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兒童提問與解讀

雅思貝爾斯:「哲學思想永遠只能根源於自由的創造,並且每個人都必須完成他的哲學創造。我們可以從孩子們提出的各類問題中,意外地發現人類在哲學方面所具有的內在稟賦。我們常能從孩子的言談中,聽到觸及哲學神秘的話來... ...」

今天,我們從兒童提問開始,開啟一段探尋「奇怪的問題」的旅途。

1. 男孩問:「爸爸,我們怎麼知道一切不是一場夢呢?」

這真的很難。在做夢時我會鑒別情境是否現實常用的方法是在夢中思考「邏輯問題」,比如在夢中撥打電話撥打不出去,大多數人會集中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中,稍微加一些邏輯在裡面:手機是不是沒有話費了、信號是不是不好,要不然我重啟再撥打一次,如果想到這裡了通常會意識到這是虛假的夢境。當我意識到不合理之處——也就是意識到是在夢中時,會產生兩種結果:第一種,我能控制夢境的情節發展,第二種,會醒來。通常是第二種。所以,人要在醒來以後才知道著不過是一場夢,現實和夢的差別就在於,夢可以醒過來,而現實卻不能。(這也就是電影《盜夢空間》里的一些問題)

孩子自己的邏輯卻是:如果現實是夢,就不會有人懷疑現實,也不會有人問這是不是夢——事實上有人在懷疑並且詢問——所以現實不是夢。

2. 9歲女孩問:「爸爸真的有上帝嗎?」父親回答說:「不太肯定。」孩子接著說:「一定有上帝的!因為他有一個名字啊——上帝!」

又是難題!在生活當中,是孩子出生了,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因為有孩子所以才有名字」,名字和人是一一對應的,所以孩子認為:「上帝」是存在的,因為他都有名字啦!

3. 8歲的男孩問:「爸爸,我有兩隻眼睛,每隻眼睛都能看到你,可為什麼我沒有看到兩個你呢?」

好難的問題啊!左眼看到的我,右眼看到的我,都是一樣的,他們合併到了一起所以,兩隻眼睛一起看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影像。孩子可能並不滿足這樣的答案,他認為你在騙他!

所以教育的機會來了:協助孩子查閱資料,了解視覺、視網膜、成像原理等等。事實上「兩隻眼睛,兩個你」的問題,融合了光學、神經生物學、心理學、哲學等問題。隨後這樣的過程就變成了成人向兒童提問的求知過程:「你都查到了怎麼?視網膜到底是怎麼回事?」等等,他會給你講他學到的知識,並且說到:「你提到的有些問題我還不明白呢,等我都找到答案了再和你說吧!」由此,從好難的問題轉變成了鼓勵孩子探究的「好問題」。

4. 伊恩6歲時,父母邀請來的三個小朋友霸佔了電視機,他們不讓伊恩看喜歡的節目,伊恩很沮喪地問媽媽:「為什麼三個人的自私比一個人的自私更好呢?」

當時伊恩的媽媽回答說:「但是三個人快樂總比一個人的快樂更好。」

這個我記得好像是高中作文題,當時寫了什麼已經不記得。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兒童哲學問題,當然孩子並不是將其作為一個哲學類的問題提出,甚至不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他可能只是有意的抬杠,頂嘴和淘氣的表現。但是他這樣的表現直指一個問題就是:我想看電視。從訴求最大幸福原則的「功利主義倫理學」來說,要滿足多數人的願望。而且在這裡客人來訪,應以客人為主,而且「自私」這件事是考慮到會傷害別人的,來訪的孩子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沒有顧及到伊恩的想法,並且處於自我中心的年齡段,所以並非是自私。

5. 3歲的孩子和媽媽說:「我肚子疼。」母親說:「躺下休息一會兒,睡著了肚子就不疼了。」孩子繼續問:「那「疼」去哪了呢?」

一定又被難倒了吧!孩子的思維處於」泛靈」時期,將「疼」也想像成是「人」一樣有生命的,「疼」來了那就肚子疼,肚子不疼了就是「疼」走了。成人如果給孩子解釋了醫學方面的問題,她應該是難以接受、不會聽懂的。

6. 爸爸在報紙上看到今天有音樂會,然後帶著兒子興緻勃勃去聽音樂會,但是到了現場發現音樂會因故取消,父親對兒子說:「我之前告訴你會有音樂會,那是我在報紙上看見的,但現在卻沒有,我是不是在對你說謊?」兒子緩緩回答:「不,你沒有說謊,那是報紙在說謊!」

馬修斯和兒子討論了說謊的概念,得出了有關界定「說謊」概念的結論:居心要去騙什麼人就是說謊,而且說謊的人是知道自己說了假話。這裡的音樂會,報紙和父親都認為,自己「說的是事實,並非假話」,所以這件事上「報紙」沒有說謊,爸爸也沒有說謊。

7. 凱瑟琳4歲時拿著一個氫氣球玩,一不小心氫氣球飛走了,她很難過,睡覺前她問媽媽:「媽媽,氣球會飛到哪裡呢?」媽媽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A處,也可能是B處,也可能是C處。」凱瑟琳說:「媽媽,天空只有一個,可不是三個吧。」

假如你是家長,你怎麼回答?

這是一個孩子隨口提的問題。在亞里士多德的《天論》中論據過,認為天空只有一個,現如今這本著作作為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方面的研究。

那麼天空有幾個?我可以想到的:有早晨的天空,中午的天空、傍晚的天空等;有晴天的天空,雨天的天空,雪天的天空等;春夏秋冬的天空;愛琴海的天空,地中海的天空等;中國的領空,美國的領空等... ...才發現真的有各種各樣的天空!

8. 以前在幼兒園午睡時,有個小女孩問我:「老師,現在是下午還是上午?」我說現在是中午,「每次我睡醒了老師都會說是下午了。」我說對的,你睡醒了的時候就是下午了。「那老師是什麼時候變到下午的?是五睡醒了就變成下午了嗎?那我一直睜著眼睛,不睡覺,是不是還是上午呢?」

上午還是下午,並不是時間說了算,而是因為我睡覺和閉眼睛才導致了上下午的變化,邏輯是:現在是上午或者中午——因為我閉上了眼睛睡覺——我睡醒了再一次睜開眼睛——所以變成了下午。顯然,這也是一種自我中心的體現。

9. 在幼兒園放學時,有個男孩3歲,他問我:「老師,喇叭響起來了爸爸就來接我了對嗎?」我說是的。可是後來在我想到這個問題時,發現孩子的邏輯蠻有趣的,他們收到的訊號是因為喇叭響了——叫了我的名字——所以爸爸來接我了,可是事實上的邏輯是:因為爸爸來接你了——打卡後——喇叭響了叫了你的名字——爸爸接走你。當然,原來孩子的邏輯我們不能說是錯的,只能說是一種事件的聯繫和因果關係。

個體所希望的是在他的生命中重複科學思想起源的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個體常用源自他內心不成熟的希望和焦慮而生的心理投影來解釋自身、社會、宇宙等,這種心理投影可以是諸神、信仰、信念等假想,這些解釋給自己帶來了安全感。

然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在日常生活中擺脫了經常的恐懼(例如發明了電燈世界有了光明,擺脫了對黑夜的恐懼,諸如此類),人們感到世界上更有安全感了,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懷疑過去用作那些「解釋」(心理投影)是否正確。

人類的成長亦是如此,在接觸了更多知識、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時,人們「孩子氣」的心理投影便逐漸消失,代之以更多的科學解釋、理性解釋,這些「解釋」又更減少了「孩子氣」,如此循環,兒童就變成了大人。

歡迎關注公眾號「童年與時光」,童年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我們不怕成長,只怕遺忘。

weixin.qq.com/r/YT-g_E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兒童敏感期與閱讀二|可怕的兩歲
為什麼小孩都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速食麵等「快食型食品」?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屎尿屁」敏感期,引導孩子理性的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

TAG:童年 | 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