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海拾貝——大琵琶螺

【本文共2255字,預計閱讀時間3-5分鐘,圖片15張,請盡量連接WIFI。歡迎閱讀,提前感謝。首發於果殼【2017年物種日曆】7月21日 大琵琶螺和果殼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guokrpac,謝絕轉載】

感謝果殼,在我三十歲生日這天刊發了我撰寫的第三篇物種日曆。回望著兩年多的網路科普經歷,由於水平有限,不敢自詡成績。唯願而今三十從頭越,還能不忘初心,繼續寫點對得起自己的東西,就很欣慰啦。

-----------------------------------

我們形容女子身形姣好的時候,常常會說身姿曼妙,體態婀娜,在海螺的世界裡,也有這樣一位佳人,它周身完全由優雅的曲線勾勒,落落大方又輕盈靈動,這便是今天的主角——大琵琶螺(Ficus gracilis)。

  • 優雅如我,卻說我像水果

好心的朋友要提醒我了:哎呀你寫錯了,是枇杷螺不是琵琶螺!其實這種螺的學名Ficus gracilis,原意是說它長得像無花果,不過在咱們大陸,則認為它更像樂器琵琶,故名大琵琶螺,而在海峽對岸的寶島,更願意稱其為大枇杷螺,兩者皆可通用。

大琵琶螺是琵琶螺科里體型最大的一種,一般來說成年個體長度能達到12公分,最大的甚至可以達到20公分。它的體態膨大,最外層的螺殼——體螺層,佔據了整個身體的絕大部分。輕輕摩挲它的外殼,可以感受到許多由線條組成的條紋網格,還有星星點點的橙色斑點錯落點綴,由於整體看起來修長優雅,故而又被稱為長琵琶螺

  • 遇到危險,先跑為妙

許多大型的海螺為了抵禦天敵的侵擾,螺殼會非常的厚重敦實(比如大法螺,唐冠螺),可琵琶螺的殼卻薄且脆弱,想做盔甲武士是行不通的。更致命的是,它的螺殼開口巨大,卻又沒有口蓋(厴)遮蔽,只要把它翻過來,就幾乎是不設防的。那麼大琵琶螺如何自保呢?

大琵琶螺活體,可以看到它缺少口蓋(圖片來自蠔宅shellstudio.com.tw

我們知道壁虎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丟掉尾巴以求自保,其實這種防禦性的自割行為(Autotomy)在自然界並不罕見,琵琶螺也正是以此來應對捕食者的襲擊。在受到外部刺激後,它會切掉自己肥厚的腹足,趁著捕食者大快朵頤之際逃之夭夭。乍看起來,把用來運動的腹足丟棄,讓人感覺大琵琶螺是不是把「棄卒(足)保車」這個詞兒理解偏了……

畢竟保命比較重要嘛。圖片:iloveshelling.com

可實際應用中,這一招的確非常有效:對於捕食者來說,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食物,而並不一定是殺死獵物,輕鬆得到這麼一大塊腹足肉,顯然是很划算的,而且為了防止其他捕食者爭奪,它就必須趕緊把這塊腹足肉妥善安置好——要麼趕緊吃掉,要麼拖走藏起來。而對於琵琶螺來說,自割腹足之後它依然可以通過殘存的腹足柄保持基本的運動,而僅需一周左右時間,新的腹足就會開始生長形成。

琵琶螺科的Ficus variegata伸出了腹足;遇到了危險,這塊肉肉都會切掉噢。圖片:wildsingapore / flickriver.com

人家很謹慎的好嗎,出門都披著保護色外套啦。圖片: Sonja Ooms / flickriver.com

  • 身形修長而且色彩斑斕

儘管大琵琶螺的螺殼看起來非常樸素,但在自然狀態下,琵琶螺們卻擁有截然不同的絕世美顏。這是由於琵琶螺科和寶螺科海螺的外套膜可以向外翻轉,以色彩斑斕的外套膜將樸素的螺殼完全包裹起來,這一方面是起到了保護螺殼的功能,再者,外套膜也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琵琶螺科的Ficus subintermedia,在外套膜的包被下,通體顯現出鮮艷的色彩(圖片來自quanjing.com

而琵琶螺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它極為修長的水管溝了,從上圖中我們也能看到,一根管狀物從這隻琵琶螺的水管溝中伸出並向上微微翹起,其實,這都是為了滿足琵琶螺的衛生需求。

腹足綱動物的呼吸需要有水流(或者氣流)通過梳子一樣的櫛鰓,由於鰓的面積較大,腹足綱動物需要及時將代謝廢物排出,避免這些污染物流過鰓而導致鰓的堵塞或呼吸效率下降。

修長的水管溝,可以讓大琵琶螺及時排放代謝廢物。圖片:Joe / flickr

對於鮑魚這樣的原始腹足目而言,它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殼上開孔,乾淨的水流經過鰓之後,就從另一側的小孔流出(順便也帶走了代謝廢物),但是這樣的「排污」方式效率依然不夠高,所以原始腹足目動物依然只能生活在水流較快、環境較為乾淨的礁石上。

由於排除代謝廢物能力的限制,鮑魚幾乎不會出現在淤泥或砂質的海底。圖片:wordpress

而琵琶螺這一類的中腹足目螺類,則將外套膜的前端延伸並卷攏形成水管,它們可以通過出水管將代謝廢物「噴出」,依靠這樣的身體構造,琵琶螺才可以在充滿砂礫塵埃的海底活動,並放心進食泥砂中的有機腐質。

被海嘯衝上海灘的琵琶螺,可以看到它的兩隻觸角,觸角基部的小小眼睛——是的,海螺是有眼睛的,有些還頗為有神《什麼動物的眼睛最好看?》——以及眼睛上方處於收縮狀態的水管(圖片來源如水印)

  • 它們的羞羞事,有點不同

解決了生存危機,又可以呼吸順暢、吃的放心,那麼接下來,自然要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琵琶螺是典型的雌雄異體動物,而且與一些原始腹足動物不同,它們並不直接將精子與卵子噴入海水中聽天由命,而是演化出頗為壯觀的交配器官。雄性琵琶螺通過交配活動使雌性受精,此後,雌性通過粘液腺生產片狀的卵囊,這些卵囊層層相連,被悉心的安置在海底附著物上,這才算完成了希望工程。

雄性琵琶螺頗為壯觀的交配器官(圖片來源如水印)

大琵琶螺的卵囊(圖片來自seashells.org

卵囊與螺體型對比(圖片來源見水印)

大琵琶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的暖水水域深海之中(我國浙江地區由於受到黑潮暖流的影響,在60米等深線外,也有大琵琶螺的分布),人們對它的捕獲並不太多,基本都是作為拖網漁船的副產品。在我國福建、台灣一帶,有食用大琵琶螺的習慣,據說它肉質細嫩適合翻炒,腹足部分也可以做螺片燒烤。

留在岸上的殼體,還可以成為寄居蟹的住所。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大琵琶螺碩大的螺殼,除了廣為貝殼收藏者喜愛之外,甚至也有其務實的用途。在我國潮汕一帶,就有過使用大琵琶螺殼做水瓢的記載。仔細一想,這種螺殼足夠大,足夠輕薄,還有一個便於握持的「手柄」,做水瓢那確實是再適合不過啦。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吖(圖片來自quanjing.com

推薦閱讀:

貝殼類生物有沒有心?
泥蚶紅色的是血嗎?
貝殼類殼出現裂縫或斷裂缺失 還能活下去嗎?如果能 斷掉的部分或者殼會再長好么?
帶子、江珧等貝類的足絲有多堅韌?是否有仿生學價值?
浪海拾貝——玫瑰千手螺

TAG:海洋 | 贝壳 | 动物 |