓叔密謀「策劃政變」最終失敗。即~「晉潘父弒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本詩背景即此。

  再看正文,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綉,從子於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試做翻譯~~悠揚緩慢的流水,光潔的鵝卵石被河水沖刷激蕩著。潘父身穿白繒的內衣,紅邊的衣領,這種屬於諸侯的服飾,他來到曲沃,與桓叔密謀,還有什麼不歡樂的地方?

  。。。。

  其中,朱綉,按程俊英之解釋引陳奐之注「

  諸侯冕服,其中衣之衣領,緣以丹朱,畫以綉黼」此朱綉為大夫潘父所穿即為僭服。

  即便不是如此,按毛詩,或朱熹集傳,為「桓叔」所服,亦為僭服,有諷喻之意。

  試想,僭服之朱綉,以此為名將賦予何種內涵?

  再看「白石皓皓」「白石粼粼」這是詩經常用之起興之語,說緩緩而流的河水沖刷著河床中的鵝卵石,似乎類似《百年孤獨》「河水清澈,河床上白色的鵝卵石有如遠古時代的巨大恐龍蛋」

  平靜的開頭似乎蘊藏著著一種即將到來的變革~「曲沃桓叔」的謀逆!

  因此,白石皓,白石粼,皆是具有類似內涵之意象,以此為名,其寄託何在?內涵何在?難道是希望其步「桓叔」後塵,做亂臣賊子?

四  方秉蘭 方渙 方渙兮 方渙渙 劉其清   殷其盈 這幾個名字都出自《詩經 溱洧》,可以說是化用詩經取名,筆者之前也遇到過用其中名字的情況。但是這幾個名字是否符合命名?我們需要審讀原作。

  詩經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詩經鄭風,即是所謂「鄭衛之音」古人論述~~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論語·陽貨第十七》《樂記》里也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儒家思想認為鄭衛之音乃是靡靡之樂,亂世之音,故而在傳統文化中對「鄭衛之音」是持否定態度的。   那麼這首詩何意?   按《毛詩註疏》:   《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   救,猶止也。亂者,士與女合會溱、洧之上。   意思即是,此詩諷刺男女於鄭之溱、洧二地私會之淫風,當時(春秋時期)戰事頻仍,政府無力控制社會,宣揚教化,因此,鄭地淫風大行,不能止禁。   這是本詩之背景。從全文來看,也符合詩大傳的解釋。   然而按~詩集傳「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祓除不祥」,《後漢書》薛君注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時,於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蕳草,祓除不祥。」即是「祓禊」,乃起於漢時,王羲之《蘭亭集序》之「修契事也」即是此種風俗之延伸。   (以上解釋來自網路相關資料)   這種說法,是說鄭地,三月三之風俗,此詩乃是歌詠此種風俗之作,非淫奔之詩。   然而不過是一家之言。   再看詩之正文,主《毛詩正義》之旨。

  溱與洧,方渙渙兮。   溱、洧,鄭兩水名。溱,源出河南省密縣東北,東南流,會洧水為雙洎河,東流賈魯河。洧,源出河南登封縣陽城山。

  渙渙,春水盛也。箋云:仲春之時,冰以釋,水則渙渙然。   士與女,方秉蕳兮。   蕳,蘭也。箋云:男女相棄,各無匹偶,感春氣並出,托采芬香之草,而為淫泆之行。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箋云:「女曰觀乎」,欲與士觀於寬閑之處,既,已也。士曰已觀矣,未從之也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吁,大也。箋云:洵,信也。女情急,故勸男使往觀於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寬大又樂也。於是男則往也。   孔穎達,正義則云:鄭國淫風大行,述其為淫之事。言溱水與洧水,春冰既泮,方欲渙渙然流盛兮。   於此之時,有士與女方適野田,執芳香之蘭草兮。既感春氣,托采香草,期于田野,共為淫泆。   士既與女相見,女謂士曰:「觀於寬閑之處乎?」意原與男俱行。士曰:「已觀矣。」止其欲觀之事,未從女言。女情急,又勸男云:「且復更往觀乎?我聞洧水之外,信寬大而且樂,可相與觀之。」士於是從之。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勺藥,香草。箋云:伊,因也。士與女往觀,因相與戲謔,行夫婦之事。其別,則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   也就是說,鄭國綱紀廢弛,淫風大行,時當三月三,男女感其春心,欲相會於溱水與洧水之間,以采香草為名,行淫亂之事。   所謂蘭,與芍藥不過是所託之名義,掩飾之詞耳。   方秉蘭 即是~男女相棄,各無匹偶,感春氣並出,托采芬香之草,而為淫泆之行。   方渙渙兮 即是~溱水與洧水,春冰既泮,方欲渙渙然流盛兮,此暗喻春心萌動。   劉其清 (瀏其清矣)即是~河水之深清。   殷其盈 即是~言私會之男女眾多,眾多成風乃傷風敗俗也。

  總的來說,此詩即《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淫奔之行,在古代被否定,在今天也不值得提倡。

  因此,以此命名,這些名字~~方秉蘭 方渙 方渙兮 方渙渙 劉其清 殷其盈

  雖然出自詩經,但不符合取名之「寄託美好內涵之主旨」。

五   顧思予 顧迅予   

前幾年,筆者網上瀏覽詩經取名帖子,曾看到這樣一則案例。   有個家長,在糾結取名 「顧思予」好還是「顧迅予」好,說是化用《詩經 陳風 墓門》。   墓門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訊予不顧,顛倒思予。顧迅予,或思予即是出自於此。   筆者當時說,恐怕都不太好吧。即便是化用詩經,也要看原文主旨,要看所引字詞之環境。   我們看《毛詩序》:「《墓門》,刺陳佗也。」按《左傳·桓公五年》載:「陳侯鮑卒。   再赴也。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   陳佗在桓公病中殺太子免,桓公死後他又自立為君,後來蔡國出兵殺死陳佗。   總的來說,按詩序原旨來看,乃是諷刺「亂臣賊子」的。   當然,按照鄭箋,孔穎達疏,也有別的說法,乃是為陳佗開脫罪責的,鄭箋云:「陳佗之師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國人皆知其有罪惡而不誅退,終致禍難。」孔疏:「陳佗亡身不明,由希睹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故又戒之云:『汝之師傅不善,國內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惡傅就良師也。」   說此詩乃刺陳佗之師父,實在是有點無稽之談。   吳闓生《詩意會通》「無良師傅雲者」,「與詩『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詩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豈有以斥師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   (以上古籍信息,皆來自網路資料)   吳凱生可謂知言也。   其餘,毛詩序後諸家皆為,詩經文字所宥而誤之。   再看此詩~   國風·陳風·墓門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墓門即是墓道的門。   墓道之門,種有棘以此來比喻惡人陳佗,應當用利斧砍去之,然而國人雖然皆知,卻不能救止,這些罪惡非一日造就!   墓道門的梅樹上,有貓頭鷹棲息。那個不良之人,我們用歌聲來警告他!而他根本不聽這套,等到國家出了亂子,再想到我們的忠告就來不及了!

  那麼,「訊予不顧,顛倒思予」那麼,訊讀做(sui)告誡,警告之意。   訊實際上不能通「迅」的。   顛倒~「國家紛亂之意」   意思是~警告你,卻不理睬。   顛倒思予~等到國家大亂之後,才會想起我們這些忠告?(那就晚了)

  總的來說,顧思予 顧迅予,兩個名字,皆有諷刺,警告亂臣賊子之內涵。並不具有美好之內涵。   因此,以此命名是不妥的。

六 齊愷弟   曾經有位齊姓寶寶家長,給寶寶取名「齊愷弟」說是化用《詩經 齊風 載驅》中的「魯道有盪,齊子豈弟」他認為,這個齊子豈弟,之「豈弟」乃是《小雅 蓼蕭》: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毛萇傳云:豈(音愷),樂;弟(音悌),易也。鄭玄箋云:孔,甚;燕,安也。   《詩.大雅.泂酌》: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詩.大雅.卷阿》: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杜預 註:「愷,樂也;悌,易也。」   豈弟~通愷悌,乃是和樂之貌。   然而此處之「豈弟」並非通「愷悌」。那麼做何解?先看看這首詩~~

  齊風 載驅   載驅薄薄,簟茀朱鞹。   魯道有盪,齊子發夕。   四驪濟濟,垂轡沵沵。   魯道有盪,齊子豈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魯道有盪,齊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魯道有盪,齊子游遨。   這首詩,按詩序乃是~齊襄「無禮義,故盛其車服,疾驅於通道大都,與文姜淫,播其惡於萬民焉」。   按左傳 桓公十八年 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   即記錄了,文姜與齊襄公之醜行,其私通直接導致魯桓公之死亡。   魯桓公死後,文姜仍不收斂,文姜在魯庄公二年、魯庄公四年、魯庄公五年、魯庄公七年都曾與齊襄公相會,庄公也無能加以制止,因此人們賦詩以譏刺。這首《載驅》即是在此背景下寫的。   按照百度之翻譯為~   馬車疾馳聲隆隆,竹簾低垂紅皮蒙。   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夜歸急匆匆。   四匹黑馬真雄壯,韁繩柔軟上下晃。   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動身天剛亮。   汶水日夜嘩嘩淌,行人紛紛駐足望。   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回齊去遊逛。   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紛紛駐足瞧。   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回齊去游遨。   ~~那麼「魯道有盪,齊子豈弟。」啥意思?這裡齊子,即是「文姜」~齊襄公之妹。豈弟與上句「魯道有盪,齊子發夕」相應,豈弟即是發夕之意,也就是夕發,晚上出發入魯境。   按~鄭玄《〈毛詩傳〉箋》「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當為,。弟,《古文尚書》以弟為圉。圉,明也。」《說文》雲:「,闓,開也。」

  馬瑞辰《通釋》『〈箋〉讀豈為,,讀弟為,,闓訓,為明,而雲豈弟,猶發夕也』。正以豈弟猶開明」陳子展《詩經直解》將「齊子豈弟」直譯為「齊國的女子,趁早啟程」。

  古注一般把「豈弟」訓為,與上文「夕發」對應的,「至開明乃發行而」《詩經集疏》   如果,訓為「和樂」,那麼豈不是與諷刺這種私會之事,相矛盾嗎?

  因此,齊子豈弟,乃是~文姜與齊襄公私會,天色已發明,也遲遲不願離開。諷刺口吻明顯?

  那麼化用此句的名字~齊愷弟,又表達何種內涵呢?可想而知了。

七 有家長給寶寶取名~~梁在淇 胡在淇 賴在淇 厲在淇 胡綏 胡遂 胡有遂。。。出自《詩經 衛風 有狐》

  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   

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   

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   

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這首詩出自,《詩經 衛風》按毛詩序:「《有狐》,刺時也。衛之男女失時,喪其妃耦焉。古者國有凶荒,則殺(減)禮而多婚,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孔疏解曰:「以時君不教民隨時殺禮為婚,而喪失其妃耦,不得早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國有凶荒,則減殺其禮,隨時而多婚,會男女之無夫家者,使為夫婦,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   按程俊英所考證,此詩當是衛未遷都時的作品,它所反映的,可能是衛懿公執政時,人民貧困不堪的情形。   考之古籍~《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第七》:懿公即位,好鶴,淫樂奢侈。   《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第七》:九年,翟伐衛,衛懿公欲發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谷,谷可令擊翟。」   可見當時衛懿公執政,民多不堪。即是詩序中所說「國有凶荒」,而刺「媒氏」之官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而現代學者認為,此詩為言情之詩,寫寡婦遇鰥夫之事。   

高亨《詩經今注》:「貧苦的婦人看到剝削者穿著華貴衣裳,在水邊逍遙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著身子在田野勞動,滿懷憂憤,因作此詩。」   

總的來說,此詩主旨明確,乃男女婚配之詩。   

再看此詩。

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   

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   

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   

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綏綏,匹行貌。石絕水曰梁。朱熹《詩集傳》訓為獨行求匹貌。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   即狐狸孤獨的走在,淇水之橋樑之上。   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在下曰裳,所以配衣也。箋云:之子,是子也。時婦人喪其妃耦,寡而憂是子無裳。無為作裳者,欲與為室家。   之後幾句,類此。

  按孔穎達正義曰:有狐綏綏然匹行,在彼淇水之梁,而得其所,以興今衛之男女皆喪妃耦,不得匹行,乃狐之不如。   故婦人言心之憂矣,是子無室家,已思欲與之為室家。裳之配衣,猶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無裳,已欲與為作裳,以喻巳欲與之為室家。

  那麼~   胡綏 胡遂 胡有遂~即是鼓勵獨行之貌。   梁在淇 ,即是獨行之狐狸,所行走之處~淇水之梁。   胡在淇,意思即是狐狸獨行於淇水。   賴在淇~厲通瀨,即是水邊有沙石的淺灘。意味,狐狸獨行於淇水沙石的淺灘。   厲在淇~   此二名,皆是以興今衛之男女皆喪妃耦,不得匹行,乃狐之不如。   這些名字寄予了何種內涵?難道是希望子女,莫成「剩男剩女」早日成婚?實在匪夷所思。

筆者相關文章檢索

北海若:冬日古詩詞取名集錦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海若:從「江疏影」一名看「疏影」詩詞意象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海若:「那些花兒」取自與花有關美好詩文的名字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海若:姓名詩和姓名藏頭詩(姓名文化系列)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海若:取名字有哪些思路?(初稿)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海若:女子姓名概述(二稿)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金庸作品《俠客行》為什麼起名起的這麼土?
有哪些古人的名字起的聽起來很現代?
你聽過最好聽的女生名字是什麼?
請問有哪些即順口又有逼格,可以給寵物起的名字(貓和狗的)?
為什麼周圍的人大多數名字最後一個字是二聲?有沒有什麼聲律講究?

TAG:取名 | 名字 | 诗经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