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閑雲]海外黨,隨便聊聊出國與移民
出國以後,一直有很多人問過我關於國外的情況,但是大部分對話最後卻意義貧乏,我越是想保持客觀,就會越發現生活在國外是一件無法描述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真誠地問我「在國外吃的貴嗎」這個簡單的問題。我第一反應理所當然就是「貴」。因為在這裡菠菜要一百多一斤,白菜十五一顆,一碗日清速食麵都要二十多。但接著我又改口了。因為丹麥的雞肉非常便宜,豬肉和國內價格基本一致,然後三文魚鴉片魚比目魚,都驚人的低價,打折時只有國內一半價格(魚頭還不要錢)。也就是說只要盯著上面這幾種東西吃,不買太多綠葉菜,那其實吃飯花銷是和國內差不多的。
可是再仔細一想,整天吃上述幾種菜品不太可能吧…我自己好像不記得有過哪個禮拜斷過素菜,每天都是一葷一素一湯…那麼吃飯還是挺貴的吧。最後我又努力回憶了一下到底怎麼會天天有素菜呢,然後想起來了,家裡的素食很多都是德國採購來的冷凍菠菜豌豆玉米之類,價格只有鮮品的1/20,再輔以一些特別便宜的芹菜和菌類…說到這裡,我和他都覺得沒有必要再說了。回到家,我還嘗試翻看了一下我的銀行卡記錄,粗看下來,在買菜超市的花銷從每月兩千到四千不等…也就是說,就算從純數據的角度來看,我也都無法回答「國外吃的貴嗎」這個問題。
所以現在如果有人(關係比較好,我不願意忽悠的那種)問我「在國外生活好嗎?」,我只能憂鬱地看他一眼,然後深深的嘆一口氣。國外和國內不管用什麼標尺比較,其實都是缺乏意義的,因為兩個國家很可能最基礎的價格常識都非常不同。在丹麥我可以天天吃半斤三文魚(250g 20元),但是吃不起樂事(200g 20元)和MM豆(130克 28元)。可以毫不猶豫的從漢堡乘飛機去義大利西班牙旅遊(飛機+火車票400來回),但是每過一次丹麥西蘭島的大橋就心痛不已(過橋費單次240)。可以在打折季買一堆SKII 之類的化妝品(SKII面膜10片打折兩三百),但是只能自己給自己理髮(推平頭250起)。我們甚至買到過五千塊的巴寶莉Prosume風衣,老婆就靠outlets揀打折貨都湊了一套大牌,但我們只開得起一輛14年前生產的二手小車(丹麥購車稅190%,一輛馬六要六七十萬)。在本地,即使是企業副總級別的人,也不敢輕易粉刷自己的房子或者休整籬笆,甚至好多時候不得不做了就乾脆親自上陣。但是同時他們也有遊艇,每年夏天冬天都在南歐的酒庄或者馬爾地夫度假。我就親眼見過我們的一個市場總監親自改造壁爐,請假一周在家用大鎚一塊一塊砸掉外牆的牆皮,而他房子里還有一張和布拉德皮特在瑞士度假村偶遇的合影——所以他到底在國內算哪個階級?所有這些價格體系,放在中國,那都是崩潰的。那麼,如果連數字比較的結果都無法一言蔽之,那「哪邊過的更好」或者「哪邊生活更幸福」,豈不是個更大的偽命題?不同的國家就好比不同的姑娘,在單一維度上,我們大概能對她們做出一些評價,比如「國外空氣好」或者「選胸大的」。但是不是空氣好和胸大的一定能帶來幸福——也許不少NGAer可能會對後一個問題回答「是」,但我是存疑的。婚姻里牽涉到的元素太多太多,決不是一個大胸就能全部磨平。同理,生活在別處代表的其實也是無數細節,你每天清晨呼吸到的第一口新鮮空氣,相信我,對解決許多問題根本沒有幫助。
所以,這應該是「移民好不好」這個問題在硬體和數據上的核心答案——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但話雖這麼說,生活在國外的含義,有兩點我還是想補充一下,因為這兩點可能普適意義更強。第一點, 就是開闊眼界。曾經我也覺得開闊眼界是個很水很雞湯的詞。我到底出去開闊啥呀,國外的藍天白雲小房子看多了還能修身養性不成?但等我真正出去以後我才明白,離開故鄉,最重要的是見識到不同的價值觀。比如這裡的女人結婚不要房子不要彩禮,甚至都不要領證,感覺對了就在一起過下去了。
比如男人會因為老婆工資比較高就毫不猶豫地辭職在家帶娃,大白天在街上牽著一大兩小遛彎兒,旁人還都是讚美。在這裡我能看到白菜一樣的所謂「奢侈品」,讓我知道很多東西根本就是炒作浮雲。當然,也能看到小學生們在學校里完全放養啥都不學,老人在兒女結婚後就徹底和下一代不相往來默默老去。所有這些都很難用「好壞」來描述。但這一切起碼提供了一種新的價值觀,讓你知道很多在國內不可思議的事情,原來在世界上還有幾億人一直在做。而新的價值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會讓你變得寬容和淡泊。這兩點對自己真的非常有益。出國以來,我覺得心境平和了很多,還會經常自省是否在犯了非黑即白或者我即世界的錯誤。曾經在論壇三天不噴胸口發悶的我已經兩年多沒被禁言了,簡直不可思議。
國家現在對極端左傾也非常警惕,就是因為現在社會的捩氣比較重,極端左傾和右傾一樣都很容易煽動不穩定情緒。在我看來,那些準備先殺光國內穆斯林再登陸台灣把兩千萬人趕下海最後核彈平東京報南京之仇同時國內頒布法令規定中國女性24歲前必須結婚且不能從事護士幼師空姐職業的同學,真的值得到外面呆一段時間,對自己和國家都是一件好事。當然,除了價值觀,在其他領域開闊眼界的意義也是有的。當你真正親眼看過以後,你就會知道為何有些白人會成為票蛆,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懶。各國間媒體互黑居然到了這麼奇葩的一種程度。等等等等。不過這些並沒有太多好說的。開闊眼界,對人是絕對有益的。這也是我沒有後悔出國的最大原因。但出國還有第二點令人困惑的地方,在我看來,這叫做割裂感。我說的割裂感並不是身為中國人和當地人之間的割裂。事實上可能是丹麥的左傾傾向和國際主義風範使然,我在這的老外圈子裡混得挺好的,搬家出門都有人幫忙,去哥哈奧胡斯甚至能混到免費住處。尤其是,戰錘這個愛好幫我結交了很多朋友,有時候在FB群里發個最新塗裝的棋子能引起丹麥全國點贊,成就感爆棚。我說的這種割裂,其實是又想適應當地文化,又無法放下中國圈子的一種衝突感。每天上班都用著英文,同事都是歐洲人,接觸到的新聞和公司發的手機電腦也是英語,下班買菜逛街又都是丹麥語。每天都有超過十個小時,我的環境和國際化的丹麥人毫無兩樣,他們聊的事情比如足球我也會不自覺地了解,他們的評論——自然是和中國人很不相同的,也會每時每刻的影響我的三觀。而每當下班以後回到家,我和老婆間依然是中國式的家長里短。我至今依然無法捨棄朋友圈和NGA,而裡面發生的很多事,都是和我上班十小時所接觸的完全不同的。打開門,外面是丹麥的歲月靜好,關上門,家裡是中國的熱火朝天。當你在兩種模式間不斷切換,無數次後,除了會感到異常的淡泊,還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感。我一直在找一種方式描述這種空虛,後來我終於找到了。那時候因為老婆懷孕特別嗜睡,無聊的我碰巧同時開了兩款手游的坑。當兩個活動一起來的時候,我會一天玩兩小時這個玩兩小時那個,然後一種神奇的感覺就出現了。我可能今天在A遊戲里運氣爆棚,但在B遊戲里智商下線,於是一整天我都處於一種既不開心也不鬱悶的情緒里。更糟糕的是,因為同時在玩兩款遊戲,我對兩款遊戲里數據的價值都開始產生懷疑,反而沒法投入到任何一款遊戲當中。然後,我想起當年在WoW工會裡那些同時花大把時間玩劍三或EVE的朋友,他們無一例外的,似乎對什麼事情都不太起勁。最後我發現,生活在別處,正像你同時花大量時間玩著兩款遊戲。這兩款遊戲里你面臨完全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周圍也是完全不同的好友圈子。當你面臨如此之多的不同時,你的性格會被磨礪得更加淡定,但同時也會變得更加虛無。既然中國那麼多人都看著家境結婚,那丹麥人推崇的真愛到底有沒有意義?既然丹麥小孩放養到15歲長大了也大都挺靠譜,那中國人從小往死里折騰小孩到底有多大價值?太多的問號,無人可以做答,最後就形成了我提到的割裂感。這種割裂感,是你的故土和親朋好友們在你鞋底放下的小石子。當你走了遠路,就會覺得總有哪兒硌得慌。也有人把這就叫做鄉愁。事實上我和很多丹麥的中國人都有接觸,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感覺——除了極個別從一開始就極其嚮往北歐,打算徹底放棄中國一切的人。這些人往往活得更堅定充實,多少讓我有點羨慕,因為我並不能做到。我的心裡一直對將來回國還是移民存在疑問。同時我還覺得,如果我在丹麥呆上十幾年,末了回國以後可能依然會不自覺地想起丹麥,並永遠無法逃離這種割裂感。這個可能性讓我隱約有些糾結。出國三年多,最後發現,真正超出我想像的其實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巨大的差別。驚喜不是眼見就無法理解,但相互適應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移民的真正的好處和代價,絕不是「環境好」「歧視」「子女教育」「職場天花板」甚或者「星期日商店關門」這幾個字所能概括的。其中所得與所失,幾乎難以付諸文字,我也只能盡我所能,隨便寫上一二。推薦閱讀:
※這裡有有過魁北克移民經歷的人嗎?請談談你們的經驗吧。
※移民是否就是叛國?
※父親是佛教徒,要出家,以後父母的養老問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