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之下無情懷

制茶的季節已經結束有些日子了,茶葉成品後,茶農、茶商們陸續開始為銷售做準備。制茶賣茶有時間規律,大致簡單地講就是上半年制茶,下半年賣茶。而對那些夏暑茶、冬茶都採制的茶農而言則會更加忙碌些。

都知道制茶很辛苦,勞動強度大,不僅考驗著體力,還有技術以及耐心,甚至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茶葉從種植到採制、最後再到我們的茶杯,這個過程確實不容易。

每到茶季,除了被採茶制茶照片刷屏,微博、朋友圈總能看到一些同行說做茶累,做茶辛苦;也許是自小就深有體會,看多了這類言語多少有些不以為然。想起小時候采竹蓀的經歷,可能北方的同學知道這個的不多,竹蓀是一種食用菌,到了採摘期就得及時采完,不然過了時間會凋謝;因為家裡有親戚搭棚種植,所以基本都是凌晨五點就得下田幫忙採摘,採回來還需烘乾,那時候是土砌的烘烤房,後面燒著柴火,時間長,一般都要到深夜。采竹蓀的經歷給讓我印象很深,同時知道農活的辛勞,但這種辛勞是有回報的,茶葉採制要歸根起來也是農業勞動的其中一種,與其他農產品種植並無兩樣;包括采楊梅、采橘子等等,哪個不是早起幹活至晚歸,付出辛勤汗水而得到收穫?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易,做茶就免不了辛苦,既然選擇了,私以為更應用心把茶制好, 選擇做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拿著刀架脖子逼著。

可能有人覺得說這些有點顯得不近人情,我也是制茶出身,當然能理解這般辛苦,只是不明白,一項正常不過的農業勞動,為何總要表達出很是辛酸的樣子;尤其在茶葉銷售時,一些商家對茶客言必稱做茶辛苦,對方還沒喝到茶就先告訴他們說多累多不易,喝茶本是件愉快事,卻整的感覺喝每一口茶都特別慚愧,有負擔,這是讓人買還是讓人別買?,難道不是把茶做好了更有意義嗎?

何況辛苦不辛苦與茶葉品質如何並不能劃等號。

茶是要入口喝的,體驗的是味道,背後故事怎樣,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就好。制茶辛苦,各自心裡都有數,沒必要擺上檯面來說,說多了不僅顯得矯情還容易讓人生疑;茶葉買賣中如果總把辛苦掛嘴邊,也只會讓人覺得幼稚。

為了把茶賣的與眾不同,茶行業每年都不缺故事,要麼跟你講情懷,要麼跟你講文化,各類故事一波接一波,從營銷層面上看無可厚非,但故事用久了最終還是要用品質說話,否則情懷也僅僅是情懷,然並卵,不過都是被人利用的手段。

有個做茶葉批發的朋友,這哥們性子直,生意做得挺大,每年都有不少茶農、茶廠老闆帶茶樣給他嘗試。一次我在他那喝茶,剛好碰到有兩個人拿茶樣過來,其中一人介紹另外一個人說這是某某師傅的徒弟(那位師傅在行業里有點名氣),朋友聽後當即就打斷說 「 不要跟我講這些,我不管誰是誰的徒弟,我只認誰的茶好,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再厲害也沒用,再講這些沒用的,茶樣拿來我連泡都不泡。」

以上都是他原話,聽起來不給人留情面,但我想這也是一種態度,並且欣賞這樣對茶的態度。最近看吳軍博士的專欄里寫到《專業與業餘的區別》,其中提到「穩定」一詞,每個領域都有專業和不專業之分,茶行業的專業素養,我覺得也應該是穩定,還有踏實,穩定背後是從業人員對知識體系的掌握,不斷追求進步,精益求精;而當下亂象叢生,浮躁的人也越來越多,唯有踏實,好茶才會更多。

茶,喝的是真實,不是故事。

推薦閱讀:

茶葉店裡客人和老闆總是對坐著交談很久,他們一般都在談什麼?
關於茶葉保質期的見解
茶膏是茶還是葯?
遇到這樣買茶的該怎麼辦???
茶葉的各種香氣,都逃不出這幾個知識點

TAG: | 武夷岩茶 | 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