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兜底,你還會投P2P嗎?
近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了《深圳市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退出指引》),「國資、上市等股東背景的平台,股東方應在合理範圍內提供資金援助」的規定引發爭議,這是否與「禁止網貸平台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的監管細則相違背?
1、全國首份P2P退出指引:股東為平台兜底
在《退出指引》中,不良資產的處置成為關鍵環節。《退出指引》第十條給出了不良資產的四條具體操作建議,其中一條指出「具有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集團等背景的網貸機構,應由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集團等提供合理範圍內的資金援助,協助網貸機構盡量縮小不良貸款餘額和待償餘額之間的差額」。
對此,市場有兩種解讀:
(1) 如果讓國企、上市公司或者集團公司進行資金援助,相當於股東為其承擔了責任,這進一步鼓勵了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對資金的投資行為不負責任,不利於打破剛性兌付。
(2) 由於網貸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監管機構嚴禁網貸平台為投資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所以,在平台退出處置過程中,便也不能做出平台為投資人進行兜底的要求,所以,《退出指引》更多的只是一種不具法律效應的提議和倡導,以期在合規的框架下儘可能地降低出借人的投資損失。
道人認為第二種論調的可能性更大。
2、一個行業的興衰:崛起於兜底,禍也起兜底
事實上,中國第一家P2P網貸平台拍拍貸早期一直堅持不兜底,照搬西方的做法在中國卻嚴重「水土不服」,早期幾年發展一直不慍不火,直到2013年遇到「互聯網金融元年」的風口拿到紅杉資本的投資才得到發展,特別是2014年推出逾期就賠標和兜底的彩虹計劃後,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而創辦紅嶺創投的老周,作為P2P剛性兌付模式的開創者, 早期還是拍拍貸的投資人。周世平自稱,自己在國內首個P2P平台拍拍貸上投資了2萬元,卻遭遇壞賬,「錢拿不回來了」。在拍拍貸用戶群里,周世平發言:「這種模式是可以改進的,平台通過墊付機制讓投資人投得更安心,平台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為2009年周世平創建有中國特色的P2P網貸平台——紅嶺創投,種下了一顆種子。而紅嶺創投的發展也得益於其「第一個賠付大額標的平台」的標籤,其2014年8月的「廣州4家紙業公司」1億元的壞賬風波震驚業內,也因兌付億元壞賬而名聲遠揚,吸引了大量人氣。與之相反,早期知名網貸平台貸幫因為不兜底被投資人用腳投票,現在悄無聲息。
可是,早期很多保本的P2P網貸平台,最終都走向了自融、資金池,跑路的結局。責任越大,能力跟不上,只能跨越底線去補。
而一直堅持兜底的紅嶺創投也因多次巨額壞賬遲遲未能實現盈利,以至於老周做出「紅嶺創投3年內清盤網貸業務」的決定。
這大概是對於「崛起於兜底,禍也起兜底」的最佳註解。
3、兜底的兩難
兜底,難;不兜底,更難。
(1) 近年來,中國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正在逐漸打破,銀行理財、信託、基金、債券市場的剛兌神話陸續終結。
剛性兌付從金融層面來看,違背金融規律,沒有任何金融產品可以保本保息,毫無風險。金融去剛性兌付,似乎是大勢所趨。前些日子,吳曉靈女士說:「剛性兌付下,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早在去年4月,紅嶺創投老周宣布去剛兌就引起了網貸圈關於剛性兌付的熱議。
(2) 可以說,剛性兌付是我國金融市場的核心特徵之一,它來自於政府兜底預期之下的病態安全要求。
追根溯源,在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盲目決策,這種決策的有效性必須藉助產品之外的手段來保障。充分的信息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基礎,而實際操作中信息披露的缺失是金融市場被詬病最多的地方,銀行理財項目、信託項目皆是如此。
P2P的剛兌起因,與此類似。早期的一些P2P平台並不剛兌,但是成交量微薄,而承諾「兜底」的平台快速崛起。在傳統的金融體系面前,P2P借貸行業無論在規模、實力還是品牌上,都處於劣勢。早期的P2P被貼上的小微、民間、草根等標籤,與傳統金融機構「高大上」的形象相差甚遠,要想在這個市場上立足,P2P們既需要遠高於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吸引投資者,也不願意扔掉剛性兌付這面大旗。
所以才會有如今深圳政策的出台,《退出指引》推出的初衷值得肯定,不過只是根據國資、上市股東的實力與平台的壞賬之間做一平衡權衡,和完全的兜底、擔保不同。去剛兌、去除槓桿性風險是國家對於整個金融行業的總體性要求,投資者要有清醒的認識。
(3) 未來2-3年內,P2P行業依然會兜底一段時間。目前提出去剛兌,時機尚未成熟。
去除剛性兌付,要有三個基本前提。
賣者有責,在賣者未盡職責的前提下要求「買者自負」是不公平的。一方面,要求賣者在產品風險等級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之間做出精準匹配,避免不當銷售;另一方面,要求賣者在銷售之初及產品存續期內,持續、客觀地披露產品信息和風險, 使投資者在信息相對充分的條件下自由做出選擇判斷。
風險定價。要真正打破剛性兌付,只能由風險定價來承擔。把原先歸屬於第三方擔保公司和擔保方的那部分利潤,劃給投資人,讓願意獲取高收益的投資人來承擔風險。按照風險分級,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
風險意識。投資者人本身要樹立風險意識,目前投資人的風險意識較為淡薄,需要市場長期培育,「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找政府」的觀念仍有廣泛的存在市場,而陸金所的債權轉讓危機讓道人對於國人的風險意識較為悲觀。本質上而言,投資始終是個人的事,兜底不是護身符,不少P2P網貸平台的兜底能力嚴重不足,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是當前較為現實的選擇。
4、投資人怎麼辦?
在當前兜底的背景下,道人有三點看法:
(1) 當前所有的P2P網貸平台幾乎都是採取或明或暗的兜底方式。如果一種商業模式不受大眾認可,那麼管理者要反思這不是大眾的問題,而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同理,P2P網貸平台的兜底模式符合「中國特色」,有較為深厚的歷史背景。去剛兌是大勢所趨,也有較為積極的意義,但前途是十分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從來沒有改革是一帆風順和一蹴而就的,要對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有充分的認識。
(2) 兜底分為真兜底和假兜底,在平台都談兜底的前提下,投資者要會權量平台的兜底能力和業務本身的風險,即上篇文章中道人所提的看股東背景、管理團隊和業務模式。
針對股東背景,上市系、風投系和國資系平台都有爆雷先例,投資者切忌單憑背景標籤選擇平台投資,特別是宣傳國資背景的網貸平台,不少都是花錢買來的國資背景,根本談不上兜底能力。直接來說,對於一般的野雞國資平台特別是華宇系、和平系、糧庫系、華信系、光大系等系的網貸平台,國資背景反而是減分項。
再談風投背景平台,對於獲得融資時間較為久遠和風投談不上知名度的平台,參考意義並不是太大,在824監管細則頒布後獲得風投的網貸平台是加分項。投資者更多要考慮管理團隊和業務本身存在的風險。
上市背景平台,投資人要學會區分上市背景的成色,兜底能力排名一般是A股主板〉A股中小板〉創業板〉美股〉港股〉新三板,盈利〉未盈利。
針對業務風險,首先要看平台的信息披露是否完善,首先確保標的是真實業務而不是假標,其次在業務能力相等的前提下,業務本身的風險是車貸〈房貸〈現金貸〈小額信貸〈企業貸,道人建議向合規的小額分散資產靠攏,大額標的平台要萬分注重股東背景,否則面臨不小的經營風險和政策風險。
(3) 業務小額真實的平台,不兜底也沒那麼可怕。有人在P2P鼻祖Lending Club上做過一項實驗,投資100個標的的時候,投資組合能做到保本並收益穩定。而拍拍貸的不少投資人其實更喜歡投資其不保本的標的,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收益。但不兜底有兩個前提:業務極度小額分散,依靠大樹法則分散風險;投資人要有風險意識並懂得分析標的,保守型投資人和穩健型投資人不適合參與。
最後,談去剛兌,不談信息披露和風險定價就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如果不兜底,道人可能不會選擇再投P2P,而是進入收益更高的股市領域和基金定投。為什麼敢說股市風險相對更小,因為道人鑒別風險的能力很強啊,另外道人有用時間打敗收益的意識。
道人狂妄了,切勿當真。
金道人識財,最敢講真話的P2P投資分享號
推薦閱讀:
※國美金融丁東華:未來會有十幾家利潤上百億的消費金融公司 | 愛分析訪談
※隨手記理財產品有人買過嗎?
※商鋪投資,一鋪養三代?還是三代養一鋪?
※拍拍貸測評:最不可能跑路的P2P
※剛剛配資爆倉,虧了16W,怎樣在半年裡打工賺到?父母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