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執著於小眾?

其實說的就是我。當時星你全世界都在看,我不看…身邊的人都在聊韓流的時候我還只認識宋慧喬金喜善。兩年前喜歡三宅一生還是學生沒錢買,現在滿大街都在背了突然就不喜歡了。諸如此類太多。並沒有覺得是自己逼格多高,只是人一多的時候就想趕緊撤退。(我不反社會而且還算挺outgoing)到底是不是種病嘛…歡迎來噴


這不是病。我比較喜歡直接回答問題,不喜歡拐彎抹角。

下面我說一下為什麼執著於小眾這個問題,以及可能從人群心理上幫你分析一下。

小眾,不論是具體的實物還是一種思想,都是相對而言的,它只存在於一定的某種實物的某個成長階段,這就意味著它天然不會永久依附於某個事物,除非有一隻有形的手插手這個事物的發展。

小眾的事物,擁有它的人,天然會因為這個事物把他們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這個小眾的事物就是一個紐帶,橋樑,它能牢牢的把你們匯聚在一起,可能是思想上的統一認知,可能是線下的定期不定期的聚會交流,可能是僅僅存在於線上的交流分享。

【喜歡小眾的群體】

這個群體的進入門檻對於旁人而言,是極高的,例如,你必須擁有、認可某種事物或思想,可以稱之為「社交貨幣」,這是一種能夠在這個群體當中流通的通用的語言,你擁有這種「貨幣」之後才有人願意與你「等價交換」,分享傳遞信息。

但是對於已經擁有了這種「貨幣」的人來說,只需要花費時間即可找到這樣的小眾組織,毫不費力的通過這種「社交貨幣」與這個群體裡面的人「等價交換」,產生關於小眾事物的觀點分享。

同時,小眾的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他們是極為封閉的,他們不願意接受外來事物或者外來思想,甚至會產生一種叫做「小眾宗教」的信仰式思想,即便是同類事物,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來源,兩個群體之間都是無法融合的,彼此之間也會爭論不休。尤其是對於外來企圖進入這個群體進行其他目的,如廣告、營銷活動,更是令這個群體的成員所厭惡。

【喜歡小眾的個人】

分析完這個群體,再從單個人分析一下。

其實每個人都會感覺自己挺小眾的,暫不說這個「小」的範圍有多大,從單位個人來分析,會比較複雜,有的人則就是自戀,認為自己很好,自己喜歡的東西比較特殊,認為自己特殊,其實不然,在外人看來就是傻子,外人對他敬而遠之,這種人相信不少人身邊都會有一些,奇葩。這部分人出現這種思維方式的原因其實是錯綜複雜的,這種思維的形成和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讀過的某本書、看過的某個動畫片人物形象、周圍的人,是否有心靈創傷等,都有關係。舉個例子,「洗剪吹」群體~

這種小眾,我並不成之為真正的小眾,說好聽點是「奇葩」,說不好聽點是「傻逼」。

真正小眾的單位個人,就像題主說的那樣,還是比較out going的,還是比較能接受外面新鮮的事物以及會不停的尋找其他新的小眾的事物的,會因為某個事物的東西擁有的人太多而不再喜歡;但是也會有即便有很多人喜歡,還是會喜歡的事物,這個也是我上面說的,小眾只是相對而言。

下面我結合現實生活中一些實例以及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情況,切實分析下,真正小眾的單位個人。以我們每天都會用的手機為例。

有一個群體叫做「果粉」,指的是蘋果的粉絲,在我看來(可能包括題主),從蘋果手機的銷量上證明,這個群體一點都不小眾,這個手機也不是小眾的手機(雖然價格足夠貴),也是最沒意思的的手機,甚至擁有蘋果手機的群體簡直沒有品位。為什麼?

  1. 我用的是Windowsphone手機,lumia930,綠色的後殼,我用著舒服嗎?說實話不舒服,但是為什麼還是用,就是因為它足夠小眾;足夠個性到代表我自己,對,喜歡小眾的人應該都有這個感覺——足夠(個性到)代表我自己;它是諾基亞,我最喜歡的品牌,不管用的人有多少,我始終會喜歡它。~讓我為情懷喝一杯水繼續說~
  2. 我對蘋果手機的評價是什麼?滿滿的田園小鄉村氣息以及洗剪吹風格。拿著蘋果手機的人,在喜歡小眾的人眼中,這個蘋果手機用的人這麼多,在公交車上一個急剎車,全車人的手機摔在地上,用蘋果的人根本不能分辨地上那個蘋果手機是自己的,根本代表不了自己。但,是,我,承,認,它,足,夠,好。矛盾嗎?不矛盾。我同樣欣賞喬布斯。矛盾嗎?不矛盾。
  3. 最近我考慮到年底換手機,因為一些工作原因經常用到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社交app,Windowsphone的應用質量滿足不了需求,這個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蘋果手機,為什麼?我不是不喜歡嗎,那我會想到換成蘋果手機?因為我是被迫的,安卓手機太卡,太亂。但,是,當我看到三星s6 edge時,以及一些關於測評對這個手機的評價是唯一一個可以與蘋果手機平起平坐的安卓手機時,我感覺我在真的換手機的時候,這個手機會是我很大的選項,因為他是雙曲面,不一樣,足夠個性的代表我自己。

下面介紹一下我認為比較小眾的事物,2014年買的(前兩個)以及2015年買的(第三個)大件。

貝格曼的手錶,真皮石英錶,沒有秒針,紅色指針是分針,銀色指針是時針,而且分針和時針長短一樣,且以中心對稱。當你看到這塊表時,第一感覺是不會看時間,然後認為是智能手錶。詳細可以點擊 查看德國品牌Bergmann(貝格曼)特別版德國紅點大獎得獎作品中性款情侶對錶真皮錶帶石英手錶

這個是基本生活emoi的一個水杯,就是喜歡他的精緻,簡約乾淨。價格70多吧,網店好像沒有,我在實體店買的。很多城市的商場里有,店面裝修有蘋果范兒。首頁-emoi基本生活蝌蚪專賣店

這個是Gopro的運動相機,有點貴,2999元,這裡要說一下為什麼沒有買單反。單反你真的需要嗎?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大家思考清楚就知道為什麼買這個了,買相機是為什麼?拍照;拍誰?自己還是別人?當然是拍自己日常生活以及出去玩時用(除非你是攝影師);單反便攜性好嗎?不好,絕對不如這個兩個火柴盒大的相機。GoPro HERO4 Silver Adventure CS 運動相機

興許你覺得好貴,其實2014年我還買了蘋果筆記本,很貴,但是我並沒有把它放到小眾的這幾個當中,蘋果的筆記本根本不值我推薦,它不小眾,太多人用了,它不夠有特點,不足以讓喜歡小眾的人感覺自己擁有它很特別。當然還是那句話,這是相對而言,對於有些人,可能感覺蘋果電腦是小眾的。

題主多說到的是一個娛樂事件,流行元素,其實早些時候,一群人喜歡周杰倫,但是我就是不喜歡,和題主的感覺一樣,喜歡的人多了,我就不喜歡了。這是一種沒有信仰的信仰,沒有信仰是說我不堅持這一個;有信仰是說,我知道我喜歡的是最新的或者是少數人喜歡的。

單個人為什麼會喜歡小眾,這個問題也非常複雜,而且個人對小眾事物與群體對小眾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其實簡單可以總結為,希望讓自己感覺是少數人,讓自己感覺與別人不一樣(這個也是相對概念,並不是說和別人格格不入)。

少數人,這個詞就意味著:1、其他人擁有不了或暫時沒辦法擁有;2、自己眼光獨特,品位獨樹一格,對美、藝術有自己的欣賞,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並不是貴的就是小眾的)。這樣就延伸出了一個心理上的一個感受就是:少數人擁有的就是尊貴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心理感受上的閉環:少數人擁有→眼光品位有高度→尊貴→少數人才「能(配)」擁有。這是一個強化的閉環過程。


有一種小眾是偽小眾,有一種小眾是特立獨行。但這兩者的相同點是與眾不同,不同點是前者是盲目跟風,後者是很明確自己喜歡什麼並付出行動追逐的。

放在前面的答案:

執著於小眾的人,分為偽小眾和特立獨行的人,他們為什麼執著於小眾?因為偽小眾是一種偽裝,想讓別人感到自己區別於「普通人」,也想讓自己認為自己區別於「普通人」,但很遺憾他們沒有真正的熱情。特立獨行的人他們是有意無意就與眾不同了,他們買的潮牌、個性的行為、犀利的話語就是他們的「獨立宣言」、「個性宣言」、「革命宣言」,他們有自己的愛好,不太在乎外界的看法。阿迪達斯的流行就是抓住了青少年的小眾心理。不同是,偽小眾怎麼穿都穿不出廣告片里的趕腳,特立獨行的人穿什麼都讓人覺得很酷。

解釋:

先來說說偽小眾吧。偽小眾就是披著狼皮的羊,這類型的人是普通大眾的一份子,但他們不甘於過著普通的生活,也或者有區別於大眾的偏好,所以想往自己身上打區別於「富二代」、「屌絲」、「白富美」、「女漢子」等等耳熟能詳的標籤,於是我們看到身邊有一些少男少女,他們穿著時尚,但還不夠潮,他們喜歡小眾音樂,但還不夠有品位,他們玩滑板,但摔兩跤就放棄了,他們覺得自己夠二次元,但也只上個B站,他們知道極客也知道極限運動,但從來沒嘗試過,等等。普通人能夠在他們身上找到「好玩」的點,但這些點還不夠「有趣」,原因在於他們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追逐什麼,只是想區別於其他人,所以很多東西淺嘗即止。他們並不是亞文化的締造者和追逐者,也不是標新立異的少數人,他們的行為更傾向於一個play boy,想要嘗試一個新奇、鮮為人知的東西,但如果這東西身邊開始有人一起玩,或者受到了挫折(大部分情況是自己沒這個天賦,也沒繼續追逐的熱情),他會感到厭倦轉而離開。

其實我們常見的偽小眾的典型代表是偽文藝青年,因為拍照加水印的成本很低,發到社交平台上的「回頭率」很高;因為出去旅行所有故事都可以很美好,發到社交平台上的「回頭率」很高;因為咖啡店和書店到處都是但很少有人去,拍了照發到社交平台上的「回頭率」很高。

偽文藝青年或者偽小眾永遠都是在「消費小眾」,不曾帶領、感染身邊的朋友做一個更有逼格的人。或許偽小眾不甘平庸,他們對事物也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偏好,但他們永遠不能成為特立獨行的人的原因在於,他們還在尋找自己擅長、喜歡、熱愛的事物。

在說第二種特立獨行的人之前,我想探討一個問題,什麼是小眾?

大家定義什麼是小眾,就是看這個潮流、這個事物是不是只被小部分人說接受和喜歡。但事實上,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的畫作,溫暖的日系還是病態的攝影作品,饒舌還是民謠,前端科技產品還是手藝匠人的作品,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在豐富當中,未曾減少,有人創新也有人復古。

有人問了,你看前幾年宅基腐還那麼「小眾」,80後還不懂菊花殘滿地傷,現在那麼多人會把自己stupid形容成「啊,我只是有點二次元」,亞文化到頭來還不是要被大眾吞噬?但我想說,B站上一坨坨刷屏的彈幕里,好像只有那麼幾句才最搞笑吧。只能說,有了前人的開創、有了亞文化的流行、社會觀念不斷變化,我們在追逐精神滿足的過程中,能越來越快地在「貨架」上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然而真正玩在其中的人還是少數。誰是少數呢?「貨架」上的事物總要有一個生產者吧,誰是生產者?創造潮流、引領潮流,讓潮流從種子到被多數人接受的過程中,需要有先期的革新者,他們定義潮流,或者「重新定義xx」,然後把個新鮮的東西帶到大眾里去,接著就會吸引一批「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人,以及一批跟風、自詡另類的人。但只有先期的革新者、臭味相投的同路人才是真正特立獨行的人,他們的小眾才是24K純小眾。

所以特立獨行的人,他們有的並不覺得自己很特別,因為那就是他們的天性,他們自然的脾性。喜歡就喜歡了,做就做了,別人覺得他們執著小眾,其實他們只是追求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並且他們還有一些天賦,能夠幫助他們開創小眾的潮流,或者在小眾的世界裡走得更遠。他們中也有的行為驅動是想讓自己「異於常人」的心理,但他們也確實真的喜歡這項特立獨行的事,也真的擅長這個,也不是很在乎普通大眾對他們的看法。

跟「消費小眾」不同,特立獨行的人是「生產小眾」的人,他們除了在消費中享受樂趣之外,偶爾還會因為鑽研大多數人不理解、但他們偏偏特別喜歡的事而感覺到苦逼。

若想要區別偽小眾和特立獨行,就要看他們是不是某個小眾領域的行家,在消費之外是否每天高出新逼格。


在我們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和別人有很多不同。

用各種形式標榜自己的存在,外在的內心的,我之為人而又獨特之處。

當我們走過年少,我們見過了一些紛擾,可是內心依然會有那麼一塊位置。

之前有一個朋友說,他要做一個落後於時代的人。一直以來他都這樣做著,節奏太快的生活,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某種方面,我同樣如此。


因為。。。

那些盲目跟風的人讓你覺得自己像個傻逼。


我不覺得我是喜歡小眾,而是我喜歡一個東西的本質或特性,超出範圍的東西對我來說就沒有喜歡的價值了



喜歡小眾,但並不是我刻意為之,而是我和大多數人看事物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從小到大很多我喜歡的東西少有人喜歡,我欣賞的東西大多人欣賞不來,我的很多想法別人可能會覺得怪異,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孤僻,但我也並不排斥別人的想法。

就像我會為了不想做作業不讀書,也會為了唱好英文歌而重拾書本,多麼可笑。

就像有時跟姐妹逛街她們吐槽我,我們真是對你看上的衣服欣賞無能。有時又突然走在路上都被陌生人誇,好漂亮的羽絨服。

就像出門忘了帶傘我不會躲雨不會叫人接我,像戲精一樣奔到雨下腦補自己是個被拋棄的可憐人。

就像我前一天還一頓吃兩碗飯加二兩面,第二天就網購三包不同牌子的麥片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有時候覺得我並不一定是小眾,但我一定是個善變的女性,思維快到無人跟得上,這就是我至今單身的原因吧,我討厭一塵不變。


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

所以,你太大眾了……


大概是因為自己大眾臉吧。


這麼在意大眾的評價不太符合小眾的精神呀,題主小眾得不夠徹底,還算不上執著,算不上病,小作而已。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情緒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