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下一個華為或鴻海?十年磨一劍,豪砸研發,極其低調,如今正逢其時 | CES獨家專訪中科創達

金庸筆下作品中,常常會出現世外高人。比如《天龍八部》中的逍遙子、《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神殿俠侶》中的劍魔獨孤求敗。這些世外高人的共同點就是都有著絕對強勁的實力,但卻並不為人所知。不過,當聽到他們的名字時,絕大多數人都想進一步了解他們。

過去 10 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在短短數年內飛速成長,如今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製造輸出國。

在中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家極其低調的整體解決方案開發者——中科創達 ( ThunderSoft )。他們在消費終端市場的知名度不高,但實際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從高通、展訊、聯發科、英特爾、Google、微軟,還有各大手機終端廠商,過去十年,中科創達都是這些巨頭公司重要的合作夥伴,儘管在新品發布會上,不會有人刻意提及,但在新產品開發時,中科創達卻不可或缺。因為對這些公司而言,當在終端系統整合方面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們能想到的救星都是中科創達。

甚至,高通和海思的手機 AI 方案也都是中科創達一手包辦。所以,如果要說中科創達是中間件(Middleware)服務商領域的獨孤求敗,大概是最貼切的形容了。

市場上並不是沒有像中科創達這種專註於中間件 ( Middleware ) 的廠商,但持續在同一個領域鑽研深耕,進而成為國際晶元、系統大廠的主要協作夥伴,中科創達確實是其中少有的異類。不只在中國市場,在許多其他地區國家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中科創達員工規模已經超過 3000人,且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布局,以隨時就近服務當地客戶。

雖然如今智能手機晶元與系統改朝換代需求仍在,且中科創達在這方面的營收表現也仍持續增長,但中科創達卻早已展開下一階段的布局。過去 3 年,從智能汽車、智能聯網設備,手機等移動設備的 AI 系統方案,中科創達腳步只快不慢,去年先是攜手高通在重慶設立智能聯網汽車協同創新實驗室,並加入百度 Apollo 計劃、中國移動 5G 聯合創新中心、Linux 開源車載系統平台 AGL 聯盟。

相較於先前在智能攝像頭、無人機、VR 設備的發展,只能算是中科創達在智能手機成功之後,跨入下一個階段的熱身。毫無疑問,AI 產業的逐步成型,才是中科創達展現過去十年累積功力的關鍵出手。

中科創達創始人兼董事長趙鴻飛曾在專訪中對 DT 君表示,藉助中科創達在中間件方案設計上的深厚功力,解決了晶元與系統之間的整合與優化問題,晶元廠能夠更快速的對產品升級換代而無須擔心能否和操作系統匹配,終端廠商也得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新方案變成實際產品。

目前,各家在 AI 計算方案上持有分歧,使用 GPU、FPGA、DSP 或者是 CPU,甚至是 NPU等架構類型非常多元,要讓這些架構可以在主流的操作系統上順利執行,甚至搭配演算法或框架之後,要能呈現出架構設計原先設想的應有性能表現,其實難度相當高。然而中科創達憑藉過去協助智能手機企業突破從晶元到系統整合障礙的功力,通過優化的中間件方案帶給企業更直觀的產品設計流程,減少開發障礙、加快產品上市時間,讓 AI 終端廠商專註於發展創意,而不必卡在技術細節。

所謂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除了強,更要快,這就是中科創達讓所有大廠無法忽視、更不可或缺的價值。

研發費用增長8倍背後,是中科創達站上風口的自信

對於中科創達從智能手機、到 AI 智能設備的跨界策略,外界多認為,這是一家已經佔到風口位置的公司,前景當然看好,但關鍵在於落地實現的能力。

對於這個問題,中科創達其實已經有了答案。從 2017 年前 3 季財務表現來看,雖然營收仍呈現穩步增長,但毛利率與盈利能力卻未同步走高,這也引來市場的議論。事實上,這樣的處境對於每一家選擇跨界轉型的公司,都是挑戰、也都是壓力,但這無關對錯,而是選擇,背後體現的是公司對於能否在未來創造更大價值的自信。

圖丨中科創達2016年第3季至2017年第3季季度盈利能力

以中科創達 2017 年前 3 季財務費用的消長變化來看,單單前3季度累計的研發費用同比增幅就高達 868 %——這個數字凸顯了中科創達對未來技術投資的強烈企圖心。試想,如果沒有這增長 868 %的研發費用,留下來不投資、不開發,代表的是立即性的盈利大幅飆升,這對於所有上市公司,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甚至可以說是誘惑。

但顯然中科創達的選擇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因為,除了研發費用的大舉投資增長,近幾年來,中科創達為了補強未來在AI智能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實力,也持續進行多項併購案,以最近一筆併購案來看,中科創達在 2017 年 12 月初宣布了以 3100 萬歐元收購圖像視覺公司 MM Solutions,後者在移動與工業圖形圖像領域具有 16 年的深厚經驗,更是高通與德州儀器在 3D 成像技術的戰略合作夥伴,有超過 5 億手機採用 MM Solutions 圖形成像解決方案,並且已開始布局物聯網、汽車等領域。

圖丨中科創達自動計算物體體積方案現場演示(DT君拍攝)

在這個節點上,中科創達不在意外界的議論與眼光,不論是不計眼前盈利的技術研發投入、或者是放眼未來的大手筆併購戰略布局,中科創達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站在何處,又要走向何處。當下的所有準備,都是為了下一波大浪來時,搶先站上浪頭的必要。

中科創達的起飛源自移動終端,欲借AI成就霸主地位

中科創達CTO鄒鵬程在CES期間對 DT 君表示,「中科創達發展之初,可說是隨著移動時代的風潮而起飛,由於進入市場的時間點剛好,中科創達在相關業務與規模方面也快速獲得成長。隨著AI 時代的到來,我們看到與當初移動產業的早期狀況類似,由於各種 AI 系統在整合時都會遇到些大大小小的問題,造成業界發展相關產品上的困擾,而剛好我們可以憑藉在移動產業累積的深厚技術經驗,協助企業消除進入 AI 產業的門檻。」

「我們也在演算法的發展上積極布局,從最底層的硬體系統來看,包括 SOC、ISP 到 GPU、DSP、NPU 等等,都需要不同的演算法來發揮架構的計算能力,尤其現在開始講求 On Device 的終端 AI設計。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把原本的雲端服務上的執行模式和演算法框架在終端跑起來,必須從硬體、操作系統到框架,到中間件逐步統合,而我們過去在移動終端的發展經驗對相關的 AI 應用可說起了很大的幫助。」

至於為何在 2015 年決定要進入 AI 產業時,要針對智能汽車、物聯網以及移動終端?鄒鵬程表示:「其實當初設定這三個領域時也不是專為 AI 出發,而是針對應用的需求,我們在這三大領域中看到了與當初功能機到智能機相似的發展脈絡以及類似的產業難題,而 AI 議題的引進,雖可對這些應用的功能達到更好的體驗改善,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複雜的軟硬體匹配問題,多數硬體廠商只知道概念上可以這麼做,但實際上要如何做到,卻是一知半解,因此走了不少冤枉路,中科創達看到這樣的情況,當下便決定要發揮工程師的本色,解決業界遇到的技術難題,就如當初把智能手機產業推向頂峰,加速推動整個 AI 產業成熟。」

中科創達對各個領域的發展投入的資源其實相當平均,並沒有特別側重的類型,而靠把關鍵 AI框架與系統形成抽象的模塊技術,不同客戶可以在各種類型的設備中重複使用這些 AI 核心模塊,把需要重複進行的開發工作降到最低,提供了高質量的 Turnkey,並藉此貫穿三個領域,成功提供客戶很好的開發流程,並大大降低了客戶開發相關應用的難度。

Turnkey 指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是一種專案類型,賣方將專案架設好並調整完成,在可立即使用的情況下賣給買家,是科技業中一種常見的技術轉移方式。

AI應用方興未艾,降低進入門檻成為中科創達最大任務

不過,鄒鵬程也表示,由於過去中科創達最專精的還是在移動終端領域,在 AI 領域的發展時間並不算長,尤其手機才剛正式進入 AI 應用領域,目前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尤其是基於裝置上的 AI(on device)設計,更是過去許多號稱 AI 設備所沒有的開發經驗。

舉例來說,過去音箱的服務都是基於雲端上的計算,通過網路來回傳輸數據,而目前手機多半強調直接在終端上進行相關的 AI 計算,終端有安全性、低延遲的優勢,雖然AI 對終端消費者或設備商而言是個很新鮮的玩意,但實際定義上,AI 就只是個比較特殊的應用,需要藉由特殊的計算架構來達成。最大的挑戰是要如何把 AI 應用放在這樣異構的架構上,讓這樣的架構可以很好的執行 AI 應用。

像高通、寒武紀、深鑒、海思等都是中科創達極為重要的客戶,積極幫助這些架構設計者解決框架適配的問題就成為關鍵的任務。

換言之,現在的 AI 時代和當初的移動時代狀況類似,當初的問題是要怎麼更好的利用 CPU、GPU 等架構去解決應用執行的效率,AI 時代則更為複雜,由於 AI 計算架構選擇多元,且框架也相當多樣化,相較起過去多數基本架構皆採用標淮設計,且計算框架選擇有限的狀況不同,要為這些各異的 AI 方案提供效率夠好的方案,就成為主要的挑戰。

因此,中科創達也藉由併購補足部分的技術庫,結合原本就具備的深厚工程實力,打造更好的方案提供給客戶。

既有 AI 設備功能的小改變也能帶來大影響

當 DT 君問到,要如何在既有的應用當中尋求新刺激元素?鄒鵬程以目前最常見的語音 AI 服務設備——智能音箱為例,提出了見解。

鄒鵬程表示,在智能語音服務方面,比如說 Echo 智能音箱,已經是去年相當火爆的智能產品,其在家用或消費領域所能帶給消費者的應用體驗已經相當成熟,並獲得市場相當大的接受度。去年也已經可以看到數十美元價格的方案上市,這也進一步刺激了整個智能音箱的成長速度。

但鄒鵬程認為,語音盒子目前是盲的,看不見人,這很大的限制了應用領域,而未來這類語音助手加入視覺辨識技術會是個相當大的趨勢。在加入攝像頭以及相關視覺演算法後,設備可以更好的定位家中發話成員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做到線上交易的安全,比如說刷臉認證等做法,如果只有純粹語音,那麼像之前被有心人士惡意消費,或者是非本人的不小心購物案例,都還是會層出不窮。

另外,利用視覺模塊,甚至還能讓智能終端充當家裡的「安全保鏢」,家中無人時若有不尋常狀況,還能自動設定通知警方,這種應用彈性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更大,也能創造設備本身更高的附加價值:比如說安保可以成為訂閱服務等模式。針對這點,中科創達也在相關視覺演算法發展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對於客戶未來在相關市場的布局會有正面的幫助。

鄒鵬程也對 DT 君表示,AI 的視覺識別演算法和傳統的視覺處理程序不大一樣,傳統演算法很依靠預先計算的邏輯來猜測或評估狀況,但 AI 需要通過數據的收集和計算來加以訓練,後者精準度是可以隨著使用的時間而逐步提升的,這是最大的不同。

因此,AI 在數據方面的處理流程就成為工程性的問題。以工程師角色自居的中科創達,在客戶提出問題時,便可根據客戶的需求去獲取數據、訓練、建立模型,最後導入設備中,如此一脈相承。雖然中科創達會建議客戶使用附加價值高的方案,但最終還是會取決於客戶的產品定位,客戶可以選擇整套服務,也可以只選擇部分的服務,彈性非常高。

圖丨中科創達食物熱量自動檢測方案現場演示(DT君拍攝)

鄒鵬程也強調,目前能像中科創達這樣高效地去解決問題,而且性價比更高的公司並不多,中科創達很多客戶有很多很好的商業模式,有很好的服務、硬體設計,但他們應該選誰的方案,選哪個框架,不少客戶對這些方面的經驗可能比較不足,但藉由中科創達的技術,客戶可以專心創造產品的價值,而不用從頭設計輪子。

而當 DT 君詢問鄒鵬程對英特爾 Keynote 中的說法有何看法,鄒鵬程表示,他也同意英特爾把數據當作資源的觀點,畢竟 AI 最重要的兩個關鍵是系統和數據,而不是演算法。

系統是包含硬體和演算法結合的系統,數據是作為推動 AI 前進的重要關鍵,如何抓取、訓練、管理以及傳輸,甚至更新這些數據,這些都需要新的技術和方法以及工具來確保這些環節能夠高效運行,就好比即便是簡單的數據標註,利用 AI 也能做到更好的解決效率和精確度。而裡面的很多關鍵技術問題都是中科創達目前協助客戶解決的重點項目。

AI晶元離過熱還很遠,市場將有足夠容量

關於目前 AI 晶元發展正熱,會不會過熱導致過去手機晶元的泡沫化過程重演?鄒鵬程則顯得相當樂觀,他表示,AI 在不同的領域都可獲得應用,並不是像當初偏單一化、過度內化之後帶來殺價競爭,自然有人會被洗出場。

先不講智能手機的 AI 晶元,汽車或物聯網等應用所需要的 AI 方案就和手機晶元狀況不大一樣,由於 AI 應用五花八門,不同應用需要的 AI 晶元特性和規模也不一樣,有需要極低功耗的,有需要強大性能,有需要處理音頻,也有需要進行視覺處理的,而各家的方案計算特性也都不一樣。

對此,鄒鵬程認為,各家方案最終都能在市場上切出屬於自己的一塊,不至於複製當初手機的狀態,最終留存的技術類型也會更多,而不會像目前智能手機方案只剩少數選擇可用。

當然,晶元企業競爭激烈,對中科創達而言其實也是個利好。過去移動領域,創新非常重要,而創新需要非常重要的技術融合,而這也是中科創達的優勢所在,比如說去年高通驍龍 835 的軟體適配就是和中科創達合作,今年的驍龍 845 同樣是由中科創達協助開發整套系統,除此之外,目前主流 AI 方案也幾乎都有中科創達的影子。

鄒鵬程也表示,AI 技術會影響到生活的所有部分,基本上目前中科創達針對的三大 AI 應用類型幾乎已經包含了所有我們生活上會接觸到的技術或應用類型。比如說在移動領域方面,人臉識別已經是非常主流的技術,工業方面,自動化製造已經是各家競相發展的技術,醫療和教育也是 AI發展的重點,這些應用會得到相關好處。

目前,中科創達已經進入醫療、工業智能製造等專業領域,當然,一如既往,客戶才是主導者,中科創達依舊扮演著推動技術前進的角色,協助產業跨過落地的門檻,而最快在 2018 年第一季稍晚就可看到相關成果。

汽車智能不局限於汽車本身

在智能汽車方面,鄒鵬程也強調目前中科創達已經提供相當多樣化的方案,包括智能 UI、語音系統整合,以及感測器融合技術,但是談到汽車本身的 AI 或者是超出汽車本身的 AI 層次上,他也表示,自動駕駛系統有很多個等級和層次,AI 也分為本地和雲端,但未來不是這麼兩極,而是中間會有更多端點,比如說車聯網的概念,車子和車子之間共享計算資源和數據,以叢集的概念形成一個龐大的智能實體。

屆時,汽車的 AI 並不是單純只靠車子本身的計算能力,而是結合了雲端的算力以及周邊汽車的算力,加上數據的交流,可以即時的、更好的應對環境的變化,增進整體交通環境的效率,這對中國許多苦於交通堵塞的大都市而言,將是個革命性的進展,這樣的龐大 AI 叢集甚至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故,並主動疏導流量,防範於未然。

目前,中科創達也在這塊做相關的努力,包括智慧城市,家用智能終端到車子本身,藉由預先建立的許多計算模塊,通過網路形成龐大的智能實體,集結龐大的算力,讓更多目前我們想像不到的事物變為可能,而這則是中科創達的願景。

事實上,中科創達對於未來的樂觀期待,不只來自於 AI 技術的發展、或者是應用服務的遍地開花,在DT 君看來,中科創達其實不只是站在風口上,更是佔到了一個風向最好的位置。

相較於過去在智能手機時代,晶元商與系統方案商要服務的客戶再多,也相對有限,但在未來的AI 智能終端時代,整個生態圈的規模將會被可觀的放大,即使每一家晶元商、系統方案商都不斷的強調生態圈、開發者合作體系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要談到真正的導入、設計、開發、量產、商用,其中卻有太多的細節問題必須被一一解決,但這些都不是那些大廠可以靠生態圈或開發者合作計劃做得到的。不過,對於中科創達來說,這些其實是過去十年每天都在練的功夫。

圖丨中科創達已經實現圖像中物體識別

像中科創達這樣的廠商,其真正的價值除了技術創新之外,更是在於經驗累積,簡單講,十年來,中科創達為多家晶元商、系統方案商、終端廠商在智能手機等產品上所解決過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一直不斷地累積進而內化,在下一次同樣問題出現時,中科創達就能夠有比其他人更快反應解決問題的速度,而這就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中國的下一個華為或鴻海?

關於中科創達,其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 2015 年 5 月19 日,滬指地震時,中科創達以 252.57 元報收坐穩A股第一,而當時,中科創達已經連拉了 21 個漲停板,而且逆勢上行,不斷創高。

能如此抗震只有兩種可能:1.「妖氣」太重,脫離大勢;2.硬實力雄厚,雷打不動。但對於中科創達,通過時間的證明,DT君更偏向於第二種。

每逢工業革命,比如工業 1.0 進化成工業 2.0 的時候,大批技術 B 端供應商都會碰到一個相同的問題,即「技術門檻」。只有越過工業紅線、挑戰自我極限的企業,才有可能把技術變現為業績,對這類型的企業而言,股價不是目的,而是結果。

而當下,也正是工業 3.0 步入工業 4.0 的時代,中科創達所面對的,也正是能不能越過這道坎。從中科創達上市以來的持續推動的戰略性併購、研發費用不手軟的豪氣出手,這公司是不只有戰術,更有戰略。如先前所提到中科創達收購MM Solutions,從 DT 君與鄒鵬程對話可以看出,圖形成像技術只是其中一塊拼圖,因為,在計算機視覺技術上,中科創達早已布局深耕。

出手收購 MM Solutions,中科創達相中的是強大的技術貯備和研發團隊資源,再加上未來可觀客戶基礎,從而有效提高中科創達計算機視覺相關技術研發能量、加速整體解決方案開發設計,而這一塊市場,正是中科創達結合過去在智能攝像頭、進而整合未來AI技術的戰略性切入點。

圖丨國信證券給出的預測

作為企業,尤其是一家上市企業,研發能量與技術積累都必須要被證明具有變現能力。而中科創達看似沉潛,實則暗地裡苦練了不少真本領。

在 DT 君看來,中科創達的做法會讓人想到當年的華為或是鴻海,一開始不為人所知、甚至是不為外界所看重,但他們都是那種暗自下工夫、心有擎天志的人。

華為早年做的是代理銷售的生意,鴻海做的是電視機開關鈕的生產,但在時代際遇轉折出現時,華為的任正非、鴻海的郭台銘都敢於放手一搏,華為當年放棄代理了,決定自己搞起技術,從代理思科,到讓思科夜不安寐,而鴻海從電視機跨進電子業,從製造的鴻海到科技的鴻海。而這兩家公司還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高度重視研發投資、敢於出手併購布局。

其中,華為的研發投資金額一路超過全球科技龍頭,一年百億美元的研發投資金額,讓所有人望塵莫及,也讓華為深不可測。同樣的,這幾年接連出手跨國併購投資的鴻海,讓人見識到已然跳脫傳統製造業思維的鴻海企圖心。

通過 DT 君這一段時間對中科創達的觀察,如果說,過去十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快速起飛,中科創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期待,集過去十年大成於一身的中科創達,在 AI 智能終端時代,也許仍舊隱身幕後,但,從默默無聞到舉足輕重,對中科創達而言,這一天其實已然不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於CES2018發布的HTC Vive Pro?
如何評價CES展前戴爾公布的2018新款XPS 13系列超薄本?

TAG:科技 | CES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