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天下
Part 1.
十二處是一切,這是佛陀教法的視角。視角沒有對錯,但是如果你想滅苦,就必須要用這個視角。禪修本質上就是對十二處進行無常的考察。所以當佛陀教法修行者說無常,並不是說某個蘋果是無常的,或者說某件事情是無常的,而是指十二處是無常的。所以不能根深蒂固的認為這有一個蘋果,而是要知道眼塵、眼根與識三者結合升起眼觸,眼觸在想蘊的作用下構造出了蘋果這個名色法,同時升起相關的感受和因貪愛產生的意識……總之,不要基於構造出的名相來觀察,而是要觀察十二處是如何集起和消散這些名相的過程。
對十二處觀察最終可以現觀緣起,破除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達到這個目的,需要有一定的定力,但是並不需要有相當細膩的定力,也不需要禪定,只要能夠觀察到每個念頭的升起就足夠了。
Part 2.
十二緣起是一個能夠完全描述你在輪迴中任何當下的抽象模型。如果你能在十二處中現觀緣起,你只能看到你的身心狀態在緣緣相繼的集起著,也就是說你只是證明了十二緣起中的識緣名色。而十二緣起模型的其他環節能夠讓你知道為什麼你會升起這種念頭,以及驅動你行為的原因。你在輪迴中任何一個當下,都符合這個模型,沒有例外。
對於十二緣起的觀察,務必要抓住「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關鍵結論。比如當感受升起時,貪愛是必然同時升起的,並不存在可以脫離於感受的貪愛,和脫離於貪愛的感受;再比如,生緣老死,並不是生和老死是分開的,而是當你生著的時候你就在慢慢的老死。所以十二緣起並不是這十二個環節如同鏈條一樣你可以把每個環節拆出來獨立存在,而是後一個環節是前一個環節的一體兩面。因此在禪修過程中,當你監聽到受的升起,你一定要在這個受升起的當下來感受貪愛——前提是你必須能在這之前把這些環節的概念搞清楚。
Part 3.
能夠辨析五蘊,是能夠正確的觀察十二緣起的前提。
Part 4.
一切皆是因緣而集起,因無常而消散。在一切中,貪愛集起則苦集起,貪愛消散則苦消散,貪愛不生則苦不生,這即是四聖諦中的集滅二諦。
當你能夠現觀緣起,離於我見時,你對意識進行監聽。你會發現當貪愛升起,苦必然升起。然而因為離於我見的緣故,你知道意、法非我、非我所,你知道五蘊非我、非我所,所以你知道這貪愛的升起和痛苦的升起,並不是有個「我」能夠決定的,你對他們毫無辦法。甚至當你看到這一切卻毫無辦法時候產生的沮喪、絕望、憤怒,你也同樣的如實知道這些念頭並不是「我所」。你對於貪愛和慾望的無常、非我、苦有了最徹底的認知,於是你產生了試圖終止這一切的貪愛,而這個貪愛,集起了行苦。
通過對十二處全面的考察,如實觀察到了十二處的無常、非我、苦,就會知道十二處是不值得被執取的。由於你徹底的認知到了貪愛集起苦,並對貪愛集起苦的過程反覆觀察,慢慢的,你在原本應該升起貪愛的情況下,升起了厭,而厭集起了舍,舍集起了不執取。
當對十二處的無常、非我、苦的過患遍知後,你會知道:這是苦,這是苦集,這是苦滅,這是苦滅之道。
Part 5.
禪修,你無需費一點力,也無處用力。只要抽出一段時間與世隔絕,靜下來根據佛陀教法的框架進行對緣起無常苦的考察,一切都將會自然而言的被印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