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星球2》細嚼慢咽指南 Vol.1
【本文共4690字,預計閱讀時間10-15分鐘,圖片12張,GIF 3個,視頻1個,請盡量連接WIFI。本文劇透嚴重,不過自然紀錄片好像劇透一下也沒什麼關係……吧?總之,先去刷一遍再來閱讀是墜吼的。由於該片現在是在某站獨播,所以視頻截圖都自帶了水印,希望該站工作人員能把廣告費打到我卡上,至少給我把VIP報銷了也行……】
按照知乎的習慣,對於一部影視類作品的正確提問方式應該是「如何評價……」,但BBC的生態紀錄片似乎不太適用這個路數:這些片子都是經典至極、無需評價的。幾個小時之前首播的這部《藍色星球2》,既是典型代表。這樣的巨制,我沒有膽量評價,跪在電腦前刷了五遍,以示敬意。
距本片的第一部上映已過16年,無論是海洋生物研究還是BBC自身的拍攝技術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從昨晚播放的第一集《ONE OCEAN》里就能感受到這些新意,那麼在震撼之餘,我謹以自己淺薄的認識,大致的解讀一下片中內容。其他的各集的解讀,也會在放映之後儘快放出。
本集的開篇是南非衝浪海豚。這些生活在南非東北部的寬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族群因為追風逐浪的習性早就名聲大噪了,在2014年,它們甚至闖進了國際職業衝浪協會巡迴賽的會場,與齊聚於此的全球頂尖衝浪高手同台競技了一下。
實際上,喜歡衝浪的海豚並非只有南非這一群,也並非只有寬吻海豚這一種。在澳大利亞的一些海灘,也有喜歡衝浪的寬吻海豚出沒,甚至還發生過衝浪者與衝浪海豚意外相撞的事故。而在南美洲東南部地區,還有康氏矮海豚這樣的衝浪好手。
隨著鏡頭一轉,一群生活在紅海的寬吻海豚向我們展示了這些水生哺乳生物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在成年海豚的教導下,小海豚嘗試學習一種藉助自然之力自我保健的方法——通過身體的觸蹭,寬吻海豚將柳珊瑚分泌的粘液塗抹於身上。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包括柳珊瑚在內的許多海洋生物會分泌一些具有特殊殺菌、防過敏、消炎功效的活性物質,比如生物鹼類、類固醇類、萜類、多糖類,顯然一些海洋生物已經學會了使用這些生物活性物質達到比較初級的治療效果。
除了寬吻海豚,會使用自然界中物質進行醫療或預防的生物還有很多,在一些鳥類甚至昆蟲群體里都發現了這樣的例子,比較典型的比如歐掠鳥,它們的築巢材料中經常能見到蓍草,這種植物能發出獨特的氣味,有效的減少巢穴中吸血蠅和細菌的數量,以此提高雛鳥的免疫系統功能。而墨西哥的一種雀鳥,甚至獨創了把煙頭叼到巢穴驅蟲的辦法。
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對自然界草藥、礦物質的利用,不僅並非我們中國人獨有,甚至也並非人類獨創。而反過來看,自然醫學也有其局限性,以海豚觸蹭的柳珊瑚粘液來看,它雖然有很活躍的抗菌性,但同時也表現出對正常細胞的細胞毒活性。而通過一些科學的手段,挖掘自然藥物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避免它們的副作用,才是促進醫學不斷發展的正確方式。
長久以來,人類都有一種盲目的自大認識,認為使用工具是我們與其他生物的截然不同之處,是萬物之靈長才能掌握的高級技巧。然而這一切隨著珍.古道爾對黑猩猩的研究而改寫,1960年,初到坦尚尼亞的珍.古道爾首次觀測到黑猩猩會使用木棍掏食螞蟻,這也是首次發現人類以外的生物也會使用工具。
之後的幾十年里,關於動物對工具運用的例子日益豐富,但人們始終未能在魚類中發現使用工具的證據。直到2006年,澳大利亞潛水員Scott Gardner在大堡礁首次發現並拍攝到一條舒氏豬齒魚(Choerodon schoenleinii)使用珊瑚礁撞碎貝殼的影像,從海底散落的貝殼碎屑來看,這條魚使用這種開殼方式已經有一段時間。
在本次的《藍色星球2》中,BBC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豬齒魚——鞍斑豬齒魚(Choerodon anchorago)同樣也掌握了這種技巧:
如此看來,使用工具,並非是某一條魚誤打誤撞的偶然行為,這種技巧已經在不同海區、不同種之間被發現,我們以往對於魚類智慧的簡單認識可能就要從頭推倒。這就是自然的魅力所在:你愈深入的去了解,它就愈回報以新的驚喜。
浪人鰺(Caranx ignobilis)是路亞釣愛好者比較熟悉的一種魚類,以力大無窮著稱。但實際上,浪人鰺也是一種兇悍的掠食者。
塞席爾北部諸島是烏燕鷗(Sterna fuscata)在印度洋的傳統繁殖地之一,每年夏季,數以十萬級的烏燕鷗幼雛在此誕生。對於初生的雛鳥來說,飛行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功課,體力不支的雛鳥往往飛行不遠就要落在水面休息。
而浪人鰺則試圖趁此機會一飽口福——但從體型上來說,長達一米的浪人鰺吃鳥並非難事,但烏燕鷗並不會停在水面坐以待斃,為了捕獵,一些浪人鰺甚至學會了計算烏燕鷗飛行的角度和速度,在烏燕鷗起飛後,依然能躍出水面將雛鳥拽下:
其實浪人鰺的捕獵方式非常多樣,除了像本片中這樣蠻幹之外,它們也擅長智取,現有的研究發現,它們似乎特別喜歡和其他捕獵者一起行動,甚至刻意的隱藏在海豹、鯊魚的身體一側,讓獵物無法發現自己,然後憑藉高速爆發突然殺出,令獵物措手不及。
本集中第二次出現寬吻海豚的畫面是在一場追逐場景之中:一群寬吻海豚被附近的偽虎鯨發現並追逐,漢斯季默的配樂營造出一種緊張到令人窒息的氣氛,似乎是生態紀錄片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生死極速的傳統套路。
偽虎鯨(Pseudorca crassidens)是一種在水族館中經常可以見到的中小型齒鯨,在人工環境下,它的性情較為溫順,但在野生環境下,人們一直懷疑它有攻擊其他鯨類的食性,但一直沒有特別明確的證據。直到今年夏天,終於有一群偽虎鯨追殺捕食長吻飛旋海豚的畫面被人們拍攝記錄下來:
不止虎鯨會殺戮!偽虎鯨追殺飛旋海豚_動物圈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373584/?zw如此看來,《藍2》里這群寬吻海豚,必然也是被捕殺的命運了。
但命運又總是無法捉摸……《藍2》里的偽虎鯨追上寬吻海豚後,不僅沒有大開殺戒,雙方反而表現的非常親昵。是的,這群紐西蘭偽虎鯨和瓶鼻海豚,保持這樣的友好關係已經至少20年,在歷年的研究中,它們多次結伴出現。
為什麼這些偽虎鯨不捕食寬吻海豚呢?學者們推測,偽虎鯨可能和虎鯨相似,每個族群有自己固定的食譜,紐西蘭的這個族群主要以硬骨魚為食,它們與寬吻海豚伴遊,恰好可以起到相互協作捕食的效果。
而進一步的研究又發現,這些寬吻海豚和偽虎鯨混在一起之後,它們的叫聲也都發生了變化——既不像偽虎鯨的叫聲,也不像寬吻海豚,而是一種中間語言,也就是說,它們可能發明了一種新的、專門用於種間交流的新語言。
這樣的事兒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南美洲,寬吻海豚也經常被發現和蓋亞那白海豚(以前的土庫海豚蓋亞那亞種)伴遊,雙方就產生了一種中間語言。而另一種經常與寬吻海豚伴遊的齒鯨——領航鯨,據信也有這種交流情況。
甚至對於「海中種馬」寬吻海豚來說,語言交流似乎還……不太夠,適當的肉體交流可能都是存在的,在圈養環境下,確實有過寬吻海豚和偽虎鯨的雜交後代(而且雜交後代還有繁殖能力),不過這種雜交在野外還沒有被明確證實。
在我們哺乳動物看來,性別是一個固定的概念,除非通過一些手術手段,否則我們的性別一生都不會改變。
不過對於魚類來說,性別則是存在許多可能性:日本鰻鱺在繁殖之前,幾乎沒有性別,洄遊到繁殖地之後,根據種群密度產生性別分化;黃鱔一出生都是雌性,繁殖之後,逐漸轉變為雄性。
《藍2》里介紹的這種金黃突額隆頭魚(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它一出生也是雌性,後期變成雄性,但和黃鱔那種到了年齡就變性不同,金黃突額隆頭魚的變性,是根據自己在族群眾的地位變化而發生的。
作為一種擁有領地意識、相對固定家庭關係的魚類,金黃突額隆頭魚施行一夫多妻制(類似於獅群),公魚擁有領地內所有雌性的交配權。但雌性一旦長到一定體重,體內激素就會快速發生變化,它的頭部和下巴開始凸起,變得越來越像一條公魚,最終,它會以男兒身挑戰自己的夫君並取代之,而幾年之後,它體型最大的配偶又將變性為雄性,並將其取代。
針對這一現象,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羅伯特·沃納認為,這是魚類為了在一夫多妻制蝦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所做出的演化選擇:
「一夫多妻制的魚類……雄性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而雌魚更傾心於強大的雄魚。因此,較弱小的雄魚會在競爭中輸給強壯的雄魚而無法獲得伴侶,也就失去了繁衍後代的機會。而另一方面,作為雌魚,即便比較弱小,也仍能作為「後宮」的一員而留下子嗣。也就是說,在魚偏弱小時,作為雌性更有利於留下後代。
然而,在身體長大後,有利的性別就不再是雌性了。對於身強體壯的魚來說,如果是雄性,就可以組建自己的「後宮」,讓多個雌魚為自己傳宗接代。在這種情況下,在身體較小時作為雌性、在身體長大後變為雄性的話是最有效率的傳宗接代的策略。一般認為,這就是一夫多妻制的魚類會由雌性轉換為雄性的理由」——《 @《科學世界》雜誌 》2016.8
虎鯨捕食鯡魚這段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每年冬季,會有大量的大西洋鯡魚湧入挪威的安斯峽灣尋找暖流,而一個被稱為「挪威虎鯨」的大型虎鯨族群也會尾隨而至。
前邊說到偽虎鯨的時候提到過,虎鯨的各個類型,食性是非常不同的,有的虎鯨族群幾乎只吃鬚鯨,有的族群幾乎只吃鰭足動物,還有的只吃鮭魚。根據食性的不同,各個族群的捕獵方式也有所不同:以鰭足動物為食的南極虎鯨,流傳著一種合理製造波浪、將躲藏在冰塊上的海豹沖入海中的辦法;而同樣是以鰭足動物為食,巴塔哥尼亞虎鯨則獨創了一種搶灘登陸的捕食方式。每個族群的捕食方式,幾乎可以被認為是族群內部的一種文化,是經過代代相傳、勤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
在北大西洋還有一個虎鯨類型,就是以大西洋鯡魚為主食,也就是《藍2》片中展示的這一群。在這些「挪威虎鯨」內部流傳的捕食文化,是一種被稱為旋轉木馬獵殺法的高超技巧。
旋轉木馬獵殺法的前提是要把鯡魚魚群分割擠壓,虎鯨群從四周和底部將魚群壓縮成一個密集的球形,然後用尾部快速拍打魚群,把魚擊昏或打死。
BBC能拍攝到這個畫面實屬不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漁民認為虎鯨吃掉了太多的鯡魚影響了漁業,大量的捕殺虎鯨。由於壽命很長,許多當年經歷過屠殺的虎鯨現在依然還建在,甚至有的虎鯨體內還留有子彈,因此,安斯峽灣虎鯨對人非常抗拒,BBC藉助一隻吸盤攝影機,以一頭參與捕獵的虎鯨的視角,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這些美妙絕倫的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藍2》里有一個小插曲很有意思:虎鯨好不容易聚起了魚群,突然衝過來幾頭座頭鯨大快朵頤。
按照《藍2》的說法,這些座頭鯨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在安斯峽灣的,我查證的資料顯示,除了座頭鯨之外,這裡還新出現了長鬚鯨的身影,那麼這兩種鬚鯨的造訪都是什麼意圖呢?
首先不能排除的是,這兩種鬚鯨就是為了捕食才趕來的,隨著漁業資源的匱乏,大型鬚鯨在其他地方無法捕獵到足夠的食物,追到安斯峽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有趣的點在於座頭鯨,《藍2》里座頭鯨直接衝進虎鯨聚攏的魚群,看起一大口吞下,但其實效率並不高,因為座頭鯨自己就有一種更加高效的捕獵方式——氣幕捕魚法,為什麼放著更高效的方法不用,非要去吃虎鯨聚攏的魚群呢?(詳見:轉發了也沒什麼屁用,老子根本就不是虎鯨)
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座頭鯨和虎鯨的愛恨情仇:最近60多年來,人們觀測到了一百多次座頭鯨和虎鯨的直接衝突,其中大部分是座頭鯨主動挑起的……總之,人們觀察到座頭鯨特別喜歡干預虎鯨的捕食,甚至會從幾公里之外專程趕來驅趕虎鯨——哪怕虎鯨攻擊的獵物並不是座頭鯨。所以,座頭鯨故意衝進魚群干擾虎鯨進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額,好傲嬌啊……
最近生活上事情太多,一直沒有時間去吹吹海風放空一下。趁著《藍2》的機會,寫這麼點拓展閱讀,權當給自己的10月份交個差吧。
推薦閱讀:
※兩小時速覽世界史
※看完這部熊撕人的紀錄片,一定不會再有腦殘敢開窗喂熊
※大型二戰紀錄片藍光不完全匯總
※有哪些比較好的法律類的紀錄片?
※用一部9.3分的BBC紀錄片來告訴你,藝術究竟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