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嘯南專欄 | 對話曠視CEO印奇:AI產業2018年將迎來轉折

印奇累得病倒了。

在接受我們採訪之前的這幾天,印奇每天都只睡了三四個小時。到了採訪當天的早上,他的身體終於支持不住,發起了高燒。原定十點的錄製,被迫推遲到下午兩點半。

受到科幻電影的影響,人們對人工智慧往往抱有一些「極客式」的幻想,總覺得這些功能強大的「AI」,是一個或者幾個極客,躲在燈光陰暗的車庫裡,花上幾個通宵搞出來的,但現實情況卻是,人工智慧是一個智力與勞動力都很密集的行業,想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幾個人和幾個通宵顯然是不夠的。

印奇、唐文斌、楊沐——曠視的三個創始人,人稱「Face++三劍客」——都出身於如今聲名赫赫的「姚班」。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人工智慧版圖上,「姚班」子弟們正在成為一支越來越難以忽視的力量,而曠視的創業也正是從印奇與唐文斌在清華大學的宿舍里啟航的。印奇坦言,曠視創業初期更像是「一個學生的課外作業」。

學生創業難免走彎路,在創業最初的幾年,曠視也經歷了從to C到to B、To G的轉變。曠視真正的轉折點是2015年,那一年的CeBIT(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馬雲向全世界演示了螞蟻金服的Smile to Pay刷臉支付,其背後的技術正是來自曠視。這筆業務幫助曠視在to B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去年10月末,曠視科技完成了4.6億美元的C輪融資,一躍成為中國最受關注的幾家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之一。時至今日,這筆融資也依然是人工智慧創業公司融資中額度最大的一筆,曠視科技的估值也隨之突破20億美元,成為了一隻名副其實的獨角獸。

為此,《中國人工智慧之路》特意選擇了曠視科技Face++聯合創始人、CEO印奇作為我們的下一個對話對象,和他一同探討人工智慧在各領域可能給中國社會,甚至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福祉與困惑。

技術、商業與行業是這場對話的三個關鍵詞。

印奇認為,科學型企業家要平衡好技術信仰與價值務實二者之間的關係。技術信仰與價值務實,兩者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的。技術信仰是一個公司的長期驅動力,而價值務實則是要解決企業當前所面臨的生存問題。「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本質上一定是把技術和商業做到了非常好的結合。」

印奇表示,下一階段,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是技術和場景的結合。人工智慧領域將在2018年結束摸索期,從技術驅動轉向商業化落地。自2018年起的第二個五年,會是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五年,新的巨頭可能會在這段時間內產生。有實力的公司會尋找到適合它落地的核心行業,人工智慧行業的主賽道也會呈現在競爭者的面前。

對於當下人工智慧創業的熱潮,印奇的觀點頗為犀利。他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風口,而是一股洪流,兩者存在本質的不同,「風口吹一吹可能還好,但跳進洪流里是會被淹死的」 。人工智慧創業是「一場深耕,一場長跑」。在這樣的條件下,留給機會主義者的空隙可能不多。

印奇認為,AI本質上是要提供一個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需要演算法、軟體、硬體、解決方案四者相互承接,組成一個完整鏈條,才能給一個行業的客戶提供足夠的價值,這種長鏈條的競爭是曠視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以下為對話實錄:

畢嘯南:這一輪人工智慧的創業者,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是科學家特別多。你認為這中間是不是需要有一些壁壘上的一種突破和思維模式上的一種突破?當科學型企業家變得具有比較複雜的管理者的能力或者是商業能力的時候,他就失去了本身的這種科研性呢?

印奇:我覺得第一點是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企業。關於這輪人工智慧創業者而言,技術確實是裡面最重要的主題。我覺得作為一個技術型或者科學家的創業者,他有他的優勢和劣勢。優勢來說,我們有個詞叫inside(內容),就是他對這個技術和技術的周期都有判斷,所以他可能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戰略。

但另一方面,任何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本質上一定是把技術和商業要做到非常好的結合,不能光懂技術,而在商業部分失利。其實包括我個人在內,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技術型創業者在很多思維上,可能很工程師思維或者很科學家思維;而商業上可能需要的又是另外一種思維,更具用戶導向,或者說更從人性出發的一些想法。我覺得這個要求還蠻高的,需要達到複合與平衡的一種狀態。

我們內部有兩個詞,一個叫技術信仰,一個叫價值務實。我覺得這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的。技術信仰這個軸,我覺得是不能丟的。因為技術是科學型企業家最重要的驅動力。當一個科學家,他真的變得非常市場導向的話,我覺得他很難把這家公司做長久。

但另一方面叫價值務實,就是每個公司得活下去,所以他得把長期和短期的結合。誰能夠把這兩者做好平衡,我覺得可能這個企業確實能夠走得比較長久,並且能夠在他的領域裡面起到一個領軍的角色。

畢嘯南:你剛才提到了Face++已經成立六年了,就是這個過程你覺得變化大嗎?你個人的心態上。

印奇:我覺得變化還是挺大的。簡單來說,我們從最早的就是兩三個人,其實坦白來說更像是一個學生的課外作業一個感覺,到現在公司相對接近一千人,並且我覺得是匯聚了一幫最優秀的人工智慧方面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市場的人才。

從我自己的時間分配,很明顯能夠看出來,最早的時候我幾乎就是一個科研的技術的leader(領導),我可能百分之百的時間都用來跟這些技術的同伴們一起思考怎麼讓我們產品的性能達到第一。我們從2013年開始,陸陸續續在全球的一些人工智慧技術比賽裡面,打敗過Facebook、Google這樣的公司。

我原來就是個百分之百的技術男,但後來的狀態可能是50%做技術,另外那50%就會處理商業和資本上的一些東西。

到了現在,我可能最多最多也就30%的時間在技術上,因為技術上可能最多的看的是一些遠景,看的是一些大方向,而70%的時間可能更像是個企業家,或者叫創業者——現在還稱不上企業家。我需要去真正為這個公司去構建一個更好的大環境,為這個公司去攻克最重要的客戶,為這個公司去制定最重要的一些戰略決定。

畢嘯南:你剛剛提到了說人工智慧這個浪潮,而且你已經說了第一階段,你認為它可能發生的種種表象,在你看來,你感覺到人工智慧這股浪潮未來大概會分哪幾個階段?

印奇:我感覺2018年是第一波浪潮的最後的一年,之後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轉折。我覺得第一個階段大概經過了五六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其實是一個摸索期。大家也許有不同的切入方式,但一個總的主題,大家強調的更多是技術驅動、技術平台。

在過去一兩年時間裡面,我們已經漸漸地意識到,人工智慧這股浪潮最重要的是技術和場景的結合。所以我覺得到2018年之後的這個階段,會是一個遍地開花的階段,真正有實力的公司會尋找到它自己的核心行業,人工智慧領域的主賽道也會真正湧現。從2018年起的第二個階段的五年,我覺得是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五年,我覺得會像當年的誕生BAT一樣,產生一些新的巨頭。

畢嘯南:這個新的巨頭跟老的巨頭之間,你覺得這種競合格局會呈現一種什麼狀態?首先您認為其實是在既有互聯網巨頭之外,是能夠誕生一批人工智慧領域自有巨頭的?

印奇:當然。我覺得其實這波浪潮裡面,就是傳統的BAT這些大的公司,我覺得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因為這裡面其實本質上的,無論是從資金、人才,包括它的所擁有的數據和場景,這方面都是既有的這些巨頭公司擁有的。

但是這個創新永遠是這樣,就是既會有這種原有的傳統的巨頭公司能夠做到轉身,能夠在下一波浪潮裡面仍然去引領,也會湧現出一些新的新巨頭。

並且我對於這個我會非常有信心的點是說,其實當我們回顧整個互聯網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它的波及面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廣,你會發現當你去到工廠,你去到農村,你發現他們生活還是可能跟10年前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我說人工智慧這波浪潮,我覺得核心它會驅動的是從互聯網的這種消費級的領域,去波及到更多的,包括企業級、工業級這些應用場景下,而這些場景下,我覺得其實新興的公司會更有機會。

畢嘯南:能不能再談得具體一些,就是你認為彎道賽車這件事情,就是對於中小型的這些新興的創業者而言,你覺得可能最先在哪幾個領域出現巨頭?

印奇:這點我們還真的很仔細思考過很長時間。我們認為這波AI浪潮,本質上是AI+行業。AI是你的核心能力,你再選擇一個行業與它相結合。這個行業的選擇其實非常有學問。

如果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互聯網化的行業,或者簡單來說是一個非常線上的行業,我覺得這個競爭比較難。因為線上就像是一個平原,別人有百萬雄師,而你可能有一個輕騎兵。你也許可以階段性的攻城掠地一部分,但因為這是個平原戰爭,所以你最後可能還是守不住。這是在線上。

但是如果這個行業完全是在線下的話,你會發現這些行業的在線化的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舉個例子,我們說工業大數據,其實你會發現很多工廠連感測器都沒有裝,這些數據都沒有存到一個IT化的系統里,這時候你如果去攻克這個行業的話,你會發現它周期非常長,因為你要把在線化、智能化這兩件事同時做就會非常難。

所以最後真正給我們的機會可能就是在這兩者之間,這個行業可能又得很大,同時你會發現你階段性的完成了這種在線化,已經有了一些數據,然後同時它已經有這種「在線+智能化」產業升級的需求。

而我們從經驗來說,我們自己可能覺得以下行業是很有機會的。

第一個是金融行業。無論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業,還是各種金融基礎技術創新,我覺得其實是個非常非常大的行業,它也符合既是算傳統行業,又是可能已經在線化相對比較成熟,同時又體量足夠大。

第二個,我們叫城市大腦,或者說換一個詞,叫泛安防。就是說安防這個行業其實是一個比較線下的,大家對安防的理解,可能都是在城市裡面有各種攝像頭,我們叫安防攝像頭。但在這個行業里,其實我覺得未來會升級到,不叫安防攝像頭,叫城市攝像頭,這就像一個城市的毛細血管一樣,有很多的數據的採集,這些數據彙集下來,這是個巨大的行業,同時有非常大的機遇。

第三個行業,我自己比較看好的,是智能工廠,或者叫智能製造。你會發現這些勞力密集的行業裡面,其實有非常非常多的機會,可以通過新的感測技術,新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大量地去提升整個的流水線的生產效率。

上面這三個點我覺得是我們非常感興趣,而且正在投入的。有幾個行業我們沒有做,比如像大交通行業,比如像無人車,都可以列為大概在這個範疇內;還有比如像醫療,這也是大行業。剛才羅列的幾個行業是我眼前覺得最有機會的,當然還會有不同的行業不斷湧現。

畢嘯南:那對現在第一波這些創業者而言,因為你是非常好的一個代表,對於很多現在AI行業的創業者,因為現在我看統計有五千多家了,以及投資人,對想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你從親身經歷來講,你有什麼建議其實可以分享給大家的?

印奇:我覺得,對於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大家還需要認識到它的不一樣。中國有很多很多風口,但風口和洪流是不一樣的。風口吹一吹可能還好,但洪流跳進去有可能會被淹死。

我覺得AI的整個創業的過程是比較深度的。從搭團隊來說,它啟動的門檻就比較高。如果你真的很認真的去做一個行業的話,會發現你的技術人才儲備一個基本團隊,代價是比較高的。

然後你的整個市場化的過程,又不會像互聯網做一個APP那麼簡單,你可能要深度的去做這個行業。所以你會發現,當你把這些每個模塊分別做一圈之後,你發現你所花費的時間,投入的精力,投入的整個資本的量級,可能都比原來要多很多。

互聯網之間講究用針捅破天,但我覺得在AI這個領域,或者在工業互聯網這個領域裡面,可能不會太有這樣特別機會主義的機會。我覺得現在的五千多家的AI公司裡面,幾乎90%是套了AI這個話題,真的是在做AI的可能並不多。

現在在做AI領域的,我覺得都有焦慮意識,因為你發現你可能不僅僅是要把技術做好,你還要去改變行。這兩件事其實真的是都挺難的事,你能做好一件就不錯了,更何況現在幾乎給你的命題是,這兩件事你必須都做好,你才有機會生存下來,才有機會做大。

所以我給的建議是,第一,就像西天取經一樣,你要問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如果你真的準備好說,我在這個行業做五年、十年,我確實認可這個行業。那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未來五年、十年不會落伍,或者說永遠在舞台最中央的一個大行業,值得你去投入。

畢嘯南:曠視目前,或者是之後的一個業務布局,你打算怎麼布局?

印奇:我覺得我們比較堅定地就是沿著視覺計算這條路走了。自然語言處理這件事,我覺得特別適合大公司來做,因為它們有非常多的在線數據,所以比如搜索公司、社交公司它們都有非常好的積累。包括你看國外的巨頭,Google也好,Microsoft也好,Facebook也好,大家發力都在這裡,這是一個一定要去爭奪的一個入口級的東西。Siri起到一個例子,其實還不夠好,還有微軟小冰,就是這個範疇,這些大傢伙們去打的。

那也有些創業公司,可能在些垂直領域是有機會的,我覺得視覺計算這個領域裡面,第一沒有巨頭,第二它足夠大。其實自動駕駛可能是被單獨拆出來的一塊,因為車這個行業非常的大,所以大家很關注,但我自己會認為,未來真的在這個城市的各個場景中這種攝像頭,怎麼把它們連接起來,形成一張真正像城市的神經網路一樣的一個系統,這個是未來的城市基礎設施。這是我想去做的,所以我們的願景叫做「賦能機器之眼,構建城市大腦」。

畢嘯南:那其實你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你說我們每天都在解決新的問題 ,但是事實上就是Face++也好,或者你所代表的這個領域也好,我們不談大AI那麼宏大的領域,就是你們現在事實上遇到最大的那個難點是在哪個方向?

印奇:我們最大的難點是,AI其實是要提供一個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端到端怎麼理解,就是說你會發現原來你做一個產品,你可能只要做一個APP,做一個軟體就可以了,你至少不用做硬體。有一段時間做智能硬體創業的時候,大家可能要把軟體、硬體都做了。

到了做AI,發現不光做軟體、硬體,在軟體的背後你還得做演算法,而在硬體的前面你可能還得做一個行業的落地的整體的解決方案。就是你可能是演算法、軟體、硬體、解決方案這四個東西你得加在一塊,你才能給一個行業的客戶提供一個他預想的價值。因為它們這四個是承接關係,比如說第一個板塊你做了100%,第二個板塊你做了90%,第三個板塊你只有50%,最後給用戶的感覺就是個50%的產品。這個長鏈條的競爭,對公司來說,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挑戰。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專欄:量子位 - 知乎專欄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推薦閱讀:

專訪聯想之星 · 高天垚: 八年投資技術領域,我判斷AI未來五年會迎來大爆發
【上海線下】FMI2017人工智慧系列沙龍
汽車AI時代將至,商湯科技攜手本田卡位自動駕駛高地
酷站推薦 - faceplusplus.com.cn - Face++ | 曠視 | 人臉識別

TAG:Face旷视科技 | 人工智能 | AI初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