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竟然用這個東西做鬧鐘…

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

重聞處,余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逢山。更將瀋水暗同然。

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宋]蘇軾

熟悉三國的人必然知曉千古留香的「荀令君」。

家世好,有才華,長得帥,傳說中的少女殺手,身上又蕩漾著一種香味。為人雅潔,喜熏香,而且已經到達變態的地步,傳聞荀令君所坐之地,香味三天三夜不散。

誰家有蚊子,就請他過去坐會兒……

熏香文化自先秦便已出現,從最初的燒香、焚香、佩戴香囊到現今的香水,這些都可統稱為熏香。

在宋朝之前,燒香還只限於貴族和佛堂,畢竟焚香沐浴曾經是一件非常昂貴的事情,平常百姓是無福消受的,那可不,戰亂年代吃都是個問題哪還有額外的收入買熏香啊。

然而隨著宋朝的進出口貿易越做越好,物質水平提高,海外香葯大量進口,這熏香文化也就進了尋常百姓的家裡。

有事沒事點根香,放在廳堂之中,幹活都有勁兒。據《夢梁錄》記載,「五月端午節,臨安居民更是戶戶焚香,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焚燒午香一月。」

百姓喜熏香,文人則更甚。

蘇東坡有首《翻香令》說的是自己憐香的場景。

「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你看,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寶釵把那點殘餘未盡的香翻動,使它全部燃燒完畢。

喜香的又何止他一個呢,光是在宋朝便不勝枚舉了,比如李清照,你們別看她是個酒鬼,整天就只知喝酒,人家還是一個熏香達人呢。

喝醉時點根香,一旦香味滅了,聞不到了,她便自然醒來。這彷彿就是一個古代的小鬧鐘啊,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還可以作為起居定時器,熏香熏的這麼有格調,怕是現代人都比不上罷。

我有詩詞為證,絕不胡說。

《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中有句「瑞腦香消魂夢斷。」

這個瑞腦香,在李清照的詞中出現不止一次,如「玉鴨薰爐閑瑞腦」、「瑞腦消金獸」、「 夢斷偏宜瑞腦香」。

除了瑞腦香之外呢,她還會點別的香,如「玉爐瀋水裊殘煙」、「瀋水卧時燒」、「沉香煙斷玉爐寒」中的沉香,「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中的篆香。

每種香料的功效不同,在適當的場合點適宜的香料可謂錦上添花。

瑞腦香俗稱龍腦香,你看著名字起的多有意境,頗有貴氣,比「鼠尾草」什麼的好聽多了。

《本草綱目》中說:「龍腦香……樹形似杉木。相傳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其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也。」

價格昂貴可比金,在熏燃時可發出濃烈的香氣,而且煙氣極小。在古人眼裡,龍腦香不但是高級香料,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你別認為他們有錢燒著玩兒,就像荀令君,熏香是愛好,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並非你們眼中的裝13和社交需求。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說,龍腦香可作為鎮靜劑,「能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

李清照會在閑暇時點上龍腦香,但她的閑暇之時多半是思念所致。一旦她有了思情,便會用上龍腦香。

大約是思念讓人苦不堪言,所以用龍腦香有助於抑制思念之情罷。

如果你買不到龍腦香,沒關係,你可以用龍涎香,其香味悠遠綿長、留香持久,其香凝於空中經久不散,故有「龍涎之香與日月共存」之美譽。

「玉爐瀋水裊殘煙」中的瀋水即為沉水香,隸屬於沉香一種。據《南方草木狀》中記載,「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後「沉水」皆指沉香。

李清照會在入睡前點上沉香,「瀋水卧時燒」說的概莫如此,睡前來一根,安神又助眠,睡得好皮膚自然細膩有光澤。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中的篆香,又稱之為印香。《夢梁錄》卷十三中記載,「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

這個篆字啊,是取了篆文的意。自唐代始,人們將香材研磨成粉,填充在各種以篆文為花樣的香篆里,這樣燃燒起來便會慢一些,且不會浪費,一般用於即時。

篆香燒盡,日落來臨,一天是是如此漫長,更是印證她那深閨寂寂的心情。

一日二十四時,適宜之時使香,適宜心情使香。自古文人墨客無不愛香,香氣雅緻令人心曠神怡。

你們買CK,香奶奶,祖馬龍也是對香味的一種迷戀。

熏香鼎盛在宋朝,哪怕是到了明清時期,香一直是百姓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特別是女子必不可少的裝飾品。直到近代,香水傳入,才取代了熏香的地位。

然而早在宋代已出現一種香水叫做「薔薇水」,從大食國進口。 但是這並不代表咱們就是落後的,你看宋人多時尚啊,學習了國外的技術,自己也製造了香水,《鐵圍山叢談》記載:"至五羊效外國造香,則不能得薔薇,第取素馨茉莉花為之,亦足襲人鼻觀。」

沒有薔薇花咱們就用茉莉花,茉莉花清香,不比薔薇差。古人智慧聰穎,現人也不差。

花香茶香熏香,入鼻滲心,馥郁高雅,今日宜熏香。

--------------------

想認識各種有意思的匠人、設計師?

圍觀傳統手工藝?

看看東方新設計?

你那麼有品位,一定會來東家玩。


推薦閱讀:

如何選購熏香?
原來這就是「暗香浮動」的韻味!

TAG:熏香 | 文化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