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挑釁:中國不應該感到意外

「從自身利益來講,中國在南亞的行動並沒有錯誤,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此舉難以避免的負面後果,並有所準備,防範可能出現的美日印三強遏華同盟。畢竟,對於冷酷無情的現實政治邏輯來說,單方面的啜泣,從來都毫無意義。」——王陶陶

中印對峙事件發生後,中國媒體猛烈抨擊印度的決策者。個人認為這是對的,因為我們的國土主權的確面臨著印度人的挑釁,我們必須對外擺明我們的態度。但是,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我們不能不全面審視印度的決策動機。因為,媒體單純將印度人視為瘋子和狂人,僅僅是一種宣傳手段,絕非現實主義者看待問題的方式。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意識到:印度政府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為了一片足球場大的荒地,而陷入與中國的盲目對抗,畢竟,今天的印度領袖或許殘酷無情,但卻絕不是一個盲目的蠢材。

實際上,對峙事件發生的很久之前,國內就應該意識到莫迪政府一定會有所挑釁,只要稍有俾斯麥式的外交視野,便能夠預見到今天的情況——本人此前不斷提出警示(文尾羅列文章)。

近年來,中國在海外拓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需要清醒的是,與所有大規模跨國合作項目一樣,我們的拓展不可避免地附帶了一些地緣效應,並引發了外國的猜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南亞地區。

2013年之後,中國大舉加強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印巴邊境衝突多年不斷),並且在印巴爭議地區克什米爾修建鐵路,以及在瓜達爾港設立可供軍用的港口。這些不可避免地與印度的安全利益產生一些衝突。

中巴走廊的建設,在加強經濟的聯繫的同時,實際上也意味著兩國軍事互助更加便捷,這強化了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和實力,考慮到印巴邊境至今猶在持續交火,印度不可能對這一舉措漠然視之;

2015年,英國《歐亞述評》稱, 中國對中國對該項目的投資大約相當於其年度軍事預算的三分之一。對印度來說,這一切構成了多重挑戰。巴基斯坦事實上把瓜德爾港拱手讓給中國,目的是將中國更多地牽涉入南亞安全事務中,一旦印巴兩國爆發敵對行動,如果印度在瓜德爾港周圍實施封鎖,實際上也意味著封鎖中國,這樣一來,就給印度的軍事規劃者造成令人困擾的局面。

2015年訪問中國的印度總理莫迪就曾向中方表示,「(印度)不能接受」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同時,印度政府還照會中國大使表示反對。

另外,我方主導的中巴走廊也穿越了印巴爭議領土之巴控克什米爾,此舉很難不被印度視為對其領土主張的否定:

去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演講中,以極其鄭重的語氣特意提及印巴的爭議領土克什米爾地區,此舉顯然是對中巴走廊表明態度,他將不會無所作為;

2017年1月17日,莫迪在「瑞斯納對話」開幕演講中對中國提出警告,稱「尊重(印度)領土完整是地區聯動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們兩國間存在分歧很正常,但為了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我們應該展示出對對方核心利益的敏感與尊重」;

1月18日,印度外交國務秘書蘇傑生就曾對此闡述,「既然中國對其領土主權問題極其敏感,那麼中國也應尊重印度的領土主權……中巴走廊途經我們視為印度領土的地區,印度人民的反應可想而知。」

同時,中國在瓜達爾港和斯里蘭卡開闢可供軍用的港口,實際上也被印度視為對其海洋安全的挑戰,印度前外交部長賈斯萬特·辛格在《印度的防務》(Defending India)一書中宣稱:「失去對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國的重要分水嶺」,他對印度外交立場的表述顯示,「印度不可能容忍另一個大國介入瓜達爾港和斯里蘭卡。」

2014年據印度youthconnect網站稱,印度政府插手了該年的斯里蘭卡總統選舉。親華的前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之所以下台,是因為他被視為對中國有好感。

2017年5月,在印度政府的壓力下,斯里蘭卡拒絕一艘中國潛艇停靠科倫坡港。

事實上,印度政府歷來將西北和印度洋視為關乎其生死的地緣禁臠,不容其他大國染指。對於印度來說,這些地區的地緣價值就像朝鮮對中國一樣重要。

歷史上,印度北方的蠻族多次順著北部山區(巴基斯坦)侵略印度,古爾人、帖木兒、巴布爾、納迪爾、艾哈邁德等外國冒險家皆由此征服恆河平原。這種記憶決定了印度或許能夠默許北京和華盛頓此前對巴基斯坦的有限支持,但絕不可能容忍了另一個大國勢力深入此地;

同樣,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殖民者從海上征服印度的歷史,也使得該國將印度洋的其他大國勢力視為禁忌,以往美印矛盾的根源就在於美國在印度洋的海軍基地迪戈加西亞島,隨著中國在瓜達爾港和斯里蘭卡影響力的劇增,無疑引起了印度的恐慌、排斥甚至敵視。

列強在印度周邊的海上擴張,是近代印度滅亡的起始

過去,無論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多麼友好,對印度干涉斯里蘭卡內戰有多麼反感,這個超級大國都不曾過多牽涉當地事務,因為它知道這將引發地區強權印度的激烈反應,並身陷南亞事務的糾葛中。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為了維護自己的地區利益,拋棄不結盟運動,逐漸與美日形成同盟,並採取大規模有預謀的對華挑釁措施,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當中印洞朗對峙發生之後,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詫異,事實上,印度政府近年來對華外交辭令中最常見的辭彙就是「中國正在改變南亞現狀」。

1914年8月2日,德軍進入比利時,8月4日英國就違背此前的中立聲明對德國宣戰,當時德國首相霍爾維格不禁詫異「英國竟然會為了比利時而與德國開戰?」其實,這是很簡單的地緣邏輯,比利時乃是英國曆來視為關乎生死的禁臠,該國歷史上為了比利時不斷與歐洲大國交戰。當年俾斯麥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俾斯麥雖然厭惡英國,但卻能夠維持良好的英德關係,因為他知道對英外交的雷區在哪裡

因此,中印關係的逐漸惡化和對抗,不但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預見的。這是典型的新興強國之世界政策與地區大國的特殊利益產生劇烈衝突的政治呈現。就像一戰前德國為了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加強對奧斯曼帝國的援助,修建了巴格達鐵路和漢志鐵路,卻使得德俄關係和德英關係無可挽回的道理是一樣的。

由於德國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修建威脅蘇伊士運河安全的漢志鐵路,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男爵在1908年8月上書英王:「放棄蘇伊士運河以致落入一強國之手,無異於令我受制於該國。」首相H·H·阿斯奎斯正告俄國大使,以求雙方諒解: 「德國(通過3B鐵路和漢志鐵路)志在蘇伊士運河和霍爾木茲海峽,這足以削除大英帝國之半臂。若德皇一意孤行,則我誓將不惜代價以拒之,即便發生戰爭亦在所不惜。」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名通過大屠殺上位的政客,納倫德拉·莫迪不可能不醞釀激烈的報復,考慮到這位梟雄殘酷無情且無所顧忌的行事方式,在獲得足夠的補償之前,恐怕很難善罷甘休。

+++++++++++++++++++

參考閱讀鏈接,本人曾在此提醒印度可能出現的對華反應:

《航母耀兵的背後 走向對抗的中美關係》

《安倍外交圍堵中國的契機》

+++++++++++++++++++++++++++++++

逐步推出現代馬基雅維利思維政治《無可匹敵的力量——群眾運動》 ,歡迎關注公眾號。


推薦閱讀:

中印洞朗對峙正在滑向戰爭嗎?|伐柯熱點
如何看待中印邊境對峙?
經歷六次別離中印戀情終於修成正果,感人的一直都是真心
世界從亂紀元進入恆紀元(十):教訓一下南亞小霸又何妨

TAG:中印关系 | 中国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