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習秘訣:問自己憑什麼是對的?

有位同學(樹tinge)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我知道你說的百分之百掌握和我說的鑽牛角尖不一樣。但是我又不知道具體怎麼不一樣。 好像應該是, 百分之百掌握說的是他的解題思路之類的 , 鑽牛角尖,就是把自己主觀的東西強加在那個題目上。 因為我歷史老師說我就是堅持自己的答案不肯聽別人的解說,非要覺得自己的答案是對的。 比如說做歷史的時候,最近我感覺, 看到選項時, 我感覺出題者應該好像想讓我選a項 ,但是我自己覺得b項, 才是正確的 , 但是後來我選了a項確實是對的. 成績好的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嗎? 還是他們其實跟出題者的邏輯只是有稍微的不一樣而我是有很大的偏差? 然後我朋友還跟我說要符合什麼普世邏輯之類的。 那如果我不在這個邏輯之內是不是就一定不可能考好, 一定不可能考試上。所以我每次去問問題。 政治老師都覺得我的思維簡直沒救了 都很不想回答,我問的問題。覺得根本就和題目沒有關係 。

就像這位政治老師一樣,許多人都會覺得這位同學出現的問題很愚蠢。

也許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我也會對這樣的問題不屑一顧。

而當我讀過博士,完成了北大數學學院的博士後研究之後。如果以往的心理我模擬一下,我會越來越不覺得這個問題愚蠢,如今,我一點兒都不覺得這樣的問題愚蠢。

因為我發現,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許多決定,都是與上面的情景一樣。不斷的,「我感覺,我感覺,我自己覺得」。

我們總是想憑直覺做判斷,因為這樣輕鬆啊。所以,不斷的失誤,不斷的出現錯誤。

解決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問:根據是什麼,根據是什麼,根據是什麼?

對於學生來說,根據的東西,要麼是公式、要麼是計算步驟、要麼是根據事實(例如歷史事實),等等。

如果,你反覆追問根據是什麼,那麼你能做到,你會做的題目,100%的能夠作對的。不要小看這個本事。99%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對於成年人來說,做出一個判斷,要根據的東西更多。

總之,永遠不要停留在直覺、感覺上。

想想看,一根插在杯子里的筷子,

你就知道感覺、直覺有多麼不靠譜了。

所以,無論做出何種判斷,永遠要不斷的問自己:根據是什麼?憑什麼自己是對的?

這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教父、投資界的喬布斯Rey Dalio在第一次破產之後得出的最慘痛的教訓。

隨後我在微信公號(hejupai)後台又收到一位同學的提問:

老師,您好。我有一個思維上的問題想要請教您。我是一個高二的學生,成績還算不錯。但我最近發現自己在考試時容易陷入一種怪異的思維狀態。我能夠想到一個思維鏈,但好像不相信自己會想出來似的,我會像一個強迫症患者一樣,一遍一遍讓自己從頭,或是從上一步再推理一次,反覆進行思考好幾次才會放心地繼續算。簡單來說,就是我會一遍遍進行重複思考。這大大降低了我考試時的思維效率。我在想,也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前一步推的是完全正確的。另一種,是我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足,思維鏈條不能夠十分連貫,說到這,我突然覺得,自己一直以來,思維彷彿都不夠銳利,效率不太高,不知道是否有這方面原因。以上是我的情況,如果您恰好看到,又恰好有破解之道,期待您能幫助我。

人在大多數時候思維是混沌的,所以有思維鏈不錯,說明思維是清晰的。所謂思維鏈,就是一個想法接著一個想法,不亂。文章就是思維鏈,一個字一個字下來的。解題也是思維鏈,最終呈現的一行行的字,從步驟到結果。

但光有思維鏈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學習和解題而言,高手每個想法都是有根據的。那就要問自己:每個思維節點上的依據是什麼?如果你知道依據是什麼,就沒有這些「強迫症」式的思維過程了。所謂一遍遍的從頭推,歸根結底還是不夠相信自己的思維過程。不夠相信的根源在於,思維鏈上的節點缺乏依據。

一中極端的情況是,你正在做的一道題目跟你之前成功的做過的而且你清晰的記得病理解的一道題目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數字上有變化。那麼,這個時候還存在「強迫症」式的思維模式嗎?應該不存在了吧。

無論你說的思考能力不足,還是思維不夠銳利,其實都是對「根據」「依據」不夠重視造成的。我給你回復的這段文字里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我以前的經歷,這在我的文章里已經寫了許多了。另外,更重要的依據是邏輯,是人的思維過程的最基本的事實。

很深刻的問題,加油。

這段回復,供你參考。

核聚: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核聚: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平庸來自傲慢

9條人生法則看考研成敗


推薦閱讀:

你渴望成為特別的人,卻又很怕和別人不一樣
愛事實,別太愛自己的觀點 ∣ 警惕迎合你的人
十八歲成年的那天你在想什麼?
你招的哪是徒弟,你招的是合伙人!得改!
了解世界如果伴隨著痛苦,那又是否還應該去了解?

TAG:高效学习 | 高效工作 | 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