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講講:女人為什麼比男人更愛吃?

十個男人當中可能只有兩個鍾情於美食,但是十個女人當中或許就有八個都是美食愛好者。這一現象經常讓姑娘們抱抱不平,難道女人就真的比男人更愛吃?

所謂食慾,即指人進食的要求和慾望(非必須);男性與女性對食物的慾望其實是不對等的,「食慾」機關好像在女性身上更容易被觸發,而男性則顯得穩定很多。

根據美團大眾點評《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中的用戶人群畫像顯示:女性無論是在餐飲消費額比例還是消費人數比例上,都高於男性。而在平均單價上則低於男性。這說明,女人吃得可要比男人多喲~


女人愛「美」食

也許你帶著自己的女朋友在鬧市區逛街,路過一家甜品店,她會大叫「我要吃這個、還有這個!」形色俱佳的食物,就如同其他許許多多美麗的商品一樣,對於女生來說是完全沒有抵抗力的;相較於直男眼中的「功能性」消費,「顏值即正義」在女生腦子裡才是真理。

時下最流行的網紅食品,款款都是美食界的顏值擔當,不信你看到下面這幾款眼睛不發光!

喜茶

Lady M

馬卡龍


妹子們面對長得好看的美食時,抵抗力幾乎為零!

女性熱愛一切關於美的東西,「美妝」、「美衣」、「美食」一個都不能少; 且女性在食品的選購方向呈現出新的特點,即:高顏值、小包裝和場景化,總之就是要美美噠!

女人善於從飯桌上找到樂趣

誰說女人相當於男人一直是處於劣勢?女人在表達能力、感染能力和傳播能力上,可都是擁有先天優勢的!

美食除了用來吃,還能用來寄託情感,有時候一道看似簡單的食物卻能調動起人們內心的情緒。生活中很多女性都會將食物當做是對平易生活的情感寄託,女性獨有的細膩能夠讓她們好好「咀嚼「其中的滋味。同時,在「吃飯」這一社交時間段內,女性會更樂意去交換彼此的生活體驗、閑聊八卦等。

張愛玲就曾經說過:每天叫醒我的不是文學,不是愛情,不是夢想,其實是我家隔壁的麵包房,老香老香咯。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就有這麼一段:「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皮,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有長風萬里之勢,而又是最軟性的鬧鐘,無如鬧得不是時候,白吵醒了人,像惱人春色一樣使人沒奈何。」

張愛玲筆下的食物,通常都很平易。胡蘿蔔、腌菜、燒鴨、油條、大餅、麵包……還有最可愛的臭豆腐。

除了張愛玲,師太亦舒也是位對美食頗有研究的作家,在她的小說《喜寶》中,就寫到:「姜喜寶做蘇芙喱的理由僅僅是,難做!」這道甜品不僅是難做,最主要是在於它的嬌嫩;火候嚴格、中途不能打開烤箱,因為一點點的溫度變化都會讓這泡沫一般的蘇芙喱立刻變形。因為它的「難做」,也成了師太眼裡品味的象徵。

生育本能讓女人更善於找美食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克魯格表示:在史前社會,女性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收集食物上;從洞穴時代開始,女性就獲得了挑選質量最好、最健康食物的權利,這是因為如果她們選擇了錯誤的食物,就會致人死亡。因此在現代社會,女性也會不厭其煩的權衡食物的美觀、口味等等,甚至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美食。

在舊石器時代曾經有過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氏族社會」,男性需要外出打獵,女性則留在洞穴操持家務,她們需要保證生養後代和哺育小孩的任務,所以必須要保證脂肪等能量儲備。

在智能手機高級活躍的今天,這種能力開始被挖掘並無限放大。大多數女人喜歡把自己購買美食或對美食體驗的感受和經歷更多地曬出來,顯示自己尋找美食的本領。看看大眾點評上女性用戶們對於美食的部分評論,我想你大概就能理解了!


愛吃零食與「自我撫摸」還有聯繫?

曾有心理學家認為,從性質上講吃零食的行為和自我撫摸的行為機制是相同的?

當食物與嘴部皮膚接觸時,一方面它能夠通過皮膚神經將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樞而產生一種慰藉,使人通過與外界物體的接觸而消除內心的孤獨;另一方面,當嘴部接觸食物並做咀嚼和吞咽運動的時候,可以使人對緊張和焦慮的注意中心轉移,在大腦的攝食中樞產生另外一個興奮區,使緊張興奮情緒得到抑制,最終使身心得以放鬆。

呵呵,你們這些人類真會玩!

不過吃美味零食對於鴨梨山大的辦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領來說,的確是減輕工作壓力和思考問題的一個好辦法,一些小零食可以讓大腦及時補充所需的營養。

從美團大眾點評《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中的數據可知,麵包甜點品類中,一線城市店鋪最為密集;女性消費者佔比65%,年齡上看80後佔55%,90後佔27%。

以後若再有別人叫你「吃貨」,你就吃給Ta看呀。因為看了這篇文章,又為自己順理成章的吃喝找到了一些「科學的借口」。


推薦閱讀:

洋河酒,為什麼包裝是藍瓶的,有什麼寓意,難到有人就好這一口?
在還有力氣減肥的年華吃點肥肉
怎麼用家用烤箱烤羊腿?
三步就完成的懶人飯!我想躺著吃~
秋季飲品 | 紅棗蜂蜜生薑水

TAG:大众点评 | 美食 | 女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