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02-09
《長部,梵網經》:
「比丘們! 那些持常住論的沙門、婆羅門以四種依據宣稱我及世間常住,那些持部分常住的沙門、婆羅門,持有邊無邊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混亂論的沙門、婆羅門,持無因生論的沙門、婆羅門,持過去際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死後有想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死後無想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現法涅槃論的沙門、婆羅門,持未來際論的沙門、婆羅門,持過去際論、未來際論的沙門、婆羅門,以六十二種依據隨見於過去未來、依於過去未來,宣說種種關於過去未來的見解,他們統統是通過六觸處的感受;他們只有緣於受的愛、緣於愛的取、緣於取的有、緣於有的生、緣於生的老、死、憂、悲、苦、惱生起。
佛教與外道的根本區別在於「不執取」,不執取種種由六類觸所產生的見解,乃至不執取五種蘊集而達到解脫。
《相應部》經典中的「五蘊」_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在此引用朱教授的關於五蘊的文章,不熟悉五蘊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
經由執取而戰慄經
這段經文取自《相應部22相應7經/經由執取而戰慄經》,它詳細的詮釋了執取五蘊任何一處,都會帶來過患。五蘊就像隨時都會碎裂的冰層,我們攀附於其上,一旦冰層變化,碎裂,我們也將會受到傷害。
當我們談論關於修行,關於法的內容時,我們應當確認我們談話的內容。即這些見解與理論最終是會導向我們不執取?還是會讓我們在五蘊的任何一處住立達到「安住」。如果我們的談論是善巧的,那麼導向不執取的道路將會是次第的,而非毫無方法的空話。
關於修行的空話,大話,華而不實的話語,有時它們的立意雖然是正確的,但對於初學者,它們毫無意義且會增加煩惱。對於有學聖者,它們是「正確的廢話」,因為已經體驗的人不再需要去詮釋它。
我們的談論應當有助於解決禪修道路上的實際問題,而非毫無意義的套話。如:我該怎樣正確的了知身心?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操作?
又或是在回答不懂佛教教義者提出的問題時,我們是應當學習某位大V痛斥提問者,藉助吹捧別人而哄抬自己的身價?還是應該耐心,如實的為其講解佛教理論與佛教發展的歷史?
當我們談論「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推薦閱讀:
※有哪些工作時候需要花時間去做功課的修行人?
※什麼叫做佛教裡面的尊敬?
※破除身見是種怎樣的體驗?
※相應部1相應1經/暴流之渡過經
※南傳上座部是怎樣看待凈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