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 !
現在家長太焦慮,對孩子期望大,要求高,認為孩子沒有了自己的保護不可能會成功,給孩子過度保護的童年。為了教育孩子,絞盡腦汁做得更多,可到最後,孩子卻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了!
在清單式童年中,孩子總是失去自由、休息甚至是基本的生存能力,除了成績,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看不到人生目標。
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 !
你也許有一次令人沮喪的期末考試,緊跟著一個清單式的寒假,或者一次日程被安排好的無聊的旅遊……你想要的就是放肆地玩耍,爸媽想要的卻是為避免恐懼而計劃好的人生……本該快樂的日子,忽然就陰霾來臨,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焦慮呢?
父母過度包辦 過清單式童年
很多家長現在都在花大量精力去參與包辦孩子的人生、教育及教養過程。用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等方式,期望他們達到自己都達不到的完美。
在清單式童年中,孩子總是失去自由、休息甚至是基本的生存能力,除了成績,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看不到人生目標。
孩子精疲力竭 失去生活追求
孩子被學習和各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孩子會慢慢以為自己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爸媽的過分參與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里傳遞一個信號——「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建立自我效能 鼓勵更多嘗試
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關懷,剝奪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孩子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分數不是唯一 關注孩子本身
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孩子童年的奮鬥目標,當我們代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我們應該少一點痴迷在成績和分數,多關注孩子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將重點放在打造能幫助孩子成功的童年上。
幸福來源於愛 讓孩子做自己
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別人、如何去愛自己、同時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他們的學習成績。
推薦閱讀:
※震驚!過於忙碌的人竟和窮人擁有同樣的思維方式!
※孩子進入可怕的terrible two階段,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我們是不是「妖魔化」了「熊孩子」?
※如果「以牙還牙」不是最好的辦法,那麼孩子在面對言語、肢體欺凌的時候,更好的辦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