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娃推掉玩具說「不會」,父母幫或不幫,兩種選擇差距大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來自童年的一種思維方式,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美國教育協會曾經有過一項調查,發現全球父母最愛犯的一種育兒錯誤——以為愛就是教育,到底這些父母做了啥事?

故事1:

湯姆和約翰是兩兄弟,哥哥湯姆9歲,弟弟約翰3歲。

有一天,兩兄弟在客廳搭積木,哥哥搭得很快,一座座積木小房子瞬間搭成。弟弟在一旁也想搭自己的小房子,但每次積木壘到4,5塊時就會倒塌。嘗試了幾次後,弟弟一怒之下,將積木全部踢飛。

坐在一旁的爸爸跑過來:「來,爸爸幫你!」然後幫小兒子壘了一座堅實的積木小房子。

第二天,兩兄弟又搭積木,這一次,弟弟沒有動手,而是站在旁邊等爸爸。

故事2:

南南在上幼兒園中班那年學游泳,由於恐懼水,不敢憋氣把頭埋進水裡,媽媽看著心疼,便讓兒子穿上帶浮力的泳衣。孩子因為有泳衣的浮力,不用學憋氣也能「游」。

兩周後,一起學游泳的其他孩子都已經學會了游泳,現在一年已經過去,南南還是需要穿著帶浮力的泳衣。

這些父母的行為很普遍,也是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現狀,以為愛就是教育,看似是愛孩子,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馬丁.塞利格曼30年的研究結論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30多年對千百個兒童的研究,發現了父母的這類錯誤行為,以為愛就是教育——會給年幼的孩子造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機制。即當一個孩子在事情上遇到困難或挫折,父母看似愛的幫助,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的信號——你不行,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幫你吧。

由於大人的幫忙,困難就變成了孩子面前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高山,孩子也因為不能戰勝困難而難以建立成就感。最終便會讓孩子養成這種思維模式:遇到困難便放棄,沒有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她曾跟我們一些家長說過一位叫小肥的孩子的故事:

當上課鈴聲響了,老師發現小肥沒在座位,班裡一位小女孩說看見小肥小朋友在廁所哭。老師以為孩子遇到什麼事情,急匆匆往廁所趕。到了廁所,發現孩子坐在地上,一隻鞋子掉在一邊。老師問孩子是不是摔傷,孩子搖頭;又問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孩子又搖頭。最後孩子委屈地說:「我不能走路了,我的一隻鞋子掉了,我要等媽媽來幫我穿才能走路……」

父母把6歲多的小肥變成了在一隻小鞋子面前習得性無能的孩子。

?以為愛就是教育,會讓學齡前兒童丟自信

習得性無助心理的背後,實際上是掌控行為的失敗。而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自信的關鍵。當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事情掌握在自己的控制內,並得到了預期理想的結果,這便是孩子掌控行為的成功。當孩子有較好的掌控行為和經歷,那麼這些孩子在日後面對困難會毫不退縮。

一位12個月大的小嬰兒扶著柜子、踮著腳尖把手伸向柜子上的假花。當她第一次踮著腳尖扯下一片葉子,小嬰兒看著飄落的葉子咯咯笑,繼而會第二次踮著腳尖伸向假花,扯下一片花瓣,飄落的花瓣會讓小嬰兒再次愉快地咯咯笑,小嬰兒會第三次踮著腳尖……這便是掌控行為的成功,會促進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挑戰自己極限的行為。

?以為愛就是教育,會讓孩子低自尊

當父母看到孩子失敗後的沮喪,會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幫孩子後孩子便會高興。這是父母把孩子獲取自尊的前因後果顛倒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自尊的前提是感覺滿意,並且表現滿意。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自尊就是覺得自己不僅有能力享受努力後的成功,並且還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而看到孩子沮喪後給予幫助讓孩子高興得到自尊的父母,實際上是先把自尊給孩子,再希望孩子努力戰勝困難,父母這種做法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因為孩子不僅沒有機會享受自己努力後成功的喜悅,也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困難,結果便是習得性無助。

兒子在幼兒園小班時有個小玩伴。有一次,兒子拿杯子喝水,小玩伴看著我:「我能喝水嗎?」我說「當然可以」。過了一會,小玩伴又問「阿姨,我能喝水嗎?」我又說「當然可以」,但孩子一動不動。我心想他可能不好意思,便說「自己倒水喝就行。」小男孩一副為難的樣子:「我不能自己倒水,我媽媽說我會打壞杯子,所以我不能碰任何杯子……我不是個好孩子!」

聽到孩子最後一句話,我有些震驚。

?面對孩子的挫折和失敗,父母請把「愛」換成「教育」:

1)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有正確的認識

「你不能很好地搭積木,是因為年齡有些小,等你像哥哥那麼大的時候,就能做得很好」,「你之所以摔壞水杯,是因為你跑得過快」,「你的小腳丫不能穿進鞋子,是因為你沒有松鞋帶」……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有客觀而正確的認識。這些失敗和挫折,並不是因為孩子的品格問題導致,也不是永久性的不能改變的問題,讓孩子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和嘗試,或者等年齡稍大一些,便能很好地勝任一些現在總會失敗的事情。讓孩子對自己仍舊有信心。

2)幫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喜悅

心理學家Susan Harter說,如果兒童能夠通過積極行動達到目標,不僅能挽回他們的自尊,還能讓他們擺脫曾經失敗帶來的陰影。這是擺脫習得性無助的重要方法。如果一個孩子由於恐懼而總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敗,一次次的失敗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比如學習游泳,這時父母可能就需要提供幫助,比如陪伴孩子練習,或者幫孩子找專業的老師,又或者經常陪孩子多接觸水也能讓孩子降低對水的恐懼……當孩子哪一天戰勝了,他便會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自信。

古文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們可以愛孩子,但不能把盲目的「愛」當成「教育」,需要考慮長久的影響,並有意識地避免給予孩子那些會導致習得性無助的「愛」。

本文關鍵字:習得性無助、自信自尊、溺愛、親子育兒、心理成長

一分鐘認識【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專註早期教育,最喜歡分享國外心理學家們的育兒錦囊。


推薦閱讀:

馬上要結婚了,住男方家還是女方家?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要培養的學習行為習慣
從「小孩子懂什麼」到「老人家懂什麼」| 出來做父母,遲早要還的
《旅行青蛙》是不是生活中的你?

TAG:儿童心理 | 早教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