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所數人都唯唯諾諾、懶懶散散的靠潛意識活著

你,有沒有在某一時段思考過死亡?

我有過

我第一次感知到死亡,是高二時母親的去世。第一次覺得死亡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大學時一個女同學的離開。而我第一次害怕死亡,卻是在自己的思索里。

在某段時間的好幾個夜晚,我關了燈躺在床上,閉上雙眼,就會不自覺的開始想像衰老和死亡。

我首先先到的,並不是靈魂是否存在,而是塵世的美好和離去之後的孤獨與蒼涼,是空曠而陰沉的大地,和不知道是有是無的軀體。

我很怯懦,每每往深處多想一步,都會嚇得心裡發涼。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太懶而不願意去想,太忙而沒時間去想,太害怕而不敢去想。

大所數人都懶懶散散、唯唯諾諾的靠著潛意識活著。

其實,離開學校教育之後的人生,就是不斷的給自己塞問題,向自己尋求答案。

幾年前,馬師兄給我一張明信片,上寫著「反求諸己」,這是儒家的修身格言,也是很多問題的答案之源。

物理學與哲學都有終極問題,物理學的終極問題關於客觀世界,哲學的終極問題關於人,物理學的終極問題是,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哲學的終極問題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或許是出於對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答,古人創造了最初的歷史。它荒蠻凌亂、人神雜糅,記錄的,是整個人類的童年時代。

既然是童年,難免記憶模糊錯亂,人的歷史與神的歷史糾結在一起,歷史人物又是神話人物,半人半神,人首獸身的存在在記憶里。

它是人類關於自己來由的解答,是先民對於死亡、飢餓等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的焦慮,是祖先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去年12月份,我讀了兩本書,李零先生的《我們的中國·茫茫禹跡》和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華史·祖先》。

前者以考古證據寫中國的兩次大一統,講的是塑造,後者以神話故事講祖先與尋根,講的是認同。

我將讀書的札記稍作修改發到了公眾號里,一共6篇文章,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首先講的是文明的起源,也就是,人類脫離了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獸性,開始有了人性。

但是,文明與野蠻也是共生的關係,有時候文明下的野蠻比野蠻時的野蠻更加野蠻。(試試能不能一口氣念下來?)

這篇文章的思想來源是啟良先生的《中國文明史》。

當男人把女人拉出山洞之後

之後講到的是,中國的概念,落腳點在於正視自己。近代以前,我們玩了命的自大,列強襲來之後,我們又拼了命的自卑。其實月亮在哪裡都明,我們需要做的,是認清自己。

你的歷史知識,是不是刷劇得來的?

蠻荒時期的人類其實都一樣,所以最初的人類歷史是可以互相借鑒的。人們創造這麼多的神話,也無非是藉助它們來弄清歷史,記錄歷史,解釋現實,回答問題。關於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中國人的解釋是女媧,她是我們的母親神。

有的人是用手捏的,有的人是用藤條甩的?

那我們之後幾千年的男尊女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在遙遠的氏族時代,這件事情就已經初見端倪了,那是權力從娘胎里剛生出來時的樣子。

伏羲:不會烤羊肉的獵人,不是一個好祭司

氏族壯大之後,聯合起來成了部落,由於部落人多、地廣、事繁雜,大家必須擰成一股繩來發展生產力提高戰鬥力。所以核心和圖騰出現了,代表人物是炎帝,我們的人文初祖之一。

到了黃帝的時代,部落開始走向聯合,但是,黃帝的核心地位卻不完全是實力堆積起來的,而是等級制度的發明。這套制度,被弱小的周人繼承了,周的天下,靠著它延續了800多年,以後的各個朝代,也都在吃著周的遺產。

黃帝:懂得尊敬對手,才是真正強者

部落聯盟的代表人物,道德楷模堯舜禹,是被後人孔子製造出來的,從此「鳥生魚湯」便被用來形容明君,但是直覺、邏輯和證據好像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道德的面紗。

堯舜禹的禪讓,總是套路得人心


推薦閱讀:

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親人臨終前,我們該怎麼辦?
我親手埋了我的狗
被陳列的死亡:走進那些與屍體相關的博物館
過度喝酒而死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人生 | 解决问题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