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件評估正在坑害這一代科研人才|觀點
?圖片來源:http://pixabay.com
撰文 | 周耀旗(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教授)
責編 | 徐 可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計件工資是早期資本主義時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它表面上挺合理,按勞分配。但由於資本家以此來盡量減少成本,而工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很低的工資條件下工作很長時間,導致了臭名昭著的血汗工廠。追求數量的後果往往是質量的不穩定,因為即使是熟練工人他也可以通過偷工減料來謀取最大的利益。現代社會對質量的追求使計件工資越來越不流行。目前發達國家的計件工資主要局限在一些對質量要求不高、或者質量能夠保證、能夠精確測量的簡單勞動,例如農業、呼叫中心、卡車駕駛、數據輸入員等。
科學研究是複雜的腦力勞動,它與提出問題、用創新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相關。科學研究據說是、至少在可見的將來是為數不多的智能機器人無法替代的工種。這樣一個複雜的勞動按道理應該由一個複雜度與之相匹配的評估方法來衡量。
的確,當我在美國從助理教授升為終身副教授時,評估是通過自我陳述,同事推薦,匿名同行評審,系內委員會、系主任、學院委員會、院長、大學委員會,和校長等多個關口的層層把關,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結束評估。美國終身教授的要求是在研究、教學和服務三方面中至少有一面是傑出(excellent),其它方面滿意(satisfactory),而我當時大學對副教授傑出的要求是要有國內外發表、同行審議的學術文章,在國內有初始聲譽(Record of nationally and/or internationally disseminated and peer reviewed scholarship,Emerging national reputation),這是一個非常定性的指標。匿名同行評審非常關鍵,因為隔行如隔山,只有同行才能對你的成果在創新、科研聲譽、行內影響力有真正的了解,而匿名是講真話的必要條件。
很不幸的是國內現在大多數地方對科學研究進行非常簡單的定量評估:論文數、專利數、基金數等等,唯一和質量有半毛錢關係的是所謂的雜誌分區及影響因子,而對工作本身沒有任何真正深入、仔細的匿名專業評估。這不僅僅從不久前周程博客公布的教師職稱晉陞的規則可以看到,而且許多項目特別是地方上項目的申請書及驗收充滿了定量的指標。我見過發表論文100餘篇,專利5個以上之類的指標。在發展技術上有定量指標可以理解,但基礎研究評估的定量化就是變相地把複雜勞動簡單化。
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定量評估的直接後果就是獎勵用簡單勞動的方式來做複雜勞動。也就是說,能膚淺的決不深入,能跟風的決不立異,能保守的決不冒險,微創新為主,發論文至上。論文審稿能找圈內朋友,決不找外人,因為發表論文的目的只是一個數字,而不是一個讓匿名審稿人免費幫助提升質量的機會。片面地追求影響因子已經導致某些容易在Cell,Nature,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熱門領域在全國上下重複投資,而國民經濟急需的其它方方面面得不到應有的全面發展。難道存在只有幾朵花的春天嗎?
更糟糕的是,有些大課題組是論文生產線:每個學生只負責做一小部分同樣的重複性勞動,以此達到論文產出的極大化。我在美國的同事說,他經手的國內某些名校名師的學生雖然是Nature第一作者,也只會一點點東西,一切要從頭教起,這不是在培養科研人才,而是在訓練技術民工。
追求數量會損害質量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從宏觀來講,過去片面追求GDP數量種下了如今環境被破壞的惡果。現在國家認識到了,開始重視了,追求可持續發展了,但環境的破壞可能需要好幾代人才能恢復!現在簡單評估正在坑害這一代科研人才,難道也需要幾代人才能醒悟嗎?
(本文原載於作者科學網博客,經作者授權轉載。)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人類未來是否能記錄下嗅覺甚至記錄對某個場景的感覺?
※如何看待 ONCOTARGET 將不再被 SCI 收錄?
※正經的經濟學研究長啥樣——你的防忽悠指南
※有沒有哪一篇經典學術論文讓你覺得學到了很多,值得反覆閱讀?
※研究是一門可以推廣的藝術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