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一夜刷屏,養蛙=養娃?

「旅行青蛙」一夜刷屏,養蛙=養娃?

最近幾天,

不少朋友在朋友圈裡曬起了「蛙」。

別誤會,不是家裡的娃,

而是手機遊戲——「旅行青蛙」。

這款遊戲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場景簡單:一間房子,一方庭院,一隻青蛙。操作簡單:庭院收四葉草、準備飯、為蛙準備旅行行囊、等待蛙旅行寄回的照片等。而我們就像一個空巢老人一樣,每天想著它此時正在做什麼。

當蛙兒砸出去旅行時:

兒子不在家的第一天,想它!

我的蛙,你在哪,我在等你回家。

兒砸,包里只有一塊麵包,你就出門了,你去哪了?

蛙蛙一天一夜沒回來了,郵箱看了幾遍,也沒個信,擔心死我了!

一天到晚不著家,蛙大了,管不住了。T_T

我的蛙走了一天了!整整一天啊!!!你到底幹啥去了?

寶寶,你在哪?是時候該回家啦!!!

我的蛙肯定有野蛙了,一天到晚不回家。

我的崽,再也不想讓你走了,好想你!

兒砸,還不回來,這次你回來,我啥都給你買!

看到蛙兒砸寄回的照片:

兒子在外面好辛苦,不知道餓不餓,冷不冷?

兒砸有朋友了,真好。

我家蛙和別人家蛙咋吃的不一樣呢?我要去掙錢,買!

兒子和別人的帳篷不一樣,買!

兒子和朋友分別了,好可憐。

蛙兒子在家時:

一天只知道吃飯吃飯吃飯,哈起吃,會不會撐死,我該怎麼辦?

兒子已經吃了幾個小時的飯了,是不是飯準備多了,會不會脹死啊?

耍了這個遊戲朋友有孩子的媽媽表示:這就是我每天面對孩子時的真實感受。

和我養娃一樣一樣的,每天操心娃娃吃不飽穿不暖,又怕脹到了熱著了。

娃娃不看書不學習,心裡著急,娃娃學習太久,完全不出門玩,又怕她學傻了。

娃娃整天在外面耍,心裡擔心著急,罵他不好好學習。等他整天在家,又覺得他該出去,想趕他出去玩。

這種心情也是相當老母親了。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能想到最後是一隻蛙

教會了我們這一點……

缺乏溝通——親子關係的隱形殺手

孩子的成長,是學習的過程。他們要學習如何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此來讓自己的認知得到豐富和完善。這其中,家長的教育起到決定性作用。就像《旅行青蛙》里的小青蛙,你為他營造了怎樣的生活,他的眼界就有多遠。

陪伴而不是控制

養蛙心路歷程我們都非常熟悉,但是你想過嗎,你的蛙內心其實是這麼想的。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的生命力才不會被扼殺。無休止的嘮叨,一系列的要求,一大堆的安排——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而不是對孩子愛的表達。假若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孩子聽話就意味著喪失生命力,就意味著自己的精神生命被殺死。

用存在主義的話來講,就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很少是自己在做選擇、做決定,所以他們沒有自由。而沒有自由,也就意味著他們白活了。其實你的孩子很羨慕遊戲里的那隻小青蛙:他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安安靜靜、歲月靜好地享受美食;可以把自己的小心思統統記在筆記本了,不用擔心秘密被偷看……他走過的每一步、度過的每一天,都是真真切切付諸自己的意志和選擇,日子過得平凡卻也驚喜不斷。

龍應台曾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

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

漸行漸遠。」

在孩子小時候,

我們努力豐滿自己的羽翼,

就是為了給他們遮風擋雨。

但等到那一天,

孩子的翅膀也足夠強壯,

我們要做的,

便不再是把TA放在自己的庇護下,

而是給他一個自由的精神世界,

讓他飛向自己的未來。

推薦閱讀:

如何回答父母以考驗親情為目的的設問?
彭華勇:山東科技防衛學院陳欣然回家後殺母親,叛逆深淵究竟誰的錯?
坐飛機時,后座的小孩大吵大叫還踢座椅敲前排座椅,打擾休息怎麼辦?
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TAG: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