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暴後,ta們為什麼沒有離開
1
22歲的Morgan Steiner剛從哈佛大學畢業,她搬到了紐約,陸續擁有了自己的信用卡以及公寓。這一切看上去如此尋常,直到有一天下著雨的夜晚,她在紐約的地鐵上邂逅了鄰座的男孩,同樣畢業於美國常青藤大學並在華爾街上一家非常好的銀行工作的Conor。
Conor給Steiner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談吐中無不顯露出他的聰明以及幽默。在交往的初期,Conor讓Steiner相信她是他崇拜的偶像。在他們的感情中,她才是強勢的一方。
於是,他們正式在一起了。一切是那麼的美好,他似乎喜歡她的一切,包括她的聰慧、她在哈佛的求學經歷,她對青少年女性給予的熱情幫助以及她的工作。他渴望了解她的家庭、她的成長經歷以及她的夢想。所有關於她的一切,他都如此喜歡和欣賞。與此同時,他也將全部的自己展示給對方,他毫無保留地訴說了自己不愉快的童年以及曾受到的傷害。
在Conor身上,Steiner體驗到了無與倫比的信任,漸漸地,她也越來越信任他,並決定和他共度一生。
2
就是這個聰明、幽默、體貼並喜歡她的男人在她之後的生活中命令她是否化妝、裙子可以多短、要在哪裡生活、可以做什麼工作、能和誰交朋友以及在哪裡度過聖誕——儘管在一開始,對方身上沒有顯露出任何的暴力或控制欲——他近乎完美的表現讓Steiner深深為他著迷。
那個時候,Steiner並不知道,引誘和迷惑受害者是家庭暴力關係的第一步,而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了一個精心編製的操控她身體、心靈和經濟,進而方便實施家庭暴力的陷阱。
不久後,Steiner被引入了孤立無助的境遇。而這,正是家庭暴力的第二步——孤立受害者。
在Steiner的故事中,Conor主動示弱。他表示因為她的存在,他重新獲得了內心的平靜,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額外的一切去證明自己,因此他辭去了華爾街的工作。同時,他想離開目前這個曾經帶給過他許多苦難的地方,並請求Steiner與他一起去遙遠陌生的英格蘭開始新的生活。
出於愛與信任,Steiner答應了。她辭掉了工作,選擇遠走他鄉,去到一個與朋友、家人幾乎隔絕的地方。而這,方便了第三階段的實施。
家庭暴力的第三階段就是開始實施暴力威脅,並觀察對方的反應。
在他們婚禮的前五天,Conor第一次顯示出了暴力的傾向,他狠狠地扇了Steiner很多耳光,從背後緊緊地掐住她的脖子,一次一次地把她的頭往牆上撞。
儘管發生了這件事,5天之後,他們的婚禮依舊舉行。Steiner相信他們一定會幸福,因為他們是如此的相愛,也因為Conor表現出了足夠深的悔意——他說,他只是壓力太大了,婚禮的籌備和賓客們的到來讓他喘不過氣。而這只是一個意外,他發誓今後絕對不會再傷害她。這並不是一個意外,僅僅蜜月期間,Steiner又被打了兩次。在他們之後的兩年半的婚姻生活中,平均每周Steiner會慘遭一到兩次毒打……
那麼,經歷了這些虐待事件後,為什麼Steiner沒有選擇離開?
近20年後,Steiner站在TED的演講台上說,「答案很簡單,一開始我並不知道他是在虐待我」。儘管,他打她,用槍指著她的額頭,把她推下樓梯……以及很多其他的旁觀者視角下的殘暴的行徑。
Steiner並非羸弱的女性,相反她很強大,她很愛她的丈夫,她認為Conor的這些行為只是來自他的心魔,事實上,Conor一定和她愛著對方這般深愛著她。
正是這種「ta不是故意的,ta其實很愛我」的錯誤信念使得受害者在一開始選擇留下。隨著關係的發展,他們越來越不敢離開,因為他們隱約感覺得到離開施虐者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他們這種感覺沒有錯。家庭暴力中的最後一步,大多發展為摧毀這個人,哪怕這個人已經離開——這包括長期的跟蹤、反覆的騷擾、威脅恐嚇受害者及其家人,甚至殺掉這個人。
調查顯示,受害者的離開會使得施虐者毫無顧忌,超過70%的家庭暴力的殺人事件發生在受害者結束這段關係之後。很多時候,與其說他們不想離開,不如說不敢離開。
3
即便如此,打破沉默的局面,選擇離開才是受害者們獲得新生的唯一可能。
Steiner的故事中,Conor最後一次對她施加的暴力深深地超過了她所能承受的極限。她終於意識到,如果她不對此喊停,這個她曾經深愛的男人真的會殺了她。
所以,你會看到,施暴者實施的暴力總是在逐級遞加的,開口辱罵會發展為動手狠擊,而最後的暴力很容易變成蓄意的謀殺——選擇留下,無疑是將自己的生命交到了施虐者的手中,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是生命的最後一秒。
Steiner打破了沉默,她開始發聲,向所有一切能夠聯繫到的人求助,包括她的家人、朋友、警方以及網上的陌生人等。她的出聲讓她獲得了重生,她倖存下來了,重新組建了一個家庭,新丈夫溫和友善,對她十分呵護。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和一隻狗狗,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
4
現有的文化中,我們傾向於將受害者描述為「自我作踐、不懂自愛的人」。我們以「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姿態對受害者進行高高在上的點評——無不暴露了這樣的想法——「這其實是ta自身的問題,這是ta的錯」。
更有甚者,許多媒體引導出了這樣的言論:「為什麼ta們總是愛上傷害自己的人」——彷彿和摧殘ta們的人相愛是那些受害者潛意識中的積極期待。不!人們都渴望和溫柔善良的人相愛,追求開心快樂的生活。
局外人不以為然的姿態恰恰是造成她們二次創傷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中,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遭受家庭暴力。而我們能夠為家暴受害者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支持包括停止事不關己的評判、耐心傾聽受害者的心聲,必要時聯繫相關人員對其進行援助。
寫在最後:家庭暴力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如果你正遭受著家庭暴力,別害怕,打破沉默,讓更多的人去幫助你。如果你因許多的煩悶變得極端成了一個施暴者,請停止你的行為,轉向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幫你調整。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局外人,請心懷善念,在必要時援以施助之手。
推薦閱讀:
※我在我爺爺去世時,內心十分平靜,出奇的平靜,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只有火化前和出殯的那一刻才痛苦流涕?
※總覺得身邊人討論的話題很幼稚,他們聊天內容很無趣,很多時候雖然我都知道他們說的是錯的,但不願意站出來指正,懶得和他們理論。你會這樣嗎?
※被勢利的親戚看不起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