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受難更多的是哪種性別?關注自然災害中的性別不公
四川、新疆連發地震,「祈福」與轉發「逃生常識」又變成了很多人朋友圈裡的關鍵詞。但你想過嗎?環境、氣候以及自然帶來的災害災難不是與性別無關的。
聯合國數據顯示:在自然災害中,女性的死亡率是男性的四倍。
2004年東南亞大海嘯中,女性的死亡人數佔到了80%,遠遠高於男性。
截止至2008年8月「汶川地震尋親平台」上的數據顯示,汶川大地震中女性遇難的比例佔總遇難人數的51.2%。
2014年在曼谷召開的「北京+20」亞太地區非政府組織論壇上,開幕第一天的會場外宣傳區,陳列著一張關於2013年超強颱風「海燕」的有趣圖片:在總計132.5萬受災害人口中,有23萬懷孕和15.6萬哺乳期婦女,32萬育齡婦女,6.5萬15-49歲的婦女面臨性暴力的危險。
圖:關於颱風「海燕」性別視角的解讀
也許很少有人去注意環境對於不同性別的影響,但是各種事實卻在告訴我們:即使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經歷同樣的風霜雨雪,女性受到環境、災害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公平的,更為嚴重的。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遠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比較容易理解的生理上的:女性體質不如男性健壯、抗擊打能力更弱、逃生速度更慢等等,更有讓所有人以及公共資源建設者應該不得不重視的社會成因。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一名女性災民在震後現場。圖片來源:鐵血社區
地震、海嘯、洪水、泥石流……人們通常會認為,自然災害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原因很多。第一,男女身體上的差異。女性與男性相比,體力弱,逃生能力差;第二,很多女性身為母親,在災難發生時,首先想到的是救助孩子,而耽誤了自己逃生;第三,很多婦女並不會游泳,因為文化不鼓勵女孩子學習游泳,認為那樣穿著暴露在水裡玩耍有失體統;第四,一些婦女在逃生時,需要先穿上合適蔽體的衣服才能出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有婦女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缺乏避險防災的知識等等。
可以看到,在上面的這些因素中,只有很少的因素是與婦女的身體和生理差別有關的,而大多數因素來自於社會因素——婦女的受教育程度、她們的家庭角色、社會文化對婦女的規範等。
災害所帶來的破壞和損失,既取決於自然災害的程度也取決於遭受災害襲擊的社區和人群面對災害的脆弱性(venerability)。對女性來說,由於生理上的脆弱性,她們比男性面臨更大的危險和傷害,而婦女面臨的性別歧視和規範,即社會脆弱性——例如女孩的受教育機會少、經濟地位低、缺乏政治參與和決策權——使她們在應對和防範災害以及災後重建等方面都面臨著比男性更多的挑戰。、——蔡一平《防災減災中的社會性別議題》
圖:汶川地震倖存者4年後重回北川
· 角色分工與社會規範讓女性更受困於「家」
因為「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陳規,女性更多留守在家中承擔家務照料等職責,即使外出工作也大多從事室內工作。這使得白天發生如地震這樣的災難時,絕大多數在戶外容易逃生的人是男性,而女性則更容易受困於室內。另外,如果在夜間發生如火災、地震、泥石流這樣的災難,女性礙於社會要求(不能「衣不蔽體」)通常行動較慢,延誤逃生時間。
· 逃生技巧與資源的缺乏
即使看上去是生理原因導致的性別差異,可能背後也有著值得反思的社會成因。我們總認為女性體質弱、跑得慢、承重差,實際上這也是教導的結果:女孩從小被要求玩娃娃、舉止優雅,男孩則被鼓勵蹦蹦跳跳、搬重物……災難來臨時,女性自然更缺乏運動經驗用以自救。另外,普遍看去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女性的文化水平都要低於男性,這使得她們在平時就更難及時有效地接受防災信息。
圖片來源:網易女人《性別不公是自然災害中女性高傷亡率的"元兇"》
· 「男孩偏好」導致的性別歧視結果
相信很多人還都記得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情節,面對一雙子女,母親最終選擇了放棄女兒。這種可能讓人終生悔恨的悲劇卻可能就是殘酷的現實。不論是災中還是災中,受重男輕女文化影響地區的人們都更傾向給予男孩更多的存活機會和救助資源。
《唐山大地震》劇照
· 災後資源分配的性別盲點
僥倖逃脫自然災難現場後,性別不公帶來的影響仍沒有結束。災後救援中的食物、水、醫療和物資條件有限,而救援方通常是性別盲視的。由於上面幾種原因,女性被分配到這些資源的比例嚴重不足,家庭中通常由男性主導,決定誰去領以及分配物資。
另外,針於女性的物資在絕大多數的救災中嚴重不足,比如衛生巾、孕婦用品、奶粉或替代性嬰兒食物(災害時常會令哺乳期婦女泌乳時常)、婦科疾病藥物等等。人們通常會認為「吃飯都吃不飽呢哪有精力去談別的」,卻忽略了也許這些必要的資源對於女性來說是同吃飯一樣的必需品以及可以保障她們健康度過災害的關鍵。
2014年雲南盈江地震災後的服務點,圖片來自網路
除此之外,女性在自然災害中受到人為侵害的概率也可能會比平時上升,比如被搶劫錢財、遭遇身體與性方面的暴力等。
由於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女性通常佔有更少的資源,這其中包括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等。因此,在面對即使相等的各種類損失時,女性都要顯得更為脆弱。這不僅僅體現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城市中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以應對中國的霧霾為例,中國第三次婦女地位調查顯示,2010年城鎮女性的收入僅為男性的67.3%。那麼,僅僅是購買相同價格的一個口罩,在消費層面,對於男性整體的容易程度也遠大於女性。
國家以及各災難應對機構對於氣候變化和災害中受影響婦女的評估和救援是遠遠不夠的。更多考慮如何讓女性參與進使用與分配救災資源的分配中去,如何建立有針對性的對女性的救助,僅僅是彌補結構性性別不平等造成女性實際虧損更嚴重的起點。
而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再多想一步,想想那些可能遭遇大難的女人與女孩。她們的悲劇真的僅僅是不幸造成的嗎?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改變我們所處的人類社會,來改變所謂的「自然」?
文/李合子,編輯/也好,來源:女權之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鳳凰文化題為《沒子宮沒卵巢的選手是男是女,奧運的性別倫理困境》一文?
※伊斯蘭政黨上位對女性的影響,我們了解多少?
※如果我們自古以來就是女性霸權社會,而不是男權社會,這個世界將會是怎樣的?
※中國出現光棍危機的危害是什麼?
※那些老了的偽娘與mtf,生活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