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愁》的歌詞談藝術與死亡

「一杯敬自由 ,一杯敬死亡」,這火遍大江南北的由毛不易演唱的《消愁》,這樣的歌詞,有沒有打動你的心靈?讓你流淚呢?如果有,那各位有沒有思考藝術與死亡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藝術與死亡。

一,關於藝術家與死亡

尼采曾在《悲劇的誕生》提出酒神精神,以及日神精神這兩種精神,我們可以得出其中酒神精神的本質是癲狂,酒神精神是作為一種原始本能,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源揭示了出來,它是深具形而上學性質的悲劇衝動。其中藝術家們的酒神精神力量最為強大,弗洛伊德也告訴我們人類具有兩種本能,其中就有向死本能,所以,當死亡成為藝術家觀照的領域,以及酒神精神的鼓舞下,藝術家對死亡無疑具有獨特的審美體驗。從而在創造藝術作品中就會傳達具有審美意味的死亡意象。我們可以說:心理的本能或者酒神精神的鼓舞迷戀和生命經歷是得以感受死亡和表現死亡意象的契機,然後把對於死亡的情感體驗升華成藝術品。所以藝術家乃是死亡的真切觀察者和敏感體驗者。想必大家都知道毛不易原先是個護士,在醫院也是目睹了經歷了許多人的死亡,對於死亡,可以說是最能領悟,最能思考,也最能表達。所以,我們在《消愁》看到了他對死亡的表達,而著名詩人穆旦是用文字來表達,這是穆旦的一次戰爭經歷:

1942年2月投筆從戎,響應國民政府「青年知識分子入伍」的號召,24歲的他以助教的身份報名參加中國入緬遠征軍,在副總司令杜聿明兼任軍長的第5軍司令部,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同年5月至9月,穆旦親歷滇緬大撤退,經歷了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於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穿山越嶺,扶病前行,踏著堆堆白骨僥倖逃出野人山。

戰爭必然要流血犧牲,而犧牲就代表死亡,這經歷了死亡的穆旦就把這次死亡的情感體驗升華然後進行創作,所以,我們才會在他1945年的代表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有很多關於對死亡的描述。 

森林:

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

人:

離開文明,是離開了眾多的敵人,

在青苔藤蔓間,在百年的枯葉上,

死去了世間的聲音。

通篇詩歌,不難發現這可以說是反映了穆旦直面死亡之後達到的成熟而超越的境界。具有十分動人的藝術效果。在藝術家們的眼裡,死亡也有不同的態度,捷克詩人塞夫爾也歌頌它因為它代表自由。

我一生都在渴望

自由

終於找到了

通向自由的大門

這就是死亡!

二,關於藝術與死亡:

死亡是藝術的永恆表現母題,自人類誕生以來,對死亡的恐懼與反抗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古時候是神話,後來演變成宗教,宗教它設計一種理論,提供情感與信仰來反抗死亡,進而視生命為起點。比如佛教的輪迴之說。而科學是提供知識來認識死亡,進而視生命為終點。對於藝術而言,則是以神話為前導,提供神話思維(神話思維它克服共時性和歷史性 、原因和結果、現象和實在等範疇的對立,不符合一般的邏輯原則,支持生死的同一性,總之一句話,它是「混沌」的,是「野性性」的。它也是「原始」的,是「詩性」的。)來反抗死亡。著名符號學家卡西爾曾說過:「藝術在根源和起始上似乎與神話密切相連,即使在其發展過程中葉沒有完全擺脫神話思維和宗教思維的影響和威力」。死亡是我們人類最強烈最無可奈何的帶有詩意的生命現象,構成了藝術創造的動因和源泉。藝術是人類精神自由的象徵,它必然要反映人類精神諸多層面,而死亡作為人無法避免的事件,作為生命的一種現象,所以,藝術必然要反映它,所以在藝術與文學的星空里,死亡必然是一直發亮的一顆,也是重要的一顆,因為它包容了許多的審美意象和難以言喻的精神現象。另外,對於藝術中的死亡而言,它不比哲學中的死亡那樣嚴峻和嚴肅,它更多帶有豐富複雜的情感內容。哲學它是在概念的空間里抽象說明和思考死亡,並不斷給予新的解釋。而藝術則是在審美的空間里詩意的表現死亡,不斷給予新的審美內涵。這是他們兩者最大的不同。這是死亡與藝術的一重關係。

藝術與死亡的另一重關係則是:藝術是超越死亡的工具,作為麻醉劑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從而使我們消除對死亡的不安。我們可以按照時間把藝術分為古典藝術和現代與後現代藝術,兩者的區別是古典藝術對於死亡的表現僅僅是依靠宗教和神話,對與死亡的表現趨於感性,更宗教化。而現代與後現代藝術對於死亡的表現更複雜、深廣與強烈深刻,對於死亡的超越則趨於理性,更哲學化。具體表現在文學上就是各種文學思潮的反映,如荒誕派戲劇 ,存在主義文學等。加繆,馬爾克斯 ,薩特等現代作家的作品中,尤其是薩特的作品中,具有十足的指向哲學化。其原因之一乃是現代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自然災害(2008年我們經歷了汶川地震,設立了『汶川日』),對於死亡的陰影還存在人類集體記憶中,要明白,以前是沒有政治 沒有全球化的,沒有核武器 沒有火箭 沒有飛機的。兩者的共同之處是作為藝術,都是提供情感的想像和體驗來對抗死亡,從而在精神上超越死亡。提供生命的美學意義,展現生存的意義,如愛 信仰 等來消解對死亡的憂愁。最火爆的毛不易的《消愁》就是如此。它消的就是對死亡的憂愁,對於人生沒有「建功立業」的憂愁,然而這首歌本身就體現這種憂愁,所以,這也是這首歌的藝術魅力之一。

三,總結

藝術賦予死亡以某種意義,或是自由,或是生的另一面,或是其它,比如哲學家馬爾庫塞

說過:「在藝術的天地中,雖然瀰漫著死亡,但藝術不屑於給死亡以意義的誘惑。對藝術來說,死亡是一種恆常的偶然和不幸,一種恆常的威脅」就告訴我們藝術賦予死亡以威脅和不幸。

死亡通過人的審美感悟,審美體驗,藉助藝術來表現詩意和美,如著名的泰戈爾的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讓死亡賦予了美感。死亡與生命相互對比,和諧統一,因此關於死亡的藝術其實也是關於生命的藝術。

推薦閱讀:

好奇如果全世界的壞人都在一天之內死去,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恐懼死亡導致的意識消散,並且覺得人生好像做什麼都是徒勞的,怎麼辦?
動漫中有哪些令人難忘的死亡場景?
擇日而亡

TAG:死亡 | 艺术 | 毛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