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小白解釋什麼是「出行即服務」?

豐田汽車在今年CES上宣布轉型為出行公司之後,「出行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概念開始受到廣泛關注。36氪的關於大眾亞洲未來中心的文章中也提到,「出行即服務」也是大眾汽車研究中國人的重要部分。

大眾 Sedric 概念車

整個出行過程都能通過服務完成,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就是「出行即服務」的基本理念。這個理念並不只是因為人類「懶」,「出行即服務」對於使用者來說,可以充分開發和享受路上的服務時間;對於交通系統來說,可以最大程度地壓榨交通工具的服役時間,提高使用效率,減少在途車輛,改善交通和環境。

那麼「出行即服務」和我們現在的出行服務有什麼區別,鑒於我一個人旅遊的經歷比較少,就以我某年元旦自己去慕尼黑為例。

從家到車站的地鐵用的是我之前購買的紙質月票;從卡魯到慕尼黑的大巴用的是我在網站上買的車票,並同步到手機上的軟體;在慕尼黑的時候全程都靠巴伐州的日票,裡面包含了巴伐州所有的公共交通。相比以前還需要在窗口買票的階段,現在的出行已經基本上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是這一趟出行我下載了2-3個應用,因為使用不同的服務需要不同的應用,也意味著每一次都要驗證身份、綁定銀行卡等多次操作,也難怪兩天的短途,我做攻略就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

由於德國的公交系統非常完善,而且我是一個人出行,所以我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鐵路交通。一旦涉及到全家出行或者朋友結伴同行,不免會使用計程車或者網約車,所需要的應用只會更多。

因此,出行資源整合可以看做是「出行即服務」中必不可少的條件。2015年發行的一款應用Whim就整合了所有共享出行的方式,一方面幫助當地政府改善交通收費結構,另一方面幫助當地居民優化出行工具。

如果你需要去某個地方,這個新款應用 Whim 會幫助你計算到達目的地的最佳方式——無論是公共交通、共享自行車、計程車、租車或者任意形式的組合。你不再需要購買單個票,而只支付249歐元的月費即可。

Whim界面 —— 來源於36氪

整合資源帶來的不僅是少下幾個應用這麼簡單,系統可以通過計算節省每段出行的間隔,提高出行效率;系統還能通過你過去出行的數據,為你定製個性化的方案。

德勤在《The Rise of Mobility as a Service》報告中提出了「出行即服務」的四個核心元素: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數據提供者(Data Providers)、交通運營商(Transportation Operators)和可信賴移動專家(Trusted Mobility Advisor)。Whim作為可信賴的移動專家整合了當地部分私人交通運營商的資源,根據數據提供者的地圖、導航等數據,基於手機、網路支付等基礎設施為我們完成了「出行即服務」。這樣看來,「出行即服務」好像已經實現了。但是,豐田汽車在CES上推出的e-Palette概念車讓我對此又有了新的理解。

https://www.zhihu.com/video/941667144883265536

視頻來自微博

自動駕駛對於「出行即服務」來說意義非凡,不僅因為自動駕駛解放了所有提供服務的人。計程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甚至是公交車司機、高鐵駕駛員,這對於私人交通運營商和公共交通運營商來說都是極大的一筆成本。更大的意義在於,自動駕駛讓車內的場景變得更加自由,擴大了出行路上「服務」的概念。

2017年5月,在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城市交通零排放出行政策與實踐論壇上,發表了《中國出行即服務(MaaS)發展現狀與展望》主題演講,現階段對於「出行即服務」的定義還是更側重於服務體系和平台的整合。但是豐田e-Palette的出現彷彿打開了一扇門,我相信在此之後汽車廠商和運營商們也會好好思考「出行即服務」的未來到底會走向哪裡。


更多文章請關注專欄

CarTechzhuanlan.zhihu.com圖標

  • 特斯拉的「量產地獄」和電動汽車的危機?
  • 雖然這個系統叫「Autopilot」,你還是需要盯著方向盤
  • 電動汽車還能走多久?中國推行的新能源可不止這幾種!
  • 執著的技術宅——馬自達新款CX-5將搭載可變排量技術
  • 你在CES上看的是汽車科技,而我看的是未來出行

推薦閱讀:

智慧旅遊戰略規划下的智慧景區建設實施模式
建設智慧、容災、可持續的城市 聯合國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召開
胡小明: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的思考
什麼是智慧城市?感覺現在的解釋非常混亂,各種解釋和想像,誰可以具體描述一下智慧城市嗎?
談論智慧城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TAG:出行O2O | 智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