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血糖還好么?為什麼在「糖尿病」的治療上中國人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經常有熟人我問我,我單位體檢或這是在社區醫院測了次空腹血糖,是6.8,或者7.5,要不要緊?

對不起,你很有可能去已經得了糖尿病!

因為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3.9~6.1毫摩爾/升,一旦兩次超過這個指標,不管有沒有癥狀,都可以被基本確診為糖尿病。

很遺憾,你需要做好終生服藥的心理準備了。如果你聽之任之,當時不會有什麼癥狀。但是,10年後各個系統就會被高血糖摧殘的千瘡百孔,到時候再想治療就晚了!

糖尿病是恐怖的無聲殺手,但是根據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情況,人們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但是在糖尿病領域,中國人早在幾十年前就險些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下面就來詳細說說這個故事。

下面,就給大家好好的介紹一下這個疾病。追溯糖尿病的歷史,我國對糖尿病的描述最早。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770年,殷墟甲骨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其中即有「尿病」。公元前400年,黃帝《素問》稱之為消癉(消是肌消之謂,癉是久病或發熱的意思,癉也同渴)。黃帝《內經》記載有口甘與多尿。過來300多年,也就是公元前20年-公元56年,歐洲大陸的Autus Cornelius才第一次描繪糖尿病癥狀。

公元30-90年,土耳其Cappadocia的Aretaeus描述了一個嚴重的糖尿患者,這名患者多飲的癥狀十分嚴重,Aretaeus把這個癥狀稱之為Diabetes,也就是現在的糖尿病的英文翻譯。這個詞相信醫生們都不會陌生,但是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來源,他的意思是多飲而尿頻如同液體在一個虹吸彎管siphon中不停地流動,他把身體比做一根管子,一頭吸水一頭放水,水穿過身體不停地流過,他認為患者肌肉及肢體溶解化為尿液,患者不停地飲水、排尿,十分痛苦。如果得不到飲水即口乾、身體乾燥,患者噁心、煩躁不安、劇渴,不久即死亡。這應該是現代所說糖尿病嚴重併發症酮症酸中毒的癥狀。

唐代的甄立言在其《古今錄驗方》中給消渴病下了一個定:「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消渴病也」。這一點與現代對糖尿病的描述別無二致,不過古人。啥意思後來的《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燾還描述到「夫消渴者,每發即小便甜。」據說他是在對其父親的尿聞之有水果氣,嘗之有甜味後做出如下描述的。同一時間,印度醫術里也有類似描述,

「糖尿病」這個名詞似乎就是這樣得出的(。看到這裡,我想說大家不要羨慕貝爾在野外求生中喝尿來維持生命的勇氣,中國古代的醫生為了治病更是早已做出了這樣的嘗試。

從此以後人們雖然認識到了糖尿病,但僅此而已,幾千年來人們對其病因和治療卻束手無策。1788年,Cowley開始注意到糖尿病人的胰腺會出現病變。1889年,Von Merring和Minkowski觀察到狗切除胰腺後即發現糖尿病。後來Edward Laguesse基於以上的研究認為胰島是分泌對抗糖尿病激素的場所,並將這些組織命名為朗氏小島(islets of Langerhans)。後來Schaeffer將這種激素命名為胰島素(insulin,拉丁文insula為島)。

認識到了胰島素,糖尿病的治療才出現曙光。1922年時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教師的班廷和他的學生貝斯特,在糖類代謝專家麥克勞德的協助下,從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島素,然後注射到另一隻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體內,患病狗的血糖很快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個發現震驚世界。僅僅一年以後即,胰島素就開始大批量生產,並沒有現在反覆的臨床試驗步驟。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胰島素是人體本身可以分泌的,相對安全,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胰島素的需求是如此迫切。為了紀念胰島素的發明人、諾貝爾獎獲獎者班廷,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確立以他的生日,即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

胰島素雖然有效,但是去哪裡搞這麼多的胰島素呢?起初所謂的大規模生產就是大規模的殺牛殺豬,從他們的胰島裡面取得那一丁點的胰島素。這殘忍程度恐怕不會比活熊取膽好到哪裡去,即使這樣,胰島素的獲取也十分有限。於是,人工合成胰島素成為了唯一的辦法。在這個領域,中國人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1963年,中國科學院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在屠呦呦獲獎之前,這個成就確實是中國人距離諾貝爾醫學獎最近的一次。但是為什麼沒有獲獎呢?袁騰飛是這麼解讀的:「這個結晶牛胰島素,是咱們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結果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咱們發來邀請函,讓咱們往上報,單項獎,至多三個,我們報了二百多人,把研究所掃地的,做飯的,刷廁所的全報上去了。那你想人家能批准嗎?那咱這事就吹了。」

但是經過考證,事實情況並非如此。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參與人確實很多,3個不同單位,直接參与研究的人員就超過30餘人,但是根據諾貝爾獎的相關規定,必須要推選代表。如此大的成績,是共同努力的結果,拋去誰的努力都不能成功,於是,中科院確實遇到了一個頭痛的問題,但是按照諾貝爾獎的規則,必須忍痛割愛,評上獎的名流千古,沒評上的只能被時間掩埋。

當時負責選拔工作的人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院士,評審委員會更是代表了中國學術界的絕對權威,評委的名單說出來就嚇死人,包括了童第周、華羅庚、錢三強、黃家駟、于光遠等等。經過反覆斟酌,會議初步選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績突出者:鈕經義(生物化學研究所)、鄒承魯(原生物化學研究所,1970年調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愛雪(北京大學化學系,女)和汪猷(有機化學研究所)。會議也指出,如以4人申請很難被認可;出3人,一碗水實在難以端平,而且聯邦德國、美國在胰島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有可能此獎將由兩國或三國科學家共同獲得。為了保證獲獎,又再次開會斟酌,最後推舉鈕經義一個人代表我國參加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申請諾貝爾獎金,並由楊振寧教授和王應睞教授分別推薦。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沒有得獎。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這兩個人的得獎和胰島素毫無關係。

中國為什麼沒有得獎?北京大學的張滂教授如是說:中國沒有因人工合成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不過也沒有其他國家因為合成胰島素而獲獎。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但為什麼胰島素這麼一個複雜的東西合成了沒有獲諾貝爾獎,因為每個國家的研究方法都是應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沒有創新。我的理解是,大家賽跑合成胰島素,中國只是快了一步而已,胰島素合成和合成其他化合物別無二致,他的貢獻和發現胰島素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屠呦呦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因為她的理念算是創新。此後關於糖尿病的藥物也不斷推出,豐富了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但是胰島素一直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是人體自身分泌的。

最後說一句,糖尿病不是那種「一鎚子買賣」的病,急也急不來。但是如果你忽視它,就會受到懲罰。但是可怕的是,只要沒有不舒服,太多的人覺得無所謂。對於這種可控可防的病,造成那麼多無辜的煎熬甚至死亡,是多麼可悲的事!

希望上面的小故事可以讓你了解他,並且幫助身邊的人!

歡迎關注我 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我有兩個專欄,歡迎轉發擴散,如需轉載均需要與作者本人聯繫。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新浪微博【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x】:Sina Visitor System;微信公眾號【醫學江湖】。


推薦閱讀:

血糖多少算正常?實用指南!空腹血糖5.6,餐後高要怎麼辦?
血糖控制方案(第二版)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可能是什麼原因?
檢查空腹血糖前喝水會有影響嗎
減肥成功的前提:控制血糖平穩

TAG:糖尿病 | 高血糖 | 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