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糖尿病是人類健康的首要威脅之一。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近日公布的第八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20-79歲)在2017年已達到4.25億,與2000年的1.51億相比,增加近2倍。預計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達到6.29億。

而在中國,糖尿病成人患者數已達1.144億,居世界首位。可以這麼說,每4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如果你現在稍稍停頓一下,數上七八個親朋好友的名字,那麼按照概率,這些人中應該至少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

2017年及2045年世界各地區糖尿病患病人數及增長率(20-79歲)資料來源: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糖尿病大國

在過去的30 年中,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國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爆炸式增長。上世紀80 年代,中國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約為1%。2017年,這個數字是11.6%。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

除少數其他類型糖尿病,主要的糖尿病類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佔比超過90%。當我們談論糖尿病時,通常說的是2型糖尿病。

更為嚴重的是,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於糖尿病前期。中國近半數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約為5億人。這不僅帶來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帶來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的患病風險。

儘管頂著「慢性病」的頭銜,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僅次於常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有著較高的直接致死率,還有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併發症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常見的併發症有牙周病、腎病、眼病、心血管病等。在中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每年導致近100萬人死亡,其中近40%的死亡為過早死亡(在70歲以下人口中)。

遺憾的是,糖尿病無法徹底治癒。但一旦確診,可對糖尿病進行管理。若能早期診斷治療,可避免心臟病、腎衰竭和失明等後果。

在國民具備更高的生活保健意識,政府提供相對完備的醫療保障系統的情況下,美國和德國未確診糖尿病患者占患者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8.2%、34.2%,情形已不容樂觀。而2010年的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率僅為25.8%,這意味著在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錯失了應對糖尿病的最佳時機,帶來許多本可避免的折磨。

那麼,為什麼中國會成為糖尿病的重災區?

基因的原罪?

糖尿病常被稱為「富貴病」,其發病率攀升確實也和工業革命、食品工業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相關。但是,從世界糖尿病的發病情況看,並非發達和富裕地區的增長最快,而是發展迅速但保健意識相對欠缺的地區,成人糖尿病患者的增長速度更快。在IDF對各個國家成人糖尿病患者數量的調查中,數量前十的國家中,僅有美國和德國兩個經濟發達國家。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而中國的糖尿病患者無論是總數還是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都居世界前列。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糖尿病患者?

有一說是基因所致,另一說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實際上這兩種原因是交織在一起的。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詹姆斯·尼爾(James V. Neel)提出了「節儉基因」學說。他認為,人類祖先曾長期生活在食物匱乏中,生產力低下與人口過度繁殖導致饑荒頻發。因此,那些具有「節儉」適應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人,才更容易生存下來。到了生活富足的現代社會,這些人的「節儉基因」仍在發揮作用,大量高營養食物進入人體後得不到及時消耗,造成能量過剩,反而更易因囤積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這種說法在中國得到了例證。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後患高血糖症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同樣,哈佛大學教授胡丙長也主持了一項同樣針對中國三年大饑荒年代胎兒的研究,結果表明,胎兒時期嚴重的饑荒與成年後高血糖的發生風險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後飲食習慣西方化和經濟條件好的人,這種聯繫越強烈。

同時,經濟狀況好轉的中國人由於生活方式沒有轉變過來,運動不足,難以消耗攝入的過多能量,從而產生肥胖、超重,誘發糖尿病。

這是經濟發展後,公眾健康素養尚未跟上造成的。這種情況,不是發展經濟導致的結果,而是伴隨經濟發展的一種陣痛。發達國家也經歷了這樣的陣痛,如西北歐國家,也是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健康教育,使糖尿病發病率得到了控制。

中國現在正經歷這樣的陣痛。生活富裕了,需要慢慢改善飲食結構、調整生活方式,因為「節儉基因」還會長期起作用。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識,糖尿病有可能還會作為一種遺傳因素傳遞給後代。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吃貨」父母吃出來的肥胖和2型糖尿病也可能遺傳給子女。

高危人群畫像:油膩的中年男士

在中國,有一類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就是馮唐所說的「油膩的中年人」,幾乎佔全了糖尿病發生的傳統風險因素:高齡、男性、居住在城市、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中心性肥胖、受教育水平較低等。

男性的糖尿病患病風險比女性高,而男性的患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中國男性的糖尿病患病率不到5%;現在,該比例已超過10%。主要原因在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高糖高脂的飲食結構和缺乏運動。

中國成年男性的腰圍均值在18年間上漲了7.5厘米,而女性是5.3厘米。

「中國人的腰圍日漸變粗」,在《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一書中,作者保羅·弗倫奇和馬修·格萊博如是說。1998-2008年的10 年間,上海男性中心性肥胖發生率已從19.5%上升至27. 3%。而隨著衣帶漸寬,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也會增加。

另一個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危險因素是吸煙。研究表明,吸煙可使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約45%,而中國人群中吸煙率很高,尤其是男性。目前中國有3 億多煙民,另外還有5.30 億人暴露於二手煙。上海男性健康研究亦發現,每日抽煙超過20 支與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相關。

因此,為了健康,確實得「避免做一個油膩的中年人」。

生活方式病:四體不勤,五穀不食

需要警惕「油膩」的不僅僅只是中年人。

在中國,曾被稱為「成年型」的 2 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主要原因仍是吃得多,動的少。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造就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20年來,中國人的餐桌上發生了巨大變化:糧食越吃越少,蔬菜有下降的趨勢,而與此相應的是油脂類消耗越來越多,動物性食品增加非常快,精加工穀物攝入增加,與上世紀80年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搭配少量的動物性食物的膳食結構相差很大。

除了主食,含糖飲料和果汁消耗量也有增加,而減肥瘦身的人應該知道一杯喜茶或星巴克的熱量有多高。

過去幾十年內中國城市飲食模式的長期變化趨勢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同時,成人、青少年甚至兒童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久坐不動,運動量不足。數據顯示,中國僅有11.9%的成年人會堅持日常體育鍛煉(每周大於3 次,每次大於10 分鐘),兒童青少年中參加大強度體育鍛煉(每周大於3次,每次持續1小時)的比例僅有8.9%。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導致中國超重和肥胖比例日趨上升。

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數年前在《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糖尿病將引發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沒想到一語成讖。

管住嘴,邁開腿

想要健康,「管住嘴,邁開腿」是顛撲不破的六字真言。

不論遺傳風險的高低,肥胖都可能導致糖尿病發生的絕對風險增高,因此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長期來說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而一項來自大慶糖尿病干預研究的長期隨訪數據顯示,改變生活方式的確能夠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並且能夠實現長期獲益。

1949年後對大慶油田的開採,讓這裡的人們先富起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當地的肥胖人群增多。1986年,大慶市糖尿病預防研究課題組發起了糖尿病的篩查和干預工作。從大慶33家診所篩查的577例糖耐量受損患者(其血糖介於正常人血糖值與糖尿病者血糖值之間的一種狀態,尚未定性為糖尿病患者)被隨機納入了研究,分別進入控制組和干預組(接受飲食、運動等干預)。

積極的干預從1986年一直持續到1992年,共6年時間。評估發現,與控制組相比,這些參與綜合性生活方式干預的群體,在干預期內糖尿病的發生率降低了51%;在20年的隨訪中,與控制組相比,其發生率降低了43 %。

這說明,6年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預防和延遲糖尿病的發生,並具有持續效果。這個例子表明,生活方式的調整與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關聯。

每個人通過健康飲食和增加運動量,都可以降低患病風險。而近幾年,健身、輕食、跑馬拉松等由中國中產階級引領的生活方式潮流表明,中產階級已率先開始了「自救行動」。

參考文獻

1. Hong, Xue, et al. "Time Trends in

Fast Food Consump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Plos One 11.3(2016):e0151141.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 8th Edition, 2017;

3. Tsung O. Cheng, "Diabetes Epidemic

in China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49.1 (2011): 1-3.

4. Bodai, B. I., et al. "Lifestyle

Medicine: A Brief Review of Its Dramatic Impact on Health and Survival. "

Permanente Journal 22(2017).

5. Mukherjee, A, et al. "Induction of

IAPP amyloid deposition and associated diabetic abnormalities by a prion-like

mechan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7):jem.20161134.

6. Yu Xu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0.9 (2013): 948-959.

7. Diamond, Jared. "Evolution,

consequences and future of plant and animal domestication." Nature

418.6898(2002):700.

8. Chan, J. C., Y. Zhang, and G. Ning.

"Diabetes in China: a societal solution for a personal challeng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12(2014):969.

9. Ma RC, Lin X, and Jia W. "Causes

of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12(2014):980-991.

10.何宇納等.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與Ⅱ型糖尿病的關係研究." 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分會第十次會議公共營養研究進展學術研討會資料彙編 2010.

1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1.

12.馬冠生. 你是糖尿病易發人群嗎[J]. 生命與災害, 2015(12):40-42.

13.余成普. 糖尿病的生物社會性[J]. 思想戰線, 2016,

42(5):10-16.

14.牛艷紅 許奉彥·我國糖尿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507].醫師報,2017-7-6(3)

推薦閱讀:

醫生是怎麼根據這張CT來分析我的骨瘤的?
被毒蚊子咬後如何快速消腫止癢?!?
如何開導一個中風偏癱的人?
EnChroma 太陽鏡是否真的具有矯正色盲的效果?是如何實現的?

TAG:糖尿病 | 健康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