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禽志 水鳥 (七)鴨(戊)雁,南來北往雲中客,我佛慈悲顯真身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金.元好問《雁丘詞》)
雁是真正的旅行家,它是中國人的世界之尺。
所謂「中國」,自然居於天地之中,近側為東淮西岐南楚北燕。四周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更遠是東南西北四海。王居於中原之中的洛陽城。陰陽四季輪迴,萬物生於東方,歸於西方。夏至陽極, 冬至陰極。陽極一陰生,七月十五鬼門開,寒雪起北。陰極一陽生,正月十五天門開,暖風自南。而雁稟承這陰陽之氣,體中和之道,貫通南北,飛翔於天地之間,用身體丈量著山川河嶽。
雖然天下候鳥五千,但在中國人眼中只有兩種,其一為雁,其二為燕。雁號隨陽,燕名臆爾。而雁體型遠在燕之上,且南來北往,守信無匹。故古人呼為「信鳥」、「雁使」。農人以之為四季劃分重要標誌。雨水五日候雁北,白露之日鴻雁來。寒露之日鴻雁賓,小寒之日雁北鄉。正是有大雁在天空中的飛翔,中國人才認識了四季。
大雁相伴我們千萬年,真正識得大雁的人卻少之又少。古人尚且知道「鴻」、「雁」分言。現代人卻幾乎只將其當作一個單一物種。其實雁有個非常複雜的家族,即使是專家也未必統一,於是在不同的資料上說法不一,除去不再現世的象「朱雁」、「五色雁」這些傳說中的奇雁。現在中國能見到的雁一共有十種,鴻雁只是其中一種。它又叫「黃(木勺)雁」,特徵是長長的黑色嘴巴,頭頸處深淺羽色有明顯的分界線。這種雁在雁族中算不得最高大。但它卻最為中國人所熟悉。由於它遷徙的路線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境內,因此它成為了中國雁的代表。
中國東部的浙江溫州臨海有一山,號「雁盪山」,因其山上有湖,湖稱為「盪」,盪中有雁,故而得名。此是為鴻雁南飛的重要目的地。我們的主角就棲身在這裡。每年時正小寒,天氣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但一陽已生,大雁們就已經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旅程。
雁群於水邊振翅起飛,大雁飛行有個規矩,那就是每隊雁一般只會是六或六的倍數。這就是《水滸傳》中提到的「六六雁行連八九」。它們在天空中排列成炫目的隊列,呈「一」字型或「人」字型。人們早就發覺這是很聰明的行為,因為每隊前面雁的拍翅引動的上升氣流都可以有助於後面的雁飛行,使其更為省力,飛得更久。當然這樣的話,頭雁的消耗遠大於其他飛雁。因此,頭雁是整個雁群中最強壯的,一般都是雁王,而且在飛行中注意替換,讓雁王能夠得到充足的休息。
雁們就這樣飛行,路線斜指向內陸。等到達浙江的上虞時,時間已經是初春。大家落地覓食,它們用長喙撬開地面,食物就是去年冬季殘存的草根和小蟲。由於將板結的土壤翻開,客觀上起到了初耕的作用,為農民省卻了不少麻煩。故此,上虞縣對它們自古就有保護法令,讓人們不要傷害它,否則,嚴懲不怠。
過了上虞,雁們繼續北上,腳下是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然而人與雁的關係卻開始變得微妙。因為一些地方如紹興等地春耕已經開始,雁們的覓食目標也就自然變成了田裡的種子,於是這也就開始轉化為對農耕的損害。於是人們開始捕捉雁。在溫暖的南方剛度過冬天的雁格外肥嫩。但它實在是太難捉了,雖然同屬鴨科候鳥,但大雁們飛行的高度和速度遠不是野鴨比得上的。除非絕世的神射手,是無法將它們射下來的。可聰明的人們想到了其他辦法,那就是飼養雁媒,以雁引雁。需知,北上的雁們都是為了生兒育女,此刻,年輕漂亮的雁媒們作用更勝弓箭。它們都是被人們從小豢養的小雁,被教會了人們的陰謀秘計,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本源。將在長空中飛翔的同類勾引下來,使其墮入人類的陷井那是其拿手好戲。
大雁繼續在天上飛行,很快我們將到達一位持節不辱,心懷故國多年的使臣的所在地。別誤會,他不是蘇武,這還在江南呢。這是另一位——元使郝經。他本是生活在金國的漢人,金亡後出仕於元,哦,不,那時還叫「蒙古」。以其儒學造詣獲得蒙古高層賞識,作為蒙古使臣,於1260年出使南宋。但南宋權臣賈似道擔心元使的到來會破壞他所營造出的歌舞昇平的假象,於是將郝經一行囚禁在南京附近的真州,這一關就是十六年。郝經持節不辱,多次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然而歲月蹉跎,身邊人或死或降,令他十分傷感。終於一日,有人帶來一隻獵獲的大雁,郝經一見,想起蘇武故事,心生一計,他命人將此雁養得肥肥壯壯,然後手書一詩,繫於雁腳,詩曰:「霜落風髙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以漢代蘇武故事表達自己忠貞不二的心情。然後將雁放飛北去。據說,此雁真的落入了元人之手,元皇忽必烈見信感嘆:「四十個人去江南,怎麼現在就剩下這一個了?」於是興兵伐宋。兩年後宋亡了,郝經也回到家鄉。
似乎又是個忠臣明君故事,看起來宋人是自己作死。但事實上元對宋的進攻就沒有停止過。在此之前,元軍剛剛打下了伐宋之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傳說中有真武大帝庇佑,在《馬可波羅遊記》、《神鵰俠侶》中出現的襄陽。南宋早已無險可守。由是可知,郝經的「雁書」不過就是個官面堂皇的理由,一味發展經濟,渴望以金錢換和平的南宋早就是以戰立國的元帝國眼中肥美待宰的羔羊。更可況,作為被蒙古人馴化的漢人,郝經與南宋的敵對何嘗不令人唏噓?
當然,雁們是不會知道這些的,它們只會年復一年的成群北上。飛過遼闊的中原大地。在遙遠的先秦時代,當雁還遍及天空的時候,它們曾經是人們之間相互饋贈的重要禮物。按照周代的禮制。每一層級人物交往都必須送禮。之前已經說了,老百姓的禮物就是家鴨,而大夫們的禮物就是雁。這個大夫不是指醫生,換成現在的級別來看,至少也是個帶「長」的,局長、處長、科長之類。所以選擇大雁作為禮物,是因為希望官吏們象大雁一樣有誠信,每年都在固定的時間飛來。
路上也許會有新的夥伴加入,比如這次是耀眼奪目的白雁,它們在古書中又叫「霜信」,這名字來由並不是因為它那一身雪白的羽衣。而是當它南歸的時候,就會成為霜降節氣的信號。在河南省的安陽,也就是古代的鄴城,正處在五胡亂華的時代,後趙國君石虎有一次在太武殿與群臣設宴,就忽然從天外飛來了數百隻白雁,聚集在馬道上,石虎命人射殺它們,奇怪的事卻發生了,這群神射手居然一無所獲!太史令趙攬認為,這是宮室將空的預兆。後來果然是這樣,因為石虎的殘暴,在他於五十四歲暴亡後,子嗣為了爭奪帝位而相互殘殺,後來都被冉閔殺了個乾淨。
只可惜隨著環境的改變,中國的白雁再無數百隻一群的盛況,現在它們很多都已經去了遙遠的美洲,在那裡繼續生兒育女,少有踏入中國。
大雁們繼續北飛,來到山西臨汾附近,在滔滔汾河邊就是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葬雁處。在寫下那首名傳千古的《雁丘詞》時,他還只是個年僅十六歲的美少年呢,正是鮮花一般的年齡。某一日,元好問偶遇一個捕雁者,對方告訴了他被捕捉到的雙雁一死一逃,而逃走的那隻卻不願苟活,撞地而死的故事。青春的心被強烈地觸動,元好問買下雙雁同葬一處,並譜出華章。催生出中國最美的愛情詩篇,此雙雁也算是功德圓滿。事實上相比年年換伴侶的鴛鴦,雌雄相似的大雁的確是最長情的動物。它們真的大部分一生只有一個伴侶。即使是苛刻的現代人也沒找到能夠推翻這事的鐵證。因此,在先秦時代,雁是作為男女間定情的重要禮物,所謂「三媒六聘」,有五次都以大雁為聘禮。故有人笑稱:大雁=鑽戒。
遠來的白雁已經半路退出行列,可又有生力軍加入了進來,這是白額雁,又叫「斂雁」。個子比鴻雁略小,黃色的嘴基部有一圈白斑,因而得名。它也是中國的常見雁種。因此與鴻雁也是老熟識。此時,在它們身下,地勢漸高,這是地理學上的所謂「第二級台階」。也是中原抵禦北方入侵的天然屏障,無論是軍隊,還是寒流。
前方有兩座山峰拔地而起,如同門扉一般對峙,雁群就從兩峰間的豁口飛了過去,這就是雁門山。古人相信,它們是雁群每年南來北住的必經之路。以山分開一道屏障,山南屬陽,是為漢家。山北屬陰,是為胡地。這是天生的界限,不是空洞的神話,兩方的生物、氣候都有很大的差異。山南是森林,山北是草原。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也就是農耕區和游牧區的邊界。山中有座關城,鎖住咽喉之路,此關以山為名,是為「雁門關」。中國人景仰的三關大帥楊延昭楊六郎就曾在此鎮守,力保關內安寧。
飛過雁門關後,雁群東行,進入了所謂「燕趙之地」,此地自古多豪俠之士,無論漢人還是胡人,最不欠缺的就是射鵰的好漢,所以雁們也緊張起來。在它們的嘴中,時常會銜著蘆草棍,古人認為這是其機智之處,就象人類夜行軍一樣,嘴中銜個棍子可以避免發聲響動,驚擾敵軍。但在萬里長空中飛行,此行為如果真是此目的,那隻能說作用有限,於是也有人說是為了藉助風力,聊備一說。
眼前又一座關城,這是定州唐縣的鴻山關。大雁飛越其上。傳說秦末之季,少年的西楚霸王項羽遊歷四方,路過這裡。他在關口上見群雁飛過,於是張弓搭箭,向天禱告道:「如果我有能南面為王的那一天,就讓我射一隻雁下來!」然而很可惜,儘管項羽身負蓋世神力,依然沒有射下一隻雁來。因為這需要的不僅是氣力,還有精準度及很重要的運氣。可惜,項羽就是欠缺這些,氣得他將手中長弓折斷,丟在地上,轉身而去。這和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斬開戈迪烏斯繩結的事有點相象,兩人都向自己的命運挑戰,均以失敗而告終。
雁們繼續向北飛行。當飛過今天的北京,大地已經被無邊的草原所覆蓋。北面又有一座大山,名為「雁塞山」, 又叫「雁浮山」。和「雁盪山」一樣,山上也有個大湖,這是絕大多數雁們的落腳地。它們就在這裡落腳,談情說愛,生兒育女,一直會呆到秋天的降臨。
很多鴻雁會在這裡駐足,但還有的會繼續北上,但隊伍中的成員發生了新變化,一位高個子出現在雁群中,鴻雁比它整整矮了個頭。黑頸白腹灰背,色彩搭配十分醒目。是的,這位是位國際友雁,以「加拿大」為名,它很少來到中國,也許是為了預防北京惱人的霧霾,它自帶了個口罩,這是塊自耳後延伸到頷下的白斑。
重組的隊伍繼續出發,飛過廣袤的西伯利亞草原。眼前便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古人叫它「北海」。這才是蘇武牧羊的所在。已經快到北極圈了,北飛的夥伴越來越少,卻有些勇敢的小傢伙沖在了前面。它們的個頭已經矮到和赤麻鴨差不多了,卻最無畏寒冷。它們就是小白額雁,從這個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的額頭上有一大塊比白額雁要大很多的白色,這是其最顯著的標誌。它又叫「賓鴻」,意思是這種雁在中國還是比較少見的。在它的眼眶周圍還有一圈特有的金線,原來還是個小眼鏡。
終於飛入了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在春夏之季,這裡的陽光充足,黑夜少到沒有。這讓觀看美麗而壯闊的極光很不容易。然而在古中國人眼中,那根本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一條巨大的龍——燭龍。
在極北之地,有一座「鐘山」,燭龍就在山後,那裡是冥界的國度。即使是最勇敢的大雁,飛到這裡也再飛不過去了。它們的羽毛都會被極北的寒氣凍得脫落,不得不離開。這裡於是又被稱作「委羽之山」,而掉落的羽毛落入山下的一個無底大湖,於是那叫「羽淵」。當年大禹王的不幸的父親鯀就死在了這裡。
雁們終於回去了,迴向南方,當重過雁門時,大地已經一遍金黃——收穫的秋天來臨了。
一些雁飛散了,成為了迷鳥,沿著另一邊更靠西的路途前進,隊伍中又多了新成員,它們的羽毛深得發黑,這是黑雁兄弟。大哥的胸腹部是深灰色的,只在靠近下腹部處白色羽毛逐漸增加。二弟的前胸是紅褐色的,是的,它叫「紅胸黑雁」。黑雁兄弟是屬於冬候鳥,也就是說,不到秋冬季,它們是不會踏入我國的。因此,很多時候它們早早就離開了,當然也有少數會繼續南下。
這時,經過了一夏的生兒育女的辛勞,鴻雁們有些累了,更不要說路上還要照顧第一次遷徙的兒女們。這讓它們很吃力,無復之前的豐腴之姿。但是在秋天這個收穫的季節里,其他生物都在打回家過年的主意。不知多少雙眼睛望著空中飛過的大雁垂涎欲滴。於是雁們更警覺了。在空中,它們相對要安全一些,雖然猛禽一般也會對它們造成威脅,但那一般只會針對落單的孤雁。更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地面,因為無論飛得再高,終有一天會落下地來的。
針對這種情況,雁們的方式是聚集在一起休息,由哨兵警戒。可惜的是,由於「哨兵」多由體弱而敏感的小雁充當,所以它被稱為「雁奴」。在雁群中位置很低。於是狡猾的人類找到了這弱點。在黑暗中採取多次驚擾的方式步步逼近。警覺的雁奴在頭一兩次示警驚起了群雁。但當群雁發現「並無危險」時會攻擊雁奴,以處罰它的「失職」。如此幾番,既使可憐的雁奴僥倖不喪生於同伴的嘴翅之下,也被嚇得再不敢示警,這就給了人類一個一網打盡群雁的機會。
好在現在對雁們的保護在跟上,如此的濫捕少些了。使得大多數雁能繼續南下,眼前是一座新的城市。城中一座高大的寶塔直插雲天。這就是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的建造者是家喻戶曉的唐僧玄奘。在近代以前,它一直是西安的最高建築,堪為地標。
所以叫這個名字,有多重含義。唐僧是參考了自己親眼看過的古印度雁塔而修建了這座偉大的建築。在佛教神話中,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多次轉世成為大雁,或為金色雁,或為雁王,教化蒼生。因為有了這樣的淵源,在他涅槃成佛後,於自己的手指間生出了金色的網縵,宛如雁腳。這是佛相異於常人的地方。早期的很多羅漢比丘也在前世曾經是佛祖所率領的大雁。因此佛門又被稱為「雁門」。
而印度雁塔的來由另有故事。那是在佛教初創之時,小乘佛徒是可以吃肉的,只要是所謂的「三凈肉」,即不是自己看見、聽說或懷疑為自己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吃的。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國的帝釋窟東南就有一些僧人嚴守這一戒律。可是有那麼一天,一個和尚看到一隻飛過的大雁,口中涎生,隨口說:「好久沒吃雁肉了!」沒想到那隻雁居然一頭飛下來撞死在石塔上。和尚嚇了一跳,自感罪孽深重,於是和同門一起斷了肉食。並將那隻雁埋了,在上面蓋起了雁塔。原來這是新興的大乘教的菩薩化身來教化這些修行不徹底的僧人的。
唐僧建起了大雁塔,希望佛法永在中國生根,但大雁塔卻因「雁塔留名」而名揚四海。有唐一代,每次科舉,新中的舉人都會登上大佛塔,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這裡,這是他們一生的榮耀。
雁群繼續南下,在不遠處就要分群了,一支西去,在成都這邊,它們有很大的可能遇到叫「斑頭雁」的同族。這些斑頭雁的個頭小小的,頭部是白色的,有兩道黑色的斑紋。
與鴻雁不同,它們飛行的道路主要在西邊的高原上。有時也會經過四川。雖然個子不大,卻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超過小型飛機,視飛過喜馬拉雅山為等閑。翻過山之後,斑頭雁們就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它們是印度的主要雁種。傳說中的印度女神辨才天就是坐在一隻雁背上。她擁有絕世的口才和智慧,能夠教導人們找到通向幸福的路徑。
向東走的一支會到到湖南。氣溫暖和了起來,鴻雁們在號稱「魚米之鄉的這一帶可以度過冬天,洞庭湖、鄱陽湖的魚蝦,沿途的作物,食物本來是不缺的。但是現在的人類視這些為自己的私財,對於膽敢吃食的雁們十分反感。於是甚至在田裡播散了毒餌。可憐的雁們被一家家地毒死,但不吃食又會被餓死。如果不是另一些愛鳥人士的救助,恐怕情況還要糟糕得多。
在湖南衡陽的附近,有一座「回雁峰」,都說那是南歸大雁的終點站,峰雖不高,但靈秀逼人,峰下煙波浩渺。在明朝的時候因故遷藩至此的寧王朱權被這美景打動,創作了一首優美的琴曲,即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平沙落雁》。
但實際上,在回雁峰北歸的大部分只是灰雁。它的個子比鴻雁小,嘴黃色,頭上沒有白色的羽毛。作為一種每年都前住歐洲生兒育女的雁來說,這裡已經夠深入中華大地了。它們的子孫,就是有名的歐洲鵝。其實很多歐洲人把大雁叫做「野鵝」。儘管在他們的文化中,野鵝遷徙也象徵著追求自由、更新,並且經常以其作為部隊的名字。但到底沒有中國人對大雁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或者那些中國的翻譯家們已經不知道雁與鵝的關係了。
但鴻雁和另一批雁會繼續南下的。這些雁叫豆雁。所以叫這個名字不是因為它的個子象豆子一樣小,而是指它的嘴殼有豆子一樣的黃色斑。豆雁的個子和鴻雁也相差無幾。豆雁很多時候在陝西就加入了鴻雁的隊伍,所以它又叫「秦雁」。兩種雁會一起繼續南行。一直飛到海南、台灣等地。在半路它們會途經江西的興國,在這裡一些鴻雁被人捕獲,並馴化成了當地的特產:獅頭鵝。
歲月在繼續流趟,大雁年復一年地繼續著自己的旅程,儘管夥伴越來越少,儘管這世間越來越容不下它們,卻依然年復年,日復日,南來北往。因為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世間依然需要它們所代表的「信義」。這也是中國人之所以能為中國人的原因。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經聽起來就像宇宙原音?兩者有關聯嗎?
※對於我來說寺廟是一個清凈寡慾之地,該如何看待佛門之地充斥著金錢至上的氣息?
※人要是真的無欲無求了,活著還有意義嗎?
※末法時代只是指對佛教而言的是嗎?
※密宗的咒語普通人可以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