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幼兒園「虐童事件」之心理解讀:從謀生無奈,到縱惡為惡的扭曲人
攜程親子園虐童案,昨天視頻一出來就引爆網路。一個哀傷憤怒到站不穩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被噴消毒水,灌芥末,一小時拉六次,這已經讓人難過極了。我還注意到她說的一個細節,說自己的孩子8個月大,親子園不讓穿尿不濕,只讓用尿布,換尿布的時候被掰開腿……她說的時候非常傷心,在家被視若珍寶的孩子,在這個親子園裡卻變成了隨便亂扔亂放的工業品。做家長的都不忍心看,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那個生命,不求你同樣珍惜,至少要有最低的尊重吧?然而,都沒有,她們只是把你當作會發聲的生產資料,比起其他無聲的物品更令人煩躁而已。
視頻里扇孩子耳光,把孩子推到在地,揪耳朵,粗暴地喂不明物體,這些都是站都還站不穩的孩子啊。這尚且是發生在一線城市上海,發生在一流企業的職工日托,發生在監控彩色高清一覽無遺的空間里。這些人是瘋了嗎?她們不怕被人發現嗎?她們不怕丟工作嗎? 而且,怎麼可能每一個都這樣壞?看視頻,很多「老師」還是年輕的小姑娘啊,不求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她們可還有一點做人的基本良知?
但是,如果我要說,她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可預期的,你是不是會覺得不可思議?把我們任何一個人放到那裡去,能不這樣做的,也是少數,你會不會覺得聳人聽聞?從心理學的角度,我來解釋一下。
據爆料,這是個層層疊疊利益交換輸出的場所,而老師們(這裡還是用「老師」吧,雖然她們跟這個詞並不沾邊)平均年薪才4萬-5萬之間。這個薪酬,在上海,是貧困線。我們多年以來,已經把教育(任何跟「教育」沾邊的東西),都變成了賺快錢的生意。而幼兒托育,是裡面最辛苦,最不受到賞識,最不賺錢的生意。這些靠關係進來的人,很有可能自視甚高,進入了賺錢行當里最不賺錢的生意,拿著不如賣燒餅的錢,憤怒的種子已經發芽。她們朝誰去撒氣,轉移到這些連話也說不清的孩子身上,是最容易的事。
有人覺得她們是仇富。這因素應該很小。畢竟攜程的員工也不是富人,而作為有「關係」的人,並不覺得自己的階層就第一級。而且,我們意識形態上的理念,和實際工作中的作為,常常有行動隔離,因為理念到具體的生活的邏輯隔得遠。而且,作為集體性的行為,每個人都仇富也殊不可能。更可能的原因是,對工作完全沒有興趣的一群人,從薪酬里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欣賞和尊重,覺得這只是謀生的無奈。對工作的憎恨,置換成了對工作對象——孩子的憎恨。
但單單是滿肚子火,還做不出那些事來。漠視人的生命的管理理念,才是幕後的黑手,給孩子灌芥末(或者其他什麼東西),應該是某種「傳統」。新聞出來後,很多人都說自己小時候也被虐待,各地小朋友都被虐待,只是沒有爆出來而已。吃一些死不了但讓你難受的東西,做一些傷不了但讓你痛苦的事,作為懲罰手段,是老師們無師自通的行為心理學應用。助紂為虐的是,她們的行為也曾經被發現過,被舉報過,但最後都被壓了下來,不了了之。對於本來就價值觀比較模糊的人來說,這樣的縱容,就是鼓勵和支持。她們可能已經根本不覺得這還是不對的。
而這裡,我想說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關於為什麼所有的老師都這麼做?難道沒有一個腦子清楚的,三觀正確的,良知尚存的?會有,然而,有一個叫做社會認同的心理學原理, 在這裡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社會認同,指的是,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風險很大的時候,我們是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常常會等待他人給我們信息,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可行的。大多數人看上去都在做的事,我們覺得應該就是我們行為的模版。即使是大多數人都在做的「惡」,我們也會覺得,一定有它的道理。引申出來,就是我們很熟悉的「責任分散」效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社會新聞上說,有人受傷或受害,但周圍誰也不伸出援手,結果受害人死了。真的是我們都太冷漠了嗎,並不是,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幫助他的吧,別人沒幫他一定有原因的吧,所以,最後就誰也沒有去幫助。
在這個案件里,責任分散,法不責眾,每個人都對眼前發生的惡熟視無睹。這是最讓人驚心的。這個事件只是無數傷害案的冰山一角,而無數的傷害案,正因為這種責任分散,法不責眾的心理下在發生。
抵抗這種惡行,從我開始。這位勇敢的家長,開了一個好頭。每個父母都關注好自己的孩子,讓這樣的惡行無所遁形。給做家長的一個小提醒:如果寶寶從幼兒園回家情緒很差,或者表示很怕老師、入園很久還是很不願意上學,或者身上有不明原因的痕迹,一定要問。要趁孩子高興地時候,不動聲色的問問發生了什麼。不要太嚴肅的盯著孩子問,孩子會嚇到反而不敢說(一般這種情況老師一定會嚇唬孩子不許說,所以問的時候要輕描淡寫)。平常要經常潤物無聲的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越有人不讓你告訴爸爸媽媽的事情,越是要說。
在此,仍然要對那些真心愛孩子,在清貧的生活中安居樂業的幼師群體致敬。惡行越廣,越襯托她們的不易。希望這個行業能因此警醒,調整思維,真正為孩子服務,為這個國家的希望服務。
作者簡介
Jenny,斯坦福大學學士(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院碩士,商學院MBA,師從世界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催眠師協會會員/企業領導力教練。
Judy:斯坦福大學MBA,清華大學金融碩士,投行背景,喜歡「吃瓜」需要理由嗎?
如果遇到生活和情感的困惑,
請在HealSpace微信頻道留下你的故事,
或發送郵件到forherhappiness@qq.com,
關注我們,就能獲得一流專家的免費解答。
-----------------------------------------------------------HealSpace---------------------------------------------------------
關注我們,療愈自己,收穫幸福!
http://www.lyheal.com
推薦閱讀:
※想讓4歲多的女兒學書法,有什麼好建議?
※為孩子安排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是否有必要?
※為什麼不讓本科生當幼兒園老師。?
※緩一緩,給孩子自我修復的機會
※有哪些適合父母與孩子一起玩的兵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