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下」就是《隨順真如》 普賢菩薩真正堪稱「謙下」| 慧律法師: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這個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傲慢》,你算什麼?處處可以看到。

那個強烈的《自己把自己拉高,輕視別人》,太容易了

  • 《降伏自己》很困難。
  • 《輕視別人》很容易的。
  • 《看不起別人》太容易了,可是《要降伏自己》,太難了。

要見性的人,可不是這樣,「內心謙下」。

「謙下」旁邊寫兩個字,就是:隨順,就是隨順眾生。

【隨順眾生】,這個要下一點功夫了,就是不要老是跟《眾生敵對》。

你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的眾生,他就是一看到什麼?

他講話講話有意無意就給你《損幾句》。為什麼?

沒有「謙下」的功夫。

「謙下」就是《隨順真如》,《隨順眾生就是隨順真如》

因為 真如是無諍,真如是平等 ,它是 與世無諍 。

所以,【隨順眾生】,就是隨順自己的真如自性。

隨順真如自性,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這句話很多人都誤會了。

他現在解釋成:(內心謙虛是功),(外面對眾生有禮貌叫做德),完蛋了!

經典若是沒有聽師父解釋,你就根本不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內心謙下」叫做【隨順眾生】,永遠的不跟眾生起衝突。

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一般是想:(內心謙虛),我講話很謙虛!這大家都做得到。那一個人講話不謙虛?

我不行啦,我是凡夫。這個大家都會說。

但是真正的功夫就不是這樣了。

什麼是「功」?

【恆順眾生】叫做「功」,這沒有那麼簡單!

簡單來說,《所謂一合相》,就是說行住坐卧都與眾生相應,都能令眾生歡喜。

《講話都不會傷害到別人,永遠都恆順眾生》

這是多難做到的事情,你想想看!要做到 恆順眾生 ,這沒有那麼簡單。

普賢菩薩才真正堪稱「謙下」。

不是你隨便說幾句話:我很沒有用啦!

所以經典很多人在看,但是他搞不清楚,他認為:這很簡單,這樣我也有功德了。

不是,絕對不是這樣!

你今天《講話態度誠懇》,這才是真的。

簡單來說,「外行於禮」就是說 你對人非常的誠懇,沒有虛偽

這個「禮」就是 直心 ,透過我們的本性, 外在現出很慈悲的相,不與眾生計較 。

我教諸位一個辦法,假使說你現在活得很痛苦時,你看到那個人很討厭,

我今天告訴你,你今天回去馬上就很好過,假使說你今天四周圍的人,

包括你先生、你公公、你婆婆;或是包括你太太也好,任何人都好。

你現在;或是今天來時剛好又阻礙你,或是過去有一段恩怨,你現在聽我的話,

你現在回去,你永遠《沉默》,第一點你先學這樣。

第二點,《跟他保持一點距離》,他若是有因緣來找你,《你就對他很好》

他若是有因緣來找你,《你不要抱怨,你也不要抱怨給別人聽》

你抱怨給別人聽,別人又把話傳過去給對方,他就會誤解你的意思。

你只要默然,學這一門《沉默》。

你也不要抱怨,也都不要對別人訴苦

你跟這個仇人保持一個距離,你都對他非常好,我告訴你,他撐不了多久,再過一年

你看他如何?

二年後你的日子很好過,他的日子也很好過。

[你不要牢騷、不要抱怨,你都不要埋怨],就當作他在成就我們,你先學這樣,

不得了!

看你要從何煩惱起?

我們的煩惱是從何處來的呢?

《一直氣憤、一直不滿,擺不平》,人家都講:不平則鳴 。

『不平則鳴』,心裡不平,他就會呱呱叫,就會 牢騷、抱怨 。

我們人又很會傳話,話一亂傳,他的誤會就愈來愈深。就是因為亂傳話,

寄錢會少,寄話會多 ,都是這樣。

因此第一個所要涵養的,這張嘴保持「沉默,不牢騷、不抱怨」

眾生想做什麼都不要緊,我們永遠保持這樣。

他誤會你也沒關係,你就是對他很好,時間一久,慢慢就會感化他。

若是遇到不能感化的眾生,那就不是我們的問題了,至少你能夠活得沒有煩惱。

『我沒有對不起你』,你再怎麼牢騷、抱怨,都跟我沒有關係。

那是你的修養不好,不是我的問題。

我對待你這樣,已經是非常有良心了,不得了了!

但是眾生就沒辦法。

所以說如果 能夠體諒眾生 的,叫做《佛菩薩》

眾生就是「一直不能體諒對方,一直抱怨」,那就叫做 凡夫 。

  • 所以[你跟人家爭],你不如人家。
  • [人家跟你爭],他不如我們。

你要記得師父這句話,「他跟我爭」,他不如我。

你 [小事情跟人家爭],你不如人家,非常簡單!

你跟眾生在「斗諍那種小事情」,你也是《凡夫》。

「你說他不好」,你跟他也差不多。他一來你就一往,這樣豈不是化友為敵了?

這樣就變成敵人了,這樣日子怎麼會好過呢?

我告訴諸位,我現在都用一招很厲害!

我知道那個人在背後批評我,我就跟他「保持一個距離」,我還是對他很好。

經過一年,我都當作不知道,其實我完全知道,我都當作不知道,完全沒聽到,

看你想怎麼樣?

你若是不改那是「你的煩惱」,不是我的,我沒有對不起你,沒有話講日子很好過。

你用我的方法試試看,你跟他就「保持一個距離」。

」那一種人你就是不要接近他,一接近我們就會起煩惱」,不要接近他。

我還是對你很好。

我們也『不要牢騷、抱怨』,不要讓話傳來傳去,這樣就沒有第二句話。你試試看。

雖然你沒有明心見性,你若是用師父的辦法,我告訴你,你每天都會很輕鬆。

你也不管他說什麼?你要記得!

就算把話傳遍每一個人都知道,都『對你不滿』,你也沒關係。

你若是有這種修養,就能入道了,[與道相應]。

師父教你們的方法拿來用看看,真的很管用!

但是對方正是我婆婆!那麼很簡單,你該『侍奉她』的就要打理好。

她若是會(牢騷、抱怨)

她(有權利牢騷、抱怨),《你有權利不要聽》。

你要記得師父的話,你剛好是人家的媳婦,你怎麼做婆婆都不滿。

(她有權利)一直嘮嘮叨叨的,碎碎念,[你有權利不要聽]。

(你有權利對我嘮叨),[我有權利不聽],你嘮叨你的。對不對?

但是」你不要去向左鄰右舍訴苦」。你去向左鄰右舍訴苦,他又跑去告訴你婆婆,

你反而是死路一條,會更凄慘。

」你愈牢騷、愈抱怨,你就會更凄慘」,事情就會愈嚴重!

忍耐,佛祖在看,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做,佛祖在看,看得很清楚,

臨命終時我們是要往生的,我們不要跟他計較。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意思就是說:在天地萬物、人生宇宙當中,每一個時空的

交會點上,所展現的《相》叫作「萬法」。

「清凈自性」在「萬法」當中同時顯現。

但是,所顯現的,卻是《離一切執著》。

「心體離念是德」,「離念」就是《離執著的念、離分別的念、離顛倒知見》

《離執著、分別、顛倒》,叫作「離念」。

而(不是離開正念),《正念》就是《無念》。

你不能說涅槃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不!

涅槃是什麼念頭都具足。

大智慧真如自性統統具足。

不能說他(沒有念)。

「所謂的離念」是對 凡夫 講的。諸佛菩薩《具足一切清凈善念》。

『眾生是動念即乖』。

所以,這個看你《悟跟不悟》。「離念是德」。

我們的《本性》建立「萬法」。

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一法可得,無一切妄想》

那麼所發出來的就變成《清凈心》了,就是建立「萬法」。

「所謂建立萬法」,就是一切時間、空間的交會點,我們都用這種心,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用這種心。

用什麼心?

[慈悲心、平等心、都用無所著的心],稱為建立「萬法」。

不然要《如何建立萬法》?

簡單來說,用《空》的東西,天地萬物絕對無法障礙他。

心量若放大,大如虛空 一般,將《五蘊之身》看得開。

用智慧明心見性,用本性的功夫打破《五蘊皆空》。

那麼還有那一樣你放不下?

別說是金錢,連 生命 你都看得開。

這個 生命 是 不清凈的東西、無常的東西、痛苦的東西 ,你一直執著,

它也得死。

你一直做功德,它也是會死。

既然同樣會死,不如我在世時,我就用它去做更大的功德,《把心量放開》,因為

同樣會死。

我現在已經能溫飽了,我為什麼要一直貪著這點小錢做什麼?

所以說「貪著」 破壞『清凈法身』。

放下 圓成 清凈的法身 。

我常常說這句話,今天我們是一個人,到百年之後這段人生,就像是一間銀行。

今天若是明理的人,就會拚命一直施捨,就等於把錢存在銀行。 福才會具足

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今天要圓成這個佛道,我一定要有很大的福報,就要從今天起開始去做。

  •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心體離念」就是離開一切妄想,這就是「
  • 「 不離自性是功 」,修學佛道,要 悟入不生不滅 的才是「 功 」
  • 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平等心』稱為本性。
  • 應用無染是德 』運作。「 應用 」就是運作。
  • 運作在這個世間各個角度,而且「 不被染污 」,「 是」。
  • 這個「 無染 」就是不起 『 無明 』 。
  • 「應用無染」,應用 就是『妙用現前』 一切 沒有執著,沒有污染外境 。 《外境》對我們的本性完全沒有作用。

簡單來說, 名、利、色、男女的情執 ,對他沒有用。

因此我希望諸位,要把度量放得很廣大,一點小事你不要跟人計較,你自然就有福。

俗話說:有量就有福。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要見到《無相的法身》,就按照這個來修行,是真正的「功德」。

簡單講就是: 不生不滅的清凈自性 」 ,才有「 功德 」可言的。


推薦閱讀:

楞嚴咒要誦多少遍罪業才能清凈?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問三個疑惑很久的問題(關於佛教)?
第一次念經晚上做夢夢見一位佛向我要香火錢然後我就醒了就失眠了渾身感覺很累 我要不要繼續讀了?

TAG:普贤菩萨 | 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