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二戰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實與虛假

資料來自豆瓣

看了去年(2016)俄羅斯的二戰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對於這樣一部據稱是民間閑散資本眾籌的,成本只有200萬美元的二戰電影,可以說已經是相當精彩了!其戰鬥場面與武器細節不僅不輸於以往任何一部二戰大片,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片的製作方中有建模大咖,開發遊戲《戰爭雷霆》的Gaijin Entertainment參與,戰鬥和武器等細節很有看頭可能與此有關。影片最開始就是載具類戰爭網遊《戰爭雷霆》的一個21秒的3D動畫。

本片看點

全片長2個小時,實際長度是105分鐘,結尾的演職員表竟然長達15分鐘,這密密麻麻的名單好像把參加眾籌的都給列上了,這個也許是眾籌電影的一個缺點吧,哈哈。

本片大部分的時間是激烈的陣地戰,蘇軍防守,德軍進攻,在武器、戰鬥的細節上絕對是軍迷影迷的大餐!

□ 蘇軍陣地的戰壕

這部電影的製作者應該是鐵杆軍迷,從開始的陣地表現就一絲不苟。這樣W型布局的陣地可以有效的發揮防守點之間的呼應與配合。圖片來自豆瓣-村森。

影片中蘇軍戰壕的俯視實景。

影片中蘇軍把機槍布置在了陣地側面的隱蔽地帶,最大的發揮了機槍對德軍的密集殺傷力,在最後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但這樣設置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誰來保護深陷敵人一邊的機槍手?

戰壕內還設置了防炮洞和彈藥存放區,這還是第一次在戰爭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做法。素描圖片來自豆瓣-村森。

電影中正在挖掘的蘇軍士兵防炮洞。

已經完工的防炮洞。

蘇軍嵌在戰壕內壁上的彈藥存放區,裡面存放著手榴彈和易碎的自製燃燒彈。

□ 鋼盔

蘇聯士兵二戰時期的SSh-40鋼盔。圖片資料來自鐵血社區-左右威衛。

電影中蘇軍炮兵佩戴的SSh-40鋼盔。

德軍士兵二戰時的M1940鋼盔。

電影中戴著M1940鋼盔進攻的德軍。德軍的面罩是由於莫斯科郊外寒冷的天氣,禦寒而已。

□ 手榴彈

蘇軍的RGD33手榴彈。

RGD33剖面圖,圖片來自WIK。

RGD33分解圖。

影片中為了增加威力而把分解後的RGD33綁在一起,只留一個手柄的集束RGD33。

成功投擲到德軍坦克要害部位並即將爆炸的集束RGD33手榴彈。

用心的細節,影片展示了一個把RGD33手榴彈綁在一起之後,剩下的多餘手柄和外殼的細節,贊一個!

影片中出現的另一種蘇軍反坦克手榴彈,RPG40。

RPG40的剖面圖。

影片中蘇軍士兵手持的RPG40反坦克手榴彈。

BUG 1

有個不算太大的BUG,就是德軍士兵在衝擊蘇軍陣地時,竟沒有一個向蘇軍扔手榴彈的鏡頭,這個有點兒不合理,關於這個有說法是德軍士兵自己有的不願意攜帶手榴彈,這說不通,這可是二戰中最殘酷的東線戰場,你以為是開春去郊遊戴不戴瓶起子呢。

□ 步槍

蘇軍步槍。

蘇軍的M1891莫辛-納甘步槍。

蘇軍的SVT-40半自動步槍。

影片畫面中的近景為SVT-40,稍遠的是M1891莫辛-納甘步槍。

兩種槍在影片中上刺刀的狀態,近景為SVT-40。

蘇聯士兵為M1891莫辛-納甘步槍上子彈的細節。

德軍步槍

德軍的「毛瑟」98K步槍。

影片中拿著「毛瑟」98K步槍衝上蘇軍陣地的德軍士兵。

□ 衝鋒槍

蘇軍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由當時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中文譯作波波沙衝鋒槍,又名人民衝鋒槍、人民轉輪槍,是二戰名槍之一。

波波沙。

波波沙衝鋒槍的前代產品是PPD40,即波波德40衝鋒槍,在電影中也有出現。之前把波波沙和波波德弄混了,還要感謝全球趴趴走的雅正。

波波德。

下圖左邊是波波沙,右面是波波德。

影片中波波沙與波波德同框。

蘇聯士兵在用波波德40射擊。

雷鋒曾經佩戴的中國版54沖就是改制於蘇聯的PPS43式,波波沙43式用的是71發彈鼓,改造後的54沖用35發彈匣,供彈更加可靠,使用54式手槍彈,該槍在抗美援朝前後曾大量製造和裝備。

德軍衝鋒槍

德軍的MP40。

影片中德軍坦克手在用MP40射擊。

蘇軍士兵用從德軍屍體上撿來的MP40射擊。

□ 機槍

蘇軍機槍

蘇軍捷格加廖夫DP-27輕機槍。圖片來自中華網論壇-activjz。

影片中的蘇軍捷格加廖夫DP-27輕機槍。

蘇軍改制於馬克沁機槍的M1905/10馬克沁重機槍。圖片來自鐵血社區-yingean。

圖片來自鐵血社區-yingean。

對於影片中的M1905/10馬克沁重機槍有個疑問,馬克沁重機槍運行所依賴的冷卻水不需要了嗎?

從上面的截圖局部細節可以看到,影片中機槍的注水口是有的,但與常規的馬克沁重機槍注水口的大小和形狀相比較,好像是堵死了。

BUG 2

而且全片中也未見有注水的場景,倒是看見了馬克沁機槍的冷卻水桶冒出了白煙,而不是正常的,由於射擊造成冷卻水沸騰所產生的水蒸氣,考慮到全片嚴謹的武器及細節上的處理,這應該算是一個BUG。

影片中M1905/10馬克沁重機槍的其他操作細節。

又見細節上的精彩處理,影片結尾蘇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猛烈的向德軍射擊之後,有個特寫鏡頭是表現機槍手的大拇指,由於長時間的操作機槍,而深深的印上了機槍扳機紋理的細節:

M1905/10馬克沁重機槍扳機紋理特寫,網路資料圖片。

蘇聯還有一種M1905/10馬克沁重機槍的改進型,稱為M1910馬克沁重機槍,主要是從外觀上看,冷卻水筒表面有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而衝壓的凸凹條紋。改進的M1910馬克沁重機槍,圖片來自鐵血社區-yingean。

德軍機槍

德軍的MG34,外觀上容易和MG42混淆,主要是槍管散熱罩形狀不同,MG34是圓形的,MG42是方形的,這款名槍射擊時會發出快速大力撕裂麻布的聲音。

MG34。

影片中MG34隻露了一個槍頭。

對比,左為MG34,右為MG42。

MG42在射擊,圖片來自百度。

□ 反坦克步槍

這種全長2米的巨大步槍是專門用來打坦克的,最早是在《士兵之歌》中看到過。其實就是一根鋼管、一根扳機、一根槍栓組合起來的一種簡單的反坦克步槍,名字叫做PTRD,影片中把這種步槍需要兩人操作交代的很專業。

影片中PTRD射擊瞬間。

影片中德軍4號坦克被蘇軍PTRD打掉履帶的瞬間。

下圖是PTRD的網上資料圖片,中間者應該是在講解PTRD的的操作或是對PTRD反坦克步槍隊進行動員之類的,PTRD圍成一圈很壯觀的感覺。圖片資料來自鐵血社區-鋼蛋超人。

電影《士兵之歌》1959,圖片來自豆瓣。

□ 飛機

本片中只出現了德軍飛機的遠景,從模糊的外型上看疑似德軍二戰時著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資料圖片。

□ 火炮

蘇軍火炮

為了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郵政於2014年4月25日發行了一套「武器的勝利」的系列郵票,其中系列之六-火炮專題中的1938型M-30,122mm榴彈炮。圖片來自微博-夫子的博客。

對應明信片,圖片來自微博-夫子的博客。

影片中正在發射的蘇軍122mm榴彈炮。

另一枚郵票的1937型53-K,45毫米反坦克炮。圖片來自微博-夫子的博客。

對應明信片,圖片來自微博-夫子的博客。

1937型53-K,45毫米反坦克炮實物。

影片中向德軍坦克做水平射擊的45毫米反坦克炮。

影片中蘇軍炮兵在移動45毫米反坦克炮。

德軍火炮

德軍的FH18 150mm重炮。圖片來自百度。

影片中德軍炮兵在調整FH18 150mm重炮。

影片中正在射擊的德軍FH18 150mm重炮。

□ 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中並沒有展示蘇軍坦克,只有德軍的。

二戰德軍搭載50口徑火炮的3號坦克。圖片來自-風雲必勝。

二戰德軍搭載75口徑火炮的4號坦克。圖片來自-風雲必勝。

影片中出現了兩種德軍坦克,3號和4號。上面的是手繪圖,下面是影片截圖。

下圖中左面的3號和右面的4號。3號坦克下面一層靠近地面的負重輪是6個,上面一層的倒帶輪是3個,而4號坦克的負重輪是8個,倒帶輪是4個。

德軍坦克細節。

德軍坦克內部。

被打掉履帶的德軍3號坦克。

沖向蘇軍陣地的德軍4號坦克。

俯視角度的德軍坦克。

德軍坦克碾過蘇軍戰壕。

德軍4號坦克反覆碾壓戰壕兩邊的泥土用來活埋蘇軍戰壕里受傷的士兵。

□ 其他細節

一名德軍士兵被蘇軍機槍打掉鋼盔的瞬間。

□ 影片的色彩

這部二戰電影沒有像以往歐美同類題材那樣,為了營造往事氣氛而對畫面色彩特意做高反差或低飽和的處理,也沒有玩類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樣的卡式噪點,而就是實實在在的現實色彩和現實清晰度,這就使得影片的氛圍好像即真實又虛幻,這一點是好是壞說不上,但在二戰電影中相對來看,這樣的處理算是新穎的。

□ 影片結尾

全片都是與現實不差分毫的色彩,結尾到了6位倖存者真實的紀念碑,變成了黑白的色彩,正式祭起了懷念的調調。

片名也第一次出現了,鮮紅的大字充滿了黑白的畫面,比較震撼。

現實中的紀念碑。

影片的不足

□ 文戲太弱

影片單就戰鬥場面和武器細節來說拍的沒誰了,除了兩處不算大的BUG,其他戰爭方面的成就在所有的戰爭電影中都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的,對於這一點,作為準軍迷的老K還是很享受的!

但如果僅僅這樣還是不能成為經典戰爭電影的,最多也就是一部部分精彩的戰爭電影而已。

這部28勇士的文戲很一般,作為1941年的普通蘇聯士兵,卻可以侃侃而談日本七武士、斯巴達三百勇士,並在戰場上脫口而出蝴蝶效應,這仨說一個或許還勉強,但比較集中的體現在1941年蘇聯紅軍士兵的談話中,那就有點兒假了。

黑澤明的《七武士》是1954年拍的,這部28勇士的故事發生在1941年,當然不排除日本七武士的故事在電影的1954年之前就已經有了民間故事的流傳,但這樣的流傳發生在日本或許還有點兒可信度,在蘇聯,在1941年的蘇聯,在1941年蘇聯紅軍的基層士兵之間流傳,而且一說起來日本七武士的故事,好像左鄰右舍的蘇聯紅軍戰士都很熟悉的樣子,這就有點兒牽強了。

其實能把日本七武士、斯巴達300勇士、蝴蝶效應這仨話題捏在一起的不應該是1941年的紅軍士兵,而更像是作為當下年輕人的導演的自我表現,哈哈。

本片導演之一,基姆·德魯日寧 Kim Druzhinin,圖片來自豆瓣。

□ 本片的配樂

有遊戲建模大公司參與制作,武器等細節是基本OK了,不過這部電影的配樂似乎也沾染了電子遊戲配樂的濫觴。

老K常談:

1,可以反覆聽下來的電游音樂幾乎就沒有;

2,感覺電游的配樂自說自唱居多,很少有可以和遊戲本身默契配合的。

而這部28勇士的配樂總結下來就是喧賓奪主、故弄玄虛之驚嚇型的,往往是在德軍出現的時候就生硬的、明顯的加大背景音樂的分貝,並採用類似鬼子進村的角度來過度的渲染敵人,只是咱們的鬼子進村是有點兒詼諧格調的恐怖,而這部的配樂則就是實打實著的刺耳恐怖了。

老K繼續常談:

如果一種音樂達到了想要讓其靜音的地步,那這音樂基本也就是失敗的了。說到這裡好像聽到了重金屬迷們的不削,哈哈。

□ 影片敘說的故事與史實的差距

本片是一部表明根據二戰史實改編的電影,實際上這個史實卻頗有爭議。

蘇聯紅軍英勇禦敵於莫斯科之40公里郊外是真的,參與這一任務的316步兵師也是真的,首任師長是叫潘菲洛夫·伊萬·瓦西里耶維奇更是真的,他在影片開始講的幾句話也應該沒毛病。

只是28名步兵在比較開闊的平地上,僅依靠並非天險的一段工事,憑藉有限的、常規的、而且還是有點兒簡陋的反坦克武器,就能阻止德軍54輛坦克與大量步兵的編隊進攻,而且德軍天上還有飛機支援,蘇軍最終不僅防守成功,還消滅了18輛德軍坦克,這個事迹講真,確實是有點兒匪夷所思。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正義能怎樣怎樣云云,一般的都會這樣來搪塞,只是事實上已經有比較確鑿的人證物證可以證實,28勇士之說基本屬於捏造,是當時沒有親歷戰場的記者,從戰地宣傳立場出發的戰場鼓動手段而已。

但史實上的潘菲洛夫316師是不容置疑的,影片中展現出來的316師的英勇作戰也是真實的,當年整師近萬人的首批編製,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基本全部傷亡,師長潘菲洛夫本人也在這場戰役結尾犧牲,這個師以千萬個鮮活的血肉之軀鑄就了那句名言:

「俄羅斯雖大已經無處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所以那6座雕像就看做是對當年潘菲洛夫316師全體官兵致敬的一個濃縮和象徵吧,而對數字28也不要太計較了吧。


推薦閱讀:

為什什麼我們國家拍不出《花與愛麗絲》那樣具有清爽質感的青春片?
商業電影和非商業電影的區別有哪些?
看過都說好評,沒看過的想看嗎?
這4部壞人笑到最後的電影,每一部都是8.5分!
搖滾不入天堂,入地獄!

TAG:电影 | 苏德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