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德浪河谷:美軍與越南人民軍主力的首次交鋒

(封面:X光著陸區的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士兵)

德浪河谷戰役(Battle of Ia Drang)是美國介入越南戰爭以來,美軍與越南人民軍(北越軍)主力部隊第一次重大正面交戰,雙方都認為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都認為己方是勝利者。整個戰鬥分為兩個階段:1965年11月14日~16日,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第1營進行大膽的一次進攻被北越軍優勢兵力包圍,但北越軍沒有將包圍美軍殲滅最後主動撤退;11月17日~18日,增援的第7騎兵團第2營撤出防線時遭到北越軍伏擊,傷亡較大。美軍在實戰中大規模實踐了直升機機降突擊作戰且有不錯的表現,但與裝備良好的對手交鋒僅依靠其部隊自身的裝備顯得較為脆弱。美軍沒有實現搜索並殲滅北越軍的計劃,北越將南越分割為兩段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場戰役使北越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面衝突,改而採取游擊戰術。

The Battle of Ia Drang (1965)

背景

1963年11月,南越政治軍事局勢惡化,並發生推翻及槍殺總統吳廷琰的軍事政變。此後,南越的軍事政變與反政變層出不窮,政局非常動蕩。南越陸軍已經不能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抗衡。南越農村基本上被越共所控制。在此危局下,駐越美軍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蘭認為,南越陸軍即使在美國顧問直接指揮、訓練下,也難以對抗越共武裝,必須投入美國正規地面部隊去消滅越共游擊武裝。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於1965年批准了威斯特摩蘭向南越戰場投入30萬美國正規地面部隊的計劃。1965年2月起,美國的正規部隊開始進入南越。

美軍自1950年代末期提出了地面作戰部隊的空中機動戰術,即用直升機完成營級部隊的部署、保障、撤離,並能得到攻擊機、炮兵、直升機外掛武器系統的火力支援以及空中協同指揮、戰術偵查等。美軍為此組建了第11空中突擊師來驗證作戰理論,把長期駐紮在韓國的原美軍騎兵第1師改稱步兵第2師,而以第11空中突擊師為班底改編命名為新的第1空中騎兵師。1965年6月至11月,新的騎兵第1師完全部署到南越的西原(即越南中央高地)安溪地區。當時全師編製1.6萬人,擁有400餘架直升機。

西原地區地處南越中部,1964年開始北越正規軍沿著胡志明小道南下,如果北越方面佔據這裡可方便地向南越實施滲透,南越有被分割為兩段的危險。根據越南人民軍的計劃,1965年10月調來了三個團(33團、66團、320團)到西原地區嘉萊省開始了波來梅戰役。北越軍企圖以「圍點打援」的戰術打擊敵軍,保衛南北運輸走廊以及後方根據地。美軍在這一地區展開搜索利用直升機機降突擊作戰企圖「抓住並消滅」北越軍。德浪河谷之戰是發生在波來梅戰役期間的一次戰鬥。

過程

1965年11月,美軍騎兵第1師第3旅在西原地區波萊古以南40公里的波萊梅(Plei Me)的基地遭到越共一次不成功的武裝襲擊。美軍騎兵第1師第3旅在波萊梅附近持續數天搜索越共武裝撤離蹤跡但一無所獲。威斯特摩蘭命令美軍向西搜索該股越共武裝一直到越柬邊界。根據截獲的無線電信號在德浪河谷地區發現北越軍的蹤跡,第3旅旅長布朗上校(Thomas·"Tim"·Brown)決定派遣由營長哈爾·穆爾陸軍中校指揮的第7騎兵團第1營利用直升機垂直機動戰術乘直升機進駐靠近德浪河谷的朱邦山下的「X光」著陸區(LZ X-Ray,位置13°34′4.6″N 107°42′50.4″E)。

第7騎兵團第1營兵力767人。包括:A、B、C共3個步兵連,每連6名軍官、164名士兵,轄3個步兵排與1個有3門制的81毫米迫擊炮排,步兵排轄3個步兵班與1個編製2挺M-60輕機槍的機槍班;火器連為D連,轄1個偵察排、1個迫擊炮排、1個機槍排,5名軍官、118名士兵;營部與營部連編製14名軍官、1名准尉、119名士兵。1965年由於美國總統約翰遜堅持不肯實行緊急狀態來延長士兵服役期,所以第7團第1營在8月15日在東海岸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登船赴越南時,已經減少了一批尉官和100名服役即將期滿的士兵,這些士兵都是充分受過空中機動作戰訓練的老兵。新補充的尉官缺少任職帶兵的教育與訓練。9月底,該營缺編88人。至10月、11月,又有10名士官、149名士兵按期離隊歸國。

交戰

美軍在LZ X-Ray著陸區降落

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時48分,美軍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營長哈爾·穆爾率450人在30分鐘的炮兵、航空兵火力準備後,用16架UH-1休伊直升機以空中運輸的方式分4批降落在德浪河(Ia Drang)畔谷地。預先用直升機吊運第21炮兵團第1營的12門105毫米榴彈炮進駐「X光」機降區以東後方的「法爾肯」著陸區建立炮兵陣地充當火力支援。美軍情報顯示那裡有北越軍一個營活動,實際上和越南人民軍陸軍第66團和第33團一部相遇,北越正規軍有2000人駐守,是參加過奠邊府戰役的精銳之師。

X-Ray perimeter, night of November 14

Relief of LZ X-Ray on November 15

B-52 strike on NVA troop positions, November 15–20

最初美軍第一營的第一批部隊在X光著陸區降落時,北越軍沒想到美軍突然闖過來有些措手不及。美軍乘著直升機陸續到達著陸區。美軍B連2排則因推進追擊當面北越軍越走越遠,最後陷入北越軍包圍之中。北越軍先後投入第66團第9營、第7營以及第33團一部攻擊並試圖包抄美軍。美軍第1營降落不久,莫爾發現前方與左翼出現大量北越軍士兵,於是指揮第一營形成了簡易環形防禦堅守住著陸區。美軍利用直升機向被圍的第1營輸送彈藥補給,將援軍投放到側翼,負責運輸的直升機撤離後,負責火力壓制的直升機利用自身攜帶的榴彈發射器、火箭彈、機槍配合地面部隊作戰。美軍試圖解救被圍那個排的行動被北越軍打退。當天下午第7騎兵團第2營的一個連增援到達戰場。

15日左翼與北越軍糾纏在一起美軍防線幾乎要崩潰,前進空中管制官一度向指揮部呼叫:「斷箭!」(暗語「斷箭」即表明美軍部隊與敵人作戰有被擊潰的危險),美軍空中支援拚命遏制北越軍的攻勢。戰鬥中美軍空中協同也出了問題,一架F-100戰鬥機由於方位的錯誤將燃燒彈扔到美軍陣地上造成傷亡。當天中午時分,從地面增援的第1騎兵師第5騎兵團第二營抵達了「X光」地區,美軍陣地得以鞏固,並解救被包圍的B連2排。經3天激戰後,美軍陣亡79人,北越陣亡634人。以16日北越軍主動撤圍收場。當天前來增援解圍的第7騎兵團第二營從地面抵達了「X光」地區,替換下來的第一營脫離撤出戰鬥。

第二場戰鬥是增援部隊第7騎兵團第二營從地面徒步撤出防線返回途中,在17日下午到18日早晨又遇上了北越第66團第八營(前三天未投入戰鬥)的伏擊,北越軍從兩側接近進攻與美軍陷入混戰,使美軍的炮火和空中支援無從發揮,雙方經過一夜混戰,遇襲的第2營在援軍支援下逐漸擺脫出來穩住了陣腳,在一場遭遇戰中陣亡155人,北越軍死亡403人。最終以北越軍撤出戰鬥告終。

以上北越軍的總陣亡數字1037人是美軍單方面的統計(根據北越軍方面鄧武協將軍的記載,德浪河谷之戰越軍陣亡208人。雙方統計相去甚遠。然而美軍是控制並清掃戰場的一方,其統計遠較於北越方來的準確。)。

文化作品

德浪河谷戰鬥中美軍1營指揮官哈爾·穆爾(退役時軍銜中將)和經歷過德浪河谷之戰的美國合眾社戰地記者喬瑟夫·蓋洛威在1992年合著的回憶錄《我們年輕時曾經是戰士》,講述了德浪河谷之戰。

2002年根據此書改編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我們曾經是士兵 (We were soldiers)》的劇情即是描述這次戰鬥。


推薦閱讀:

河內一暴雨就秒成水上首都
現在,正是將越南納入海外資產配置的最佳時點
純軍事上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雙方打得怎麼樣?
越南企圖恐襲機場的嫌犯被判重刑

TAG:越南战争 | 越南 | 战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